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点领导力----信任

(2017-09-08 17:42:27)

       从教练的角度去探讨信任,重点不是去定义信任,而是通过亲身的体验来体验信任。
       很多人谈到信任的时候,一定会说:“这个人值得信任”或者“这个人不值得信任”,有人还会愤愤不平地说:“我信任他,却被他骗了!”这些话说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也有道理。因为信任才被骗,这符合我们习惯性的思维逻辑。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上述语言有一个共同的取向,着重点在“他”,也就是说,信任不信任,最主要的是“他”,是“他”值得我信任,是“他”让我没有信任感,是“他”骗取了我的信任。不少人理解信任的时候,都是这样把核心放在被信任者身上,无论功过,皆是“他”的原因,“他”在信任中是如此的活跃。
       信任真的就是由“他”来决定的吗?很多人都坐过飞机,而且最近几年发生了好几次飞机失事的事件,任何一架飞机都有掉下来的可能。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坐飞机?是信任飞行员,还是信任飞机工程师?如果再次回答“是”,那就更难以理解了,有几位乘客知道飞行员和工程师是谁?他们有什么表现让你觉得他们是值得信任的?也许有人说是相信航空公司的品牌和飞机的质量,那么,已经失事的飞机有几架不属于知名品牌的公司?在绝大部分人对飞机技术一无所知的现实情况下,有什么理由相信飞机的质量是没有问题的?
        看来,相信飞机不会出事与飞机没有关系,与驾驶员也没有关系,与航空公司品牌更没有关系,总之与“他”没有关系。那与什么有关?与“我”有关系,因为这是“我相信”的。相信什么?相信自己,相信心中那个会一路平安的判断和感觉,相信自己的信心。
       教练技术认为:信任跟别人没有关系,信任与自己有关。当信任的对象在自己的视线之外,大部分人会同意这个说法。比如,飞机、工程师、飞行员,都是在我们的了解之外,信任他们其实是信任自己。但是,当信任对象在自己的了解范围之内,有人就不一定认可这个观点了,他们会坚持的认为是否信任取决于对方。

       信任的【因】是{创造}
       当人们被信任并清晰他人对自己的期望时,就会尽力达成别人的期望,而且经常有超值回报的表现和成果。信任就像发动机,在被信任者心中熊熊燃烧,推动他主动地投入。没有一个变数,像信任一样,可以这么完美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行为,在一个团队中,信任能够减少和避免因猜疑而带来的内耗,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信任也像润滑剂,使得团队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使得企业上下更加齐心。 很明显,没有信任,团队协作无从谈起,缺乏信任,团队成员之间只会相互戒备,不愿意接受团队成员的批评,也不敢暴露自己的不足。
       缺乏信任的团队,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格外的谨慎,任何人做事情都会先想到保护自己,不会轻易地做有风险的尝试,团队的创造力沉闷,企业的效率低下;另一种情况是成员对一切都充满怀疑,企业文化弥漫着无形的硝烟,久而久之会产生破坏的倾向。没有信任,团队成员会缩回到他们情感保护的“外壳”之中去,就好像一只乌龟,只要有一点点动静,只要感到有半分的威胁,就毫不犹豫的把头缩到肚子里。
       对别人缺乏信任的领导者,一定是集企业的多种角色于一身,在现实生活中“苦命”而劳累。一方面,万分渴望有精兵强将追随左右,一同指点江山,共图企业大计;另一方面,随时提防身边大将,唯恐被人陷害和欺骗,决策优柔寡断,做事畏首畏尾。这样的领导不会轻易将核心资源移交到别人的手上,凡事亲力亲为,用人谨小慎微。在一个企业中,缺乏领导的信任,有才能的人无用武之地,领导者不累谁累?
       信任可以创造出崭新的局面,可以开创新的合作渠道和新的生活模式,可以开创出更有效的方式,信任使得交易成本降低。以前大家一起在公司里上班,现在很多人流动办公,传统的管理被信任取代:以前人们进行交易,支付的是现金,现在人们可以通过信用卡,通过网络来实现交易,生活以及工作的新模式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
       信任的价值是创造,创造一种新的关系,创造一种新的模式,创造出远远大于个人能量的团队张力。

       信任的【道】是{无惧}

       清楚信任的价值后,回到前面提的问题,为什么人们习惯于将信任决定权交给别人?为什么有的人总喜欢讲“他骗了我,我再不信任他了”这类归因于外的话?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不敢相信别人。

       为什么他们不敢相信别人?这个问题的根源是他们的心里存在着一种恐惧感。恐惧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没有安全感,害怕被别人欺骗,害怕被人玩弄,害怕自己不能掌控局面,害怕事情的发展超出自己的熟悉范围。另一个是产生遗弃感,对自己的能力不肯定,不敢将权力移交给能力强的下属,担心有朝一日被取代,对自己的定位不自信,不敢把至关重要的资源与他人分享,担心别人掌握了这些资源而变得强大,随后将自己抛弃。
       对自身不自信,从而缺乏安全感。没有安全感,更加不相信自己,这个内在恶性循环的形成,与人们依靠别人来获得自我肯定有很大的关系。人的成长过程是这样的,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环境将各种信息输入到人的意识,形成固定的想法,人们用这种想法确定生活和自己。问题是,任何信息都会有局限性,人们也经常会产生错觉,尤其在孩子时代。由局限性的信息和错觉形成的想法,经常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被他人认可是人的心理需求,可是人们将这个需求当成了常规,把部分需求当成了自己的全部,完全依赖这种确定自己的套路,以至于把太多塑造自己的权利交给了别人。
       没有安全感的人十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在开放和保护两者之间,他会选择保护,拒绝信任别人就是一种自我保护,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以此来获得内在的安全感。
       不安全感是内在的感受,被遗弃感也是内心的活动,被社会抛弃的人,往往是自我抛弃的人,因为一个自信能够与社会同步的人,会想方设法跟上社会的脚步。然而,很多人理解错了,以为是他人的成长抛弃了自己,所以就为自己建了一堵厚厚的保护墙,拒绝对别人的信任与欣赏,不让他人靠近自己的核心资源,不让他人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殊不知,在这个开放的社会,没有人能够阻止得了他人成长的愿望和行动,不被抛弃的唯一办法,是让自己快步成长,千万别抛弃了自己。
        不安全感和被遗弃感令人心生恐惧,一旦恐惧感超过了自信,人们就会在自己与别人之间设立一道防线,不信任便产生了。
       所以,信任别人是相信自己的结果,诸葛亮信任孟获,本质上是他高度自信,他不怕被骗,他不会因为孟获骗他而受伤害,他没有恐惧感,相反,他志在必得,相信有能力再次擒拿孟获,相信最终会感动孟获。不信任他人的人,根本上是不相信自己,是被自己内心的恐惧感所征服,是以一种消极而保守的方式来获得安全,克服恐惧。
     “因为信任,所以被骗”,“你不值得信任”,这些都是对信任的表层理解,也是对信任的误解。由于有这些误解,我们建立了一系列错误信任的基础,并且开始不相信所有人,开始怀疑信任。怀疑过后就是对信任惶恐,极端的情况则是将信任一棍打死。
       有一位企业老总感叹的抱怨,没有人值得信任,因为他的两位职业经理人卷款潜逃,让他心灰意冷,从此棒打信任,对人才的信任也一律封杀,结果大家想象得到,没有人愿意长期跟随他,这个真实的故事与一些女人的口头禅相似,“天下男人没一个好东西”,女人曾经被男人骗了感情,(至少他认为是欺骗),就说男人不值得信任,当她觉得又一次被骗后,内心受到极大的伤害,谈起男人就咬牙切齿,发此毒誓。
       卷款潜逃与信任有直接的关系吗?恐怕不是这么简单,有句话叫“规则不好,好人变坏”。老板要反思的是它的管理制度和财务监控体系,而不是把罪状都贴在信任之上。女人感情被骗不关乎信任,是关乎他自己。更不推出“天下男人没一个好东西”的莫大罪名。按道理,既然没有一个男人值得信任,那不信任男人不就行了?有趣的是,咒骂男人的女人还是会再次温柔的扑入男人的怀抱。如此反复,发挥作用的不是信任,而是爱,信任无辜的为“爱”背上了黑锅。
       这下你应该明白信任是“我”信任,主动权在“我”的道理了吧。无惧是信任的外在表现,只有你对自己有足够的把握,只有你心中没有恐惧,你才会撤掉割断信任的防线,才会通过信任创造出新的可能。

       信任的【术】是{放弃控制}

       信任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体验。概念可以百般解释,千变万化,体验却是直接发生、骗不了自己,当你在用人和做事情的时候,心里如果感觉到不舒服,体验告诉你产生了不信任;如果心情十分舒畅,没有压迫感,体验让你知道你在信任。
       同负责任、付出一样,信任不等于一定要做什么,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陷入了“你做了什么,我才信任你”,“我信任你所以一定要如何”以及“你不如何,就是不信任我”的模式,结果把自己弄得相当被动,苦不堪言。有些人利用这个模式,把信任当成武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借钱,借钱的人经常理直气壮,借不到钱还会生气,理由是“你不借钱给我,你就是不信任我。
      在这里对借钱行为多费点笔墨,因为从中可以看到人们对信任的更多的误解。很多人借钱给别人的前提是信任对方,相信对方能够按时归还。如果对方拖延还款,或者赖账不还,借钱的人就抱怨信错人了,从此再也不信任别人。 
       借钱是因为信任吗?要想得到真实的答案,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没有信任可不可以借钱?将信任和借钱对等挂钩的人肯定说不可能,可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频频发生。现在时兴按揭购房,按揭买车,就是购买者向银行借钱,银行信任每一个人吗?银行对大部分按揭对象根本没有了解,凭什么来信任的?银行对按揭者谈不上信任,也谈不上不信任,照常借钱给大量的按揭者。
       不过,银行还是有信任在里边的,这个信任并不是“我信任你,我就借钱给你”的信任,而是银行相信自己,它手里有你的重要资料,如果你不还款,它相信自己有办法拿到你借的钱,从而减少损失或者确保没有损失。银行的借钱理由是“我”相信我的能力,所以我可以借钱给你,同样的道理,以前在社会上流行的高利贷,放贷人的信任与“你”是没有关系的,只与他的“我”有关。
       在生活中,人们面临借钱行为进退两难,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个还是前面说的以他人的态度和看法来定义自己,害怕不借钱被嘲笑为小气,害怕给人瞧不起;另一个原因,是对信任的误解,认为我相信“你”,所以一定要借钱给你,否则就是表示我的不信任。
        信任取决于自己,只有自己才能决定是否信任,决定因为什么理由而信任。看透了信任的本质后,人就可以自由选择了。自由选择后,人就从被动到主动,就会感到无比的轻松。信任应该是一次快乐的心路旅行。
       不信任的特点是控制。只有牢牢地控制,一切均在掌控之中,不信任者才会觉得更加安全,控制成为缺乏信心者的保险,因为控制,领导者对人的信任起点是0%,然后根据对方做的合意的事情,逐渐增加信任度。控制导致管理成本增加,工作效率降低。
       信任别人的领导者,从“我”开始,建立信任。他们对人的信任起点是100%,放弃控制,完全信任,相信对方有能力把事情做好,相信对方会全力以赴,相信无论出现什么局面,自己都有能力解决。信任是有风险的,风险多大自己决定,所以,有魄力的领导者在100%的信任开局后,如果对方屡次表现不佳,他就会将百分比降低,以规避用人以及经营的风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