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5/mw690/0025FLsUzy777RnVXFI4e&690
位于今天成都春熙路上的“三益公”剧场的旧址
http://s13/mw690/0025FLsUzy779rLutZiac&690
“三益公”剧场简介
http://s15/mw690/0025FLsUzy77jFCpzEG1e&690
“三益公”剧场演出盛况(浮雕)
40年代中期,我在成都新街后巷子的
"三益公大戏院" 学戏,有时,也爱跑到步后街的 "成都大戏院",和棉花街的 "永乐戏院"
看戏。那时,我用大人给我的一点小钱,凑起来就去戏院子,买 “普通号” 的 "牌子"
看戏,(入场后竹牌子被收掉,当时没有现在的入场卷)。这种票,价很低,基本上就是站在堂厢两侧的木栅栏后面观看(里边,也有点零星的高脚木条凳)。有时戏特别好,又名角出场,戏院就挂起,红底子上面贴有金字的大戏牌子,我记得的有,诸如什么,"全川驰名,文武小生,曾荣华,登台演出
",就很想看。那时人小,不名一钱,还有点 “飞”(四川俚语读 "fei" 意 "调皮"),有时还 “混”
过戏,想方设法,从戏院守门人腿边 “梭”(钻)进去。
记得当年,我看过的传统剧目有:著名川剧界前辈 周裕祥 表演他的拿手戏 《西川图》,《抱尸归家》。周
也经常表演他的 《花子骂相》。剧中,“吕蒙正” 都是由著名川剧界前辈 曾荣华
配戏饰演。在其它一些戏,如《晏婴说楚》戏中,周裕祥饰晏婴,曾荣华 饰
车夫(御人),他俩联袂演出,合作的亲密程度,可谓天衣无缝。就连那些 “袍哥大爷”,爱挑字眼和声腔的
“五老七贤”,玩友戏迷,把戏看后,七嘴八舌,评头品足,都没得啥子说的,只有连声叫,好,好,好。(现在,有些玩友的口头禅,顶,顶,顶)。有些
"绅良"(富人),或 "达官贵人",“名门望族”, 还会给那些登台表演的名角,艺人(如曾荣华,筱桐凤等)送 "彩"
(挂红),那天,戏园子门口还要放
“火炮",以示祝贺。戏院门前的,私包车(人拉的),黄包车(人拉的),洋马(街上很少有人骑的,几辆破旧的 “莱令”
牌自行车),还有,当时成都很少有的几 “卦” (辆)黑壳壳小汽车,停了一坝。
在40年代中,后期,“三益公大戏院” 舞台,上演连台本戏也多,我看过的,诸如:风靡一时 《白蛇传》(剧中,曾荣华饰 “许仙”,筱桐凤饰
“白蛇”),《武则天》,《济公传》,《李思思》,《狮子楼》,《晏婴说楚》,《禹门关》,《帝王珠》(铁笼山)等——该戏中,曾荣华饰
“铁木耳”,筱桐凤饰 “杜后”,剧中 "杜后" 有句台词,"卖妖娆就卖妖娆,你把老娘咋开交"
?至今过耳不忘。有的戏为吸引观众,还加了灯光布景和机关。这些戏,在当时的成都,唱响一时,受到观众和 “七老八十”
的热烈欢迎。
在此,我特别提醒的一点是,在全本《白蛇传》的<盗灵芝> 和 <水漫金山>
戏中,“白娘子”(筱桐凤饰)后背上佩戴的两只宝剑,在当时,已经是经过电镀工艺处理,在舞台灯光下挥舞,银光闪闪,,寒气逼人,一派仙气油然而生,你左思右想怎么会把她看成是
“梭老二” 呢。那时,“三益公” 在《霸王别姬》折戏中,(“霸王” 由蔡如雷扮演,“虞姬” 由桂蕊/廖静秋扮演),“虞姬”
的一对佩剑,亦是如此,因她身份地位非同一般。不是现在表演随心所欲,佩剑用的是 "木片片" (四川俚语 读
"mu-pian-pian") 。名角陈全波在他的拿手戏《皮金滚灯》一戏中,我在 “三益公戏院” 看他表演时,功到自然成,用的是 3
张条凳,而不是现在,表演马虎,敷衍塞责,偷工减料,用的是2张条凳。两者相去甚远,大相径庭。
那时,有的观众也喜欢看折子戏,"三益公大戏院"上演的折戏,也是好戏,好角色。我看过的,诸如: 《武松打虎》——(当头棒刘成基饰
“店家”,萧有和饰 “猎户”,金光荣饰 “老虎”,曾荣华饰
“武松”),
《 翠香记 》 ——(曾荣华饰 “邱秀才”,静环,容玉(戴雪如)饰 “老夫人”,飞琼(许倩云)饰 “翠香”,颜树饰 “小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