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理论分析: 幼儿的情绪和情感
2岁左右的宝宝已显示出成人所具有的大部分复杂情绪。幼儿期的情绪反应也主要取决于需要满足的情况和健康的情况。一般宝宝的情绪都是比较积极的。宝宝喜欢不停地活动,而活动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获得愉快。
除了情绪之外,宝宝开始有了比拟复杂的情感体验,即在情绪的基础上发生的对人、对物的关系的体验。例如,喜欢跟亲近的成人交往,因为在交往中往往发生愉快的体验。也有对人的同情感,首先是对四周人(如妈妈、保姆)的苦楚表示同情,其次是对其他儿童表示同情,如为了使别的儿童快乐而放弃自己的一些快乐。在正确的教导下,宝宝也能具有最初的责任感,例如上床以后不乱动、不说话。假如教导不正确,宝宝也会发生和发展一些否定的、不良的情绪和情感,如嫉妒、见生人怕羞、怕黑暗、怕雷声、爱发脾气等。
专家建议: 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爱。
婴儿再小也有自己的感情需求。在过去的年代里,有的孩子在人手不足的孤儿院度过或者在日托幼儿园里整天躺在摇篮里也没有人管,这些孩子往往都身体瘦小、智力低下、情绪委靡,而且一直也没有完全康复。而假如孩子依靠充满爱心的父母的哺育和别人的帮助,他就会茁壮成长。父母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物质,还有一种心理需求的满足。
2~3个月的婴儿情绪不再完全取决于生理的需要,他们开始有社会性的要求,如需要家长的抚摩,需要与人交流,而且也有了玩的要求。他们的情绪更丰富,当看到妈妈熟悉的面孔或者有人面对面地逗他时,他会呈现愉快的微笑。这个阶段,父母需要多与婴儿肌肤接触,和他说话,逗他玩,满足他的情感需要。
当婴儿到6个月以后,家长会发现自己不能离开宝宝的视野之外,哪怕是一会儿,他们就会表示出焦虑、悲伤;与生疏人相处时,他们还会发生惧怕情绪。这是因为6个月以后的宝宝已能够区分生疏人和亲人,并表示出对亲人的依恋。
因此,在此阶段,家长对婴儿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当婴儿表示出对家长的强烈依恋时,家长要满足他这种依恋感,这样孩子才会有安全感,碰到生疏环境,也不至于过分惧怕和焦虑,愿意和别人交往并适应新环境。
1岁以后的孩子会表示出简略的同情心,他会为别人的笑而笑或为别人的哭而哭。这种简略的共鸣是高级社会情感的基础。同时,看到新鲜的东西,他会感到惊异,看到生疏人还会感到害羞。从此时开始,家长要开始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培养他对新事物的爱好。
孩子将成长为乐观主义者还是悲观主义者,成为富有爱心的人还是冷漠无情的人,成为守信誉的人还是多疑的人,这些都在很大水平上取决于前2年主要照顾他们的人的态度。如果总是把孩子当做坏孩子看待,总是猜忌他们,批评他们,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会猜忌自己,总觉得自己不对。一个敌视别人的人总能找到各种理由来向孩子发脾气,孩子也会养成相应的敌视态度。假如大人对他们麻木不仁或者不去理睬他们,他们就可能在某种水平上变得冷漠或者忧伤。所以,家长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