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羊汤店》之一高尔山是长满槐树的山么?

(2020-08-14 09:41:51)
标签:

郭光明/文

原创

文化

羊 汤 店(一)

——关于抚顺历史与文学的闲谈

题记:臆度编造的文风,看似无伤大雅,实则啃噬文化骨髓,侵蚀人文根脉,是致使社会文化衰落的因素之一 。

 

时间:202087日,星期五,立秋,傍晚时分。

地点:抚顺河东正丰羊汤店阁楼雅间 

人物:鲁坪  社科院研究员,有多篇明清史论文在国家专业期刊发表,著有《明末清初的中国社会制度分析》,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副主任;

季慧 (女)日报副刊文艺版编辑部主任;

光明  市直机关干部,业余作者,著有长篇小说《梨花飞》(人民文学出版社),省作协会员;

任敏(女)季慧同事,日报副刊文艺版记者;

曹舟 档案馆副研究员,有多篇满族史论文被收入《满族历史文化研究文库》,著有文史集《消散在历史云烟中的千金寨》;

傅军 矿业公司副总,文史爱好者,著有散文集《苏子河畔的遐思》,民族协会理事。

    店老板及服务员甲、乙(女)

场景:店老板引领客人进入雅间,众人依次落座,服务员甲递湿毛巾,乙沏茶倒水。

 

   店老板:傅总你们来得正巧啊!今天下午刚杀的公羊,至少四冬龄以上,羊角都快弯成圈了,是你最喜欢吃的黑山羊,下水新鲜不说,肉的膻味儿也特别足呢,今儿怎么个吃法?

傅军:还是来全羊宴,手撕羊腿的肉块大点儿,嚼起来香。 

服务员乙:来点儿什么酒水?

鲁坪:今天立秋抢秋膘,好肉配烈酒,白酒来牛栏山二锅头吧!  光明不喝白酒了,给他来点儿红酒,让他跟两位女士慢慢喝。

店老板:各位请先用茶,我去安排了。

(店老板转身下楼,众人品茶)

 

任敏:早就盼着这顿羊肉大餐了,我平日里最高兴的事儿,就是跟大伙边吃边唠,今天谈点儿什么话题,还是文学方面的吗?

季慧:鲁坪老师和曹舟老弟都是搞历史研究的,今天的话题当然离不开历史。不过文史不分家,前段时间看了光明兄写的两篇关于抚顺得名含义的历史文章,让我对抚顺历史更有兴趣了,今天不妨以抚顺文史为题漫谈如何?

傅军:好啊!光明那两篇文章我反复读了好几遍,纠正了我对“抚顺”得名由来的认识,今天还想问问他为什么写这类题目,同时有抚顺历史其它方面的问题向几位请教。

光明:“抚顺”的含义多年流行的是“抚绥边疆,顺导夷民”,这个荒谬的论调误导了很多人。我觉得有必要纠正一下对本市历史不负责任的解读,哪怕是给后代留下个正确的线索也好,这就是当时写这两篇文章的动机。至于本市历史其它方面的问题,有鲁哥和小曹两位历史学者在场,傅总可向他们二位请教。

鲁坪:傅总有啥感兴趣的,我们一起唠唠也好。

傅军:那就先说一下抚顺市区北边的高尔山吧!据现在流行的说法,高尔山的含义指“长满槐树的山”,“高尔”是满语“槐树”。记得小时候我九十多岁的太奶奶还活着时,说她当姑娘那时候不叫高尔山,而是叫“北山”。我太奶奶是满族,会讲满语,她说“高尔”不是满族话。这事儿一直困惑着我,“高尔”到底是什么意思?

鲁坪:若按那时女孩子通常的出嫁年龄算,你太奶奶是生于1870年前后,她嫁人时应该在1885年左右,当时肯定没有“高尔山”这一称谓。因为1887年(光绪十三年)重修半山腰的观音阁时,史料记载是“抚顺北山”。高尔山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抚顺县志略》中(1911年),其“山川表”中有“高尔山,山形平坦,古塔耸然 ……”。至于“高尔”是不是满语,这个我说不清楚,小曹是辽大历史学专业毕业、还是满族历史与文化方向的研究生,主修满族语言与历史,让他来给你解答吧。

曹舟:槐树的满语发音是“呼外塞”(即huwaise,见《汉满大辞典》2007年版),满语“远”(goro)的发音跟“高尔”有些接近,但跟槐树没关系,“抚顺城”北面近在咫尺的山,也不可能是远山的意思。

任敏:既然“高尔”跟满语槐树没有关系,那什么时候开始叫“高尔山”的,应该是弄清问题的关键!

鲁坪:这个思路很对,它的确是解开谜题的关键。

季慧:我多少接触过一些民间史料,侧面反映出用“高尔山”作地名,是从1908年前后被抚顺人叫开来的。

鲁坪:我前面已经提到,从“北山”改叫“高尔山”这个时间一定是在1887年重修观音阁后至1911年《抚顺县志略》首次官方记载之间,1908年前后被抚顺百姓广泛叫开是可能的。问题的关键是:当时叫“高尔”是什么含义!说它是“槐树”,至今没有查阅到当时留下来的任何文字解释,能查到的最早时间,居然是1987年抚顺市地名办出版的《抚顺满语地名》一书,书中有“高尔义山槐,以山上多槐树得名”,距今才三十多年!

光明:就是这个才三十来年的胡扯论调,如同1959年《煤都抚顺》编写组把“抚顺”的含义瞎编成“抚绥边疆,顺导夷民”一样,被本市一帮半吊子“文人”在自已写的小说、散文、诗歌里大肆引用,再加上臆度,编造出许多版本的“女真人进京朝贡路过长满槐树的山”,把高尔山的含义变成了今天广为谬传的“长满槐树的山”。

傅军:那就是说,把高尔山解释成“长满槐树的山”,才三十多年的光景?

鲁坪:是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没这种说法,尽管当时的高尔山长满了槐树。

曹舟: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堪一击的。我在档案馆工作,平时最感兴趣的就是翻看清后期和民初的抚顺史料,特别是图片资料。这一时期的抚顺老照片关于高尔山的也不少,我查看了馆藏所有关于高尔山的、直至1948年的照片,没有发现一张里有槐树,大都是“几棵苍松,一片细草”,从山顶到山底到处都是光秃秃的,哪儿长满了槐树?

鲁坪:当“北山”被抚顺百姓称为“高尔山”时,山下及浑河两岸的百姓大多数是汉族。据1910年《抚顺县志》记载,当时抚顺县满族人口仅四千多,满语满文在抚顺地区已经极少使用了,怎么会在汉族人口为主的地域里,将一个“满语”地名,赋予一座建有观音阁的山,并广泛传播,况且还不是满语?这完全不符合社会习俗与逻辑。

傅军:那是什么原因让“高尔山”取代了“北山”呢?

鲁坪:1887年重修半山腰的观音阁后,山下抚顺城内有位叫韩梦莲的人,给修建后焕然一新的观音阁创作了一副长联。这幅联上下共有130字,书法和文学造诣较高。在当年的社会环境下,这座观音阁对山下抚顺城内外的居民,是个很重要的精神寄托地,修建资金也是民众捐献的,所以这幅对联在当时影响很大。我个人认为将“北山”叫成“高尔山”与这幅长联有很大关系。

曹舟:我记得上联以“高阁又登临”开头,有“……叹秦砖汉瓦,事变苍松,细思古今英雄,浩浩红尘,谁拔脚”之句,下联开头是“名山重点缀”,与上联对应的句子是:“……听玉磬金钟,梵音朝暮,惟语下方士女,茫茫苦海,早回头”。

季慧:民间资料表明,这位韩梦莲先生是当时抚顺城里的一位绅士,相当于本地知名人士。

光明:这幅观音阁对联倒是可以侧面反映出当时抚顺城内外的居民生活,是以汉文化为主流的。其实从明初修建抚顺城时,城内与周边地区的居民就是以汉族为主,不然努尔哈赤不会在建城二百多年后拆毁了它。大伙还是先听鲁哥解释一下,“北山”为何改叫“高尔山”?

鲁坪:我猜想:当修缮一新的观音阁重新出现在抚顺城北门外的“北山”半山腰,又有本城“名人”题写的长联展示在人们面前,这是山下抚顺城及浑河两岸居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人们纷纷登山朝拜观音,赏读长联。此时,“北山”之名已经满足不了观音阁修建后的端庄大气,也配不上“名人”的长联,加上长联上下开头是“高阁又登临”、“名山重点缀”,对当时的人们印象深刻。于是,人们渐渐把“北山”改称“高阁山”。由于“高阁”与“山”连读有些不顺,渐渐在民众口中演变成了“高尔山”。当然,我这是假设,虽有些零星的佐证线索,但无法实证。

曹舟:这个假设是合理的,我写《消散在历史云烟中的千金寨》查找资料时发现,当时抚顺地区许多老地名,因大量外来人口迁入变成了新移民口中的叫法,叫的人多了,人口占少数的原居民口中的老地名,也就渐渐没人叫了,这是符合地名演变规律的。自从1901年抚顺煤炭规模化开采以来,新移民渐渐占抚顺总人口的大多数,他们多居住在千金寨地区,如同今天居住在望花古城子的人,从地理距离与方位上就不习惯把浑河北边的一座小山叫“北山”。大家知道,从上世纪初到二、三十年代,千金寨已是与哈尔滨、沈阳、大连并称的东北第四大城市,比当时抚顺(城)的名气大得多。所以我猜想,“北山”最终在民众口中变成了“高尔山”,与这些逐渐成为抚顺地区人口主流的外来移民关系很大。

傅军:是呢!记得小时候听我太奶奶唠嗑,说那时日本人来了后,把抚顺原来的许多地名给改了,还起了不少新地名。可她本人一直叫老地名,从不随日本人的叫法。她也从不叫“高尔山”,而是一直叫“北山”。我觉得“高尔山”若是在1908年前后被叫开的,或许与日本人1905年霸占抚顺煤矿,设立"采炭所"之后城市中心发生变化有一定关系。因为城市中心从浑河北边的抚顺城,转移到浑河西南边的千金寨,“北山”对一座新兴城市(千金寨)已没有方位坐标意义,改换称谓也是早晚的事儿。
  
光明:如果仅是说清楚“高尔山”不是“长满槐树的山”,只要举出一个铁证,就能一票否决!

任敏、傅军:什么铁证?

光明:就是槐树!槐树是抚顺乃至东北地区的外来物种,你在远离村庄的大山天然林中是见不到一棵野生槐树的。抚顺地区但凡有槐树生长的地方,一定是生长在城乡人居环境周围,或是山野中有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的地方。换句话说,本地槐树都是人工种植或之后自然繁衍的。由于槐树是在上世纪前半叶中后期才引进本地种植,所以抚顺城乡目前还没有超过百年树龄的槐树。高尔山上的槐树,当年被叫做“洋槐”,是一种“刺槐”,乃北美洲树种,上世纪初才引进中国(从欧洲)在山东半岛种植,后逐渐扩散的其他省份。高尔山上的刺槐林是从1953年春陆续栽种的人工林,而且当年许多单位的机关干部还参与了义务植树活动,只要查一下《抚顺林业志》、《抚顺市志》及《抚顺大事记》,便清楚了。

任敏:也就是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之前,高尔山就没有过槐树林?

光明: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哪怕是有一棵槐树!整个抚顺地区在1950年前,就没有半片槐树林,明清时代的抚顺地区根本不存在一座“长满槐树的山”。用“高尔山”取代“北山”,跟槐树是没有半点儿关系的,女真人在东北地区没见过槐树!

曹舟:跟满语满文满族人也没有半点儿关系,这是三十多年前,抚顺某些想象力丰富的“文史专家”杜撰出来的!

傅军:那么把“高尔山”说成是“长满槐树的山”,完全是臆造出来的玩意儿?

鲁坪:可以这么定论!

 

(服务员甲、乙持托盘进雅间)

服务员甲:烀羊腿肉、盐水羊排,配四个凉盘,请大家慢用,好菜还在后头。

服务员乙:牛栏山二锅头两瓶,葡萄酒两瓶。这款葡萄酒是通化老红梅牌,纯原汁酿造,老板说二位姐姐尽管喝,他请客。

光明:我替两位女士谢谢老板,俺也借光享用了!

傅军:品尝羊排这羊肉味儿真纯正啊!大家快趁热尝尝,咱们边吃边唠……

 (下周五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