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踏歌》赏析》


标签:
边歌黑体踏歌中国古典舞文化 |
分类: 【加精博文】 |
-
欣赏佳作!问候朋友! 来自圈子: 品八轩&闲文团
-
恭喜圈友!您这篇文章在数万人大圈【东方文明之光博客圈】已加为精华博文! -
我代表东方圈管理团队欢迎您常回圈看看!来自圈子: -
中国古典舞《踏歌》赏析(视频 图文)
君若天上云
相随相依
君若湖中水
相亲相恋
人间缘何聚散
但愿与君长相守
。http://s2/middle/722c4551ga5d5b7c8f2c1&690
据刘禹锡的《竹枝词序》记载,踏歌以联唱《竹枝词》、吹奏短笛、鼓来伴奏。舞时不分男女,围成圆圈,手牵手,边歌边舞,情绪欢乐。唐人踏歌的类型有:踏地为节、连袂舞;顿足踏歌、拍手相合;择场跳月以择偶等。
宋代每逢元宵、中秋,都要举行盛大的踏歌活动,正如蔡卞在《宣和画谱》里描写的:“中秋夜,妇女相持踏歌,婆娑月影中。”同时也有风格迥然不同的男子踏歌,在马远的名画《踏歌图》中,绘有四位老人在蜿蜒的山路上踏歌,上有宁宗皇帝的题诗:“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
创作于20世纪九十年代的古典舞作品《踏歌》,舞者边舞边唱,表现的是阳春三月,碧柳依依,翠裙拂风,婀娜生姿,一行踏青的少女,连袂歌舞,踏着春绿,唱着欢歌,融入一派阳光明媚、草青花黄的江南秀色里。舞蹈语言的独特之处在于以“一肩前后耸动带动同臂的左右摇摆”,再配以同脚在弱拍踏地做出的“一顺边”动律,一顿一挫,一扬一拽,把一群南国佳人娇柔可爱的形象以及风和日丽、携手游春的惬意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轻舞飞扬间便一举夺得了首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的“中国古典舞”作品金奖。
http://s7/middle/722c4551ga5d5bb1b3a66&690
在中国民族舞系中,很多是浓郁地方特色民间流传沿袭而来的舞种。如藏族的锅庄舞、热巴舞、旋子;新疆的赛乃姆舞;内蒙的安代舞。若大个汉族虽有云南花灯、胶洲秧歌、东北秧歌,却没有一个具有群众性,代表性的民族舞。今日偶然浏览舞蹈视频,重新回顾还是不禁为之一亮。那至纯至清的歌词,轻快流畅的旋律,至今萦绕耳畔。北舞12位女子举袖搭肩斜排踏舞的场面记载并描述了踏歌这一古代民间歌舞。我想,这应该就是我们汉族的民族舞吧。只可惜,现代人没有继承下来。跳个集体舞还要向西方学习,而我们本民族的精粹却在逐渐消失,不能不说是很大的遗憾。
踏歌,从民间到宫廷、从宫廷再踱回到民间,其舞蹈形式一直是踏地为节,边歌边舞,这也是自娱舞蹈的一个主要特征。舞蹈《踏歌》除了以各种踏足为主流步伐之外,还发展了一部分流动性极强的步伐。于整体的“顿”中呈现一瞬间的“流”,通过流与顿的对比,形成视觉上的反差。例如,有一组起承转合较为复杂的动作小节,分别出现在第二遍唱词后的间律和第四遍唱词中,舞者拧腰向左,抛袖投足,笔直的袖锋呈“离弦箭”之势,就在“欲左”的当口,突发转体右行,待到袖子经上弧线往右坠时,身体又忽而至左,袖子横拉及左侧,“欲右”之势已不可挡,躯干连同双袖向右抛撒出去。就这样左右往返,若行云流水,似天马行空,而所有的动作又在一句“但愿与君长相守”的唱词中一气呵成,让观众于踏足的清新、俏丽中又品味出些许的温存、婉约,仿
若“我”便是那君愿随这翩翩翠袖尔来尔往。
http://s10/middle/722c4551ga5d5c12076d9&690
敛肩、含颏、掩臂、摆背、松膝、拧腰、倾胯是《踏歌》所要求的基本体态。舞者在动作的流动中,通过左右摆和拧腰、松胯形成二维或三维空间上的“三道弯”体态,尽显少女之婀娜。松膝、倾胯的体态必然会使重心下降,加之顺拐蹉步的特定步伐,使得整个躯干呈现出“亲地”的势态来。这是剖析后的结论,但舞蹈《踏歌》从视觉感上讲并未曾见丝毫的“坠”感,此中缘由在于那非长非短、恰到好处的水袖。《踏歌》中的水袖对整体动作起到了“抑扬兼用、缓急相容”的作用,编导将汉代的“翘袖”,唐代的“抛袖”,宋代的“打袖”和清代的“搭袖”兼融并用,这种不拘一格、他为己用的创作观念,无疑成就了古典舞《踏歌》古拙、典雅而又活络、现代的双重性。
http://s2/middle/722c4551ga5d5c29164b1&690
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美学观念,处处充盈于作品的举手投足间。汉魏之风浓郁的《踏歌》从舞台构图上尽显“诗化”的一面。如12位女子举袖搭肩斜排踏舞的场面,正是“舞婆娑,歌婉转,仿佛莺娇燕姹”。更为诗意的还在于作品处处渗透、蔓延出的情思,词曰:“君若天上云,侬似云中鸟,相随相依,映日浴风。君若湖中水,侬似水心花,相亲相怜,浴月弄影。人间缘何聚散,人间何有悲欢,但愿与君长相守,莫作昙花一现”(《踏歌》词)。在这声声柔媚万千的吴侬软语中,款款而至的才子佳人,不就是“踏青”最亮丽的一道景致吗?情,息息相通;诗,朗朗上口。
《踏歌》所呈现给我们的史学和美学价值远远超乎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它将会在中国古典舞坛上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它可能预示着另一种古典舞学派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