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药这件小事里,藏着老一辈的恐惧,也藏着子女的心酸
(2025-11-17 14:11:39)
标签:
杂谈 |
今天一大早,又去了附近的医院给老妈配药。排队、拿号、问药、跑科室,看似平常的流程,却总在我心里压着一层淡淡的沉重。老妈的心脏病、高血压、尿酸偏高,这些年就像一串绕不开的影子,跟着她,也跟着我。
她的身体越来越差,出门已成难事,连买菜、买日用品都得靠别人代劳,她又不肯学网购,于是生活便在她面前变成了一件件“不方便”的小事。而这些小事,每一件又都需要别人来替她完成。
可就在这样的不方便里,她对生活的要求却从未妥协半分。她执着地坚持某些药必须是进口的,好像只有进口药,才能延续她对身体尚可稳定的那点信心。明明近几年医院药品采购早已转向国产,她却对国产药始终存着一种难以消解的抵触。
我知道那不是药的问题,那是岁月留下的心理习惯,是几十年来的经验告诉她——进口的就是更好、更安全、更稳妥。当年物资匮乏,能用上“进口货”是一种身份;后来条件好了,她从医生那里拿的进口药让她的身体保住了平稳,于是这种依赖变成了信念,甚至成了她心里的一座篱笆。
对老人来说,不是药不能换,而是生活不能再多一个“不确定”。在她的世界里,稳定比任何道理都重要。
只是这份稳定,需要我跑更多的医院、问更多的医生、再去药房自费买来补齐。她不知道我奔波的疲惫,也无需知道。因为在她眼里,她只是想继续按自己熟悉的方式活着。
倒是我,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医疗体系里待久了,吃药就像喝水一样简单。澳洲医生最常说的就是多喝水、多休息,严重点去药房买两盒panadol。我吃的糖尿病药和降胆固醇药,全是本地药厂生产的,没有人会在意是不是进口的。
可越是这样,越让我意识到,老妈坚持进口药并不是对药效的执念,而是心理上的依靠。那种习惯了几十年的牌子、熟悉的包装、固定的名字,给了她一种“我还掌控着自己的生活”的错觉。
她的腿走不远了,她的生活能力慢慢缩小了,她能做主的事情越来越少了,于是更要抓紧那些残存的熟悉感。药成了她的小小自尊,也成了她对自己身体的最后一点安全感。
而我再多的奔波,似乎也只是为了维护她的这份安全感——哪怕它看起来有些固执、有些过时,却那么真实地牵着她的心。
也牵着我的。
也许岁月就是这样,让人一步步变得变化都害怕,连换药也会担心;也让另一个人一步步学会理解和包容,不说苦,不讲理,只是默默承担。
配药这件小事,其实一点也不小。里面藏着老妈的恐惧,也藏着我的心酸;藏着她的坚持,也藏着我不愿说出口的爱。
生命的风景,总是在不经意的细处显露温度。
愿每一次弯腰、每一段奔波,
都成为我们与父母之间最柔软的牵连,
让岁月虽老,爱意却长青。
前一篇:人生走的每一步行,都是付出代价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