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不是病了,是这个时代太焦虑了

(2025-11-05 12:56:26)
标签:

杂谈

  儿童心理疾病真在增加,还是一场商业化的焦虑?

  三十五年前,我在儿科工作时,极少遇到儿童心理疾病。那时的孩子有小伙伴一起玩,有泥地、有阳光、有被父母忽略的自由。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儿童被诊断为焦虑、抑郁、自闭症谱系障碍,似乎“心理疾病”成了童年的新标签。

  这真的是孩子的真实现状,还是社会焦虑与商业推波的结果?

  一、时代的变化,带来了真实的心理困境

  社会节奏加快,家庭小型化,父母焦虑化。许多孩子从小被安排在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之间穿梭,生活几乎没有空隙。

  从“怕孩子吃苦”到“怕孩子落后”,父母的焦虑无形中压在孩子身上。孩子越来越懂事,却越来越沉默。

  学习成绩成了价值的唯一尺度,快乐被效率取代,心理负担自然增加。

  在这样的环境下,儿童心理问题的确比过去更多、更明显。

  二、诊断标准变化,让“问题”更容易被看到

  三十五年前,孩子的情绪波动常被理解为“性格问题”“长大就好了”。而如今,心理健康意识普遍提升,医学分类更加细致——抑郁、焦虑、注意力缺陷、自闭症谱系……

  过去那些“看不见的痛苦”,如今有了名称,也有了诊断。

  这既是医学的进步,也带来了另一种担忧:会不会太容易给孩子贴上“病”的标签?

  三、商业化推波,让焦虑被放大

  心理咨询、早期干预、情绪课程、注意力训练……这些产业在近年飞速膨胀。家长担心错过“最佳干预期”,机构担心失去“市场窗口”,于是“心理问题”成为焦虑的生意。

  一些原本只是成长中的迷茫、学习压力下的反应,被商业包装成“障碍”与“疾病”。

  心理健康值得重视,但不应被滥用为恐慌的营销。

  四、孩子的心,其实最懂真诚

  孩子最需要的,也许不是更多的诊断和课程,而是被理解、被倾听、被允许做自己。

  心理疾病的上升,是社会病的投影。真正的治愈,往往不在药物,而在父母的目光、家庭的温度。

  五、结语

  儿童心理问题的增加,既是现实,也是时代的镜像。

  我们该做的,不是盲目诊断,不是过度干预,而是为孩子留下一片可以呼吸的天空。

  毕竟,健康不仅是身体的无恙,更是心灵的安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