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被诊断成市唱—当医学的纯粹被利益绑架,社会在制造病人

(2025-08-29 07:29:53)
标签:

杂谈

  刚看到澳洲一篇报道:“每10个学生就有1个被认定‘残疾’?全澳学校狂揽残疾补助金!”

  在我行医的年代,儿童的病多半单纯:感冒、发热、营养不足,甚至先天缺陷,也都是医学必须直面的问题。那时医生的诊断,带着责任与使命,不是为了争夺什么补助金,而是为了让孩子摆脱痛苦。

  而如今,疾病的概念被无限延展。每十个学生里,便有一个被认定“残疾”;教室里不是孩子多了病,而是标签多了病名。心理障碍、发育障碍、学习障碍,几乎无所不包。曾经孩子的性格差异,如今都能找到一种医学名词加以解释,一份诊断报告加以确认。

  是谁在制造这些病人?

  是制度。补助金、资源分配与“病名”挂钩,于是学校有了动力去把健康的孩子归为“残疾”。

  是产业。药企需要市场,研究需要资金,医生需要病例,学者需要数据,于是病人越多,产业链就越繁荣。

  是社会。父母焦虑,媒体渲染,资本推波助澜,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机器,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患者”。

  孩子们不过是机器的原料。

  在这样的逻辑下,“疾病”已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的事实,而是一种被精心设计的生意。它有着学术包装,有着科学数据,有着道德外衣,看似关怀生命,实则裹挟着金钱。每一个新病名的诞生,都是一条新的产业链的开端;每一份诊断书背后,都是一笔资金的流动。

  于是,医学不再只是救治,它也成了生意。医生的笔端,不只是病历,也是利益的阀门;研究的结论,不只是发现,也是资本的回馈;所谓健康科普,不只是知识传播,更是广告植入。

  社会在制造病人。制造得越多,补助越多,市场越大,利润越丰厚。

  如果说这是“进步”,那是赤裸裸的讽刺;如果说这是“残酷”,那恐怕还不够。因为残酷至少还承认痛苦的存在,而这里的“疾病”,很多是人为虚构的。它们甚至抢夺了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的资源。

  医学,本该是生命的庇护所;如今,却越来越像是资本的工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时间的褶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