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年轮》之争:不只是版权,更是人性的较量

(2025-07-26 08:02:01)
标签:

杂谈

  一首歌,引爆了一场关于“谁才是原唱”的舆论风波。

  从张碧晨与汪苏泷之间的《年轮》版权争议,到网红旺仔小乔宣称“原唱只有张碧晨”,再到汪苏泷被粉丝呼吁“收回授权”捍卫创作者尊严,这场看似关于一首歌归属的小风波,却在网络上越烧越烈。

  然而,如果我们把这件事放在更广的人性与心理视角来看,就会发现——它背后藏着的是关于尊重、归属感、自我价值、身份认同等更深层的心理冲突与情感张力。

  一、创作者的“归属焦虑”

  汪苏泷既是词作者,也是曲作者。他为这首《年轮》注入了完整的灵魂。但在大众传播中,却往往只记得“唱这首歌的人”,而忽略了那个“写这首歌的人”。

  在心理学中,这种被忽视的感觉,被称为“身份威胁”(Identity Threat):当一个人最核心的身份认同(如:我是创作者)被质疑或模糊,人会本能地产生防御、焦虑,甚至强烈的反击。

  而当“唯一原唱”的说法被反复引用时,这种身份的边界就被一次次削弱——他并不是在争一个头衔,而是在捍卫“我参与过”“我存在过”的证明。

  二、演唱者的“情感归属”

  张碧晨的演唱确实让这首歌深入人心。她的声音承载了大众的记忆,她的演绎赋予这首歌另一种灵魂。当“原唱”之名被挑战,粉丝自然会感到不公。

  但这种“被剥夺感”其实并非针对汪苏泷,而是源于一种心理投射——我们总希望自己喜欢的人被认可,被尊重。如果对方的付出被淡化,就像我们自己的情感也被轻视。

  这是心理上的“情感认同偏见”:当我们的情感投入与他人发生冲突时,会优先站在“情感所托”的一方,不一定是基于事实,而是出于情绪的忠诚。

  ‍三、网红的“认知固着”

  争议的导火索——旺仔小乔翻唱《年轮》时坚称“原唱只有张碧晨”,甚至不愿更正。这种拒绝修改的态度,其实是一种心理现象:“认知固着”。

  人类一旦在某个观点上建立了“自我认定”,即使事实已经摆在眼前,也常常因为面子、立场或认知惯性而拒绝改变。这种固执并不罕见,在快节奏、碎片化信息主导的网络时代尤为常见。

  更遗憾的是,流量导向往往鼓励这种“带节奏”行为——哪怕是错误的认知,只要能引发关注,就足以变成“可获利的信息”。

  四、谁才是“真正的原唱”?

  “原唱”的概念在行业内,其实并无标准定义:有的是“首唱者”,有的是“首发正式版”,也有是“为其量身定制并首发录音”的歌手。

  但在大众心中,往往只有一个标准:“我第一次听到的是谁唱的”。于是就出现了“作品认知”与“版权归属”的严重割裂。这不是某个人的错,而是信息接收方式的惯性问题。

  这也提醒我们:在传播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忽略了创作背后的那双手?是不是只记住了“表达者”,却忘了“缔造者”?

  五、这不仅是一场争议,更是一面人性的镜子

  在这个人人皆可发声的时代,作品和创作者的界限变得模糊,信息和情绪的交错更容易制造矛盾。

  但我们不妨从更宽广的角度来看:

  汪苏泷想守护自己的作品,那是创作者的骄傲。

  张碧晨与她的听众建立起真实的情感连接,那是真正的共鸣。

  粉丝想要为偶像“争名”,那是忠诚的体现。

  网红想抓住流量红利,也不过是平台压力下的生存本能。

  也许,错不在谁,而是我们都太在意“谁的名字排在前面”,却忽略了音乐的本质,是连接,而非对抗。

  尾声:愿善意,比流量更长久

  《年轮》唱的是时间与记忆的痕迹,但现实中,每一段合作、每一次争议,其实也都构成了“时代的年轮”。

  在这个喧嚣的流量社会里,希望我们都能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偏见;多一分谦逊,少一分争执。

  版权可以清晰界定,但尊重与善意,才是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原唱”。

  你怎么看待这场《年轮》风波?欢迎留言一起探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