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历亲为的母亲与换件如新的时代

(2025-07-11 08:18:29)
标签:

杂谈

  九十岁的老母亲,一个人住在上海老楼房里,日子过得慢,却不乏琐碎。虽然请了阿姨做饭搞卫生,妹妹妹夫也每周几次登门送菜看望,但母亲依然事事亲历亲为,似乎不愿将生活交给任何人掌控。她像一棵深扎老地的树,风吹雨打都要自己扛过去。

  这棵树面对的,却是一个全然不同的时代。马桶漏水,叫来物业维修三四次,每次都说修好了,隔几天又继续漏,最终干脆整件更换,每次收费五十到一百不等,无发票、无解释。淋浴头漏水也是如此,灯罩破了,不影响照明,她却坚持要换,一盏普通的12瓦LED顶灯,被物业以100元的价格安装上了。

  这放在从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时候人们总是修旧如旧,一根铁丝、一把钳子就能让老物件再战几年。而如今,不修了,直接换,换的是部件,也是生活方式;贵的不是材料,而是人工,是流程,是“标准化”的价格单背后看不见的系统。

  而母亲,还活在她理解的那个世界里。对她而言,每一次花钱请人来修理,都是一笔可以避免的浪费,每一次“修不好”或“换整件”,更像是一种不负责的敷衍。她不是不舍得钱,而是心里过不了那道“应该自己动手”的坎。她相信细致、节约、掌控一切的生活方式——就像她相信勤俭持家的信条一样,不会轻易动摇。

  而我们这一代,在海外的我们,更能感受到这中间的落差:澳洲的维修服务本就是“全件更换”的逻辑,价格高、时间慢、人工贵,母亲家的这些维修价格和处理方式,似乎也渐渐“看齐”了西方。这种转变不是好坏之分,而是时代的脚步无法逆转。

  但生活,从来不仅仅是“是否修好了”的问题,它更多的是一场人与世界之间的博弈:母亲在对抗的是衰老带来的无力感,是时代让她逐渐失去掌控感的不安。而我们,在理解这种倔强的同时,也许只能用陪伴和亲力亲为来回应那一份“亲历亲为”的坚持。

  于是,每次回国,母亲总有一堆待修待补的事情等着我——换门铃、换厨房水龙头、补墙壁裂缝,调整抽屉滑槽,修煤气灶,洗窗帘,哪怕这些活找物业,让阿姨三两下就能解决,但她宁愿等我。因为她知道,我是她信得过的人,是这个飞速变化世界里,能让她安心的人。

  也许我们无法阻止世界越来越贵、越来越快,但我们能做的,是在母亲尚能执拗、尚能安排生活的时候,接住她所有“过于认真”的坚持,把那些她不放心交出去的事,一件一件接过来。

  这就是亲情的哲理:当岁月带走她们的力气,我们愿做那个替她撑起旧日生活方式的人,即使修不好一盏灯,也能修补她内心的一份踏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