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盲盒营销的热潮与人生的期许

(2025-07-05 07:53:30)
标签:

杂谈

  近来,无论线上电商平台,还是线下店铺,盲盒营销蔚然成风。原本用于潮玩、公仔等领域的“盲盒”概念,如今也蔓延到了各行各业。昨天看到一则视频,说墨尔本的一家面包点心店也搞起了盲盒促销:一个6.99澳元的盒子里,装有三块面包或蛋糕,不可挑选,只能“碰运气”。视频中一位顾客连续开了两个蛋糕盲盒,结果都只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面包,语气中难掩失望。

  “盲盒”之所以吸引人,靠的是两个字:惊喜。人们愿意为未知买单,正是希望在常规之外,获得一份超出预期的满足。但问题也在这里:若每次揭晓,都是熟悉的套路、平凡的物件,这样的“惊喜”就变成了“欺骗”或“套路”,人们一次次的期待,也会随之慢慢冷却、甚至反感。

  其实,盲盒营销的本质,不过是将一种**“希望+概率”**包装成商品的形式。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个个“盲盒”呢?

  小时候,我们憧憬未来,期待长大后会遇见怎样的自己;青年时,我们努力追梦,盼望命运会投来一个特别的机遇;中年后,我们继续拆着生活的盲盒,希望某天那份“惊喜”终于降临。但现实往往像那墨尔本面包店的盲盒——多数时候,盒子里装着的,是平凡的日子,是一成不变的“芝士面包”和“奶油蛋糕”。

  问题是:如果每次的“盲盒”都不令人惊艳,我们是否就会感到失望?是否就否定了整个“盒子”的价值?

  也许,真正值得我们追问的,不是“盲盒里有什么”,而是“我们为什么会期待惊喜”。很多时候,期待的不是物质的稀缺,而是一种生活被点亮的感受。可一旦这种“点亮”的感觉无法兑现,落差感就随之而来。而这个落差,不在盲盒本身,而在于我们过高的心理预设。

  因此,生活的智慧,不是去期待每一个盲盒都精彩纷呈,而是要练习从每一个平凡中,看到属于它的闪光点。也许那个看起来普通的奶油蛋糕,正是某位学徒凌晨三点用心制作的成果;也许今天运气平平,但并不妨碍你拥有一个阳光的午后。

  人生之路也是如此:我们不停地拆盲盒,有时会拆出惊艳的瞬间,有时则是寻常的日子。能走得长久的,从来不是惊喜本身,而是我们看待它的心态。

  潮流易逝,盲盒也终会冷却。但若我们懂得:惊喜可遇不可求,平凡却最可贵,那么无论盒中是什么,都不会辜负这一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