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里的诊室与保单
(2025-06-27 17:55:23)
标签:
杂谈 |
最近几周,频繁地出入牙科诊所。原本只是一次例行的洗牙,却在清洁过程中发现几颗牙齿有些隐匿的问题,便一再回诊,做了进一步处理。
为我洗牙的是一位年轻的女牙医,看上去不过二十七八岁,语气温和,手法认真。可等到需要进行修补与处理时,太太建议我换一位年长些的医生,她说:“还是找年纪大一点的,经验更足。”我理解她的担心,在医疗这个领域,经验往往意味着把握风险的能力。但我自己曾是医生,却对年轻医生有一种本能的理解与信任——毕竟所有的“老医生”,都是从无数个“年轻医生”的时刻走出来的。
只要她肯用心、有责任感、有进取心,即使年轻,也已具备成为“好医生”的底色。我宁愿多给一次机会,也愿意在她的成长旅途中,留下一个鼓励的眼神。
说到看牙,不得不提澳洲的医疗体制。哪怕只是一次普通的诊疗,收费也高得惊人。如今我们能毫无压力地就诊,是因为太太早在2016年我们重返澳洲之时,就坚持购买了私人医疗保险。当时我不以为意,却也顺从地点了头。如今想来,还真得感激她那份未雨绸缪的坚持。
其实我们也不是第一次买保险。在更早些年,我们因为收入较高,为了抵扣部分个人所得税,也曾持续购买私人医疗保险。那时候年富力强,对生病这件事总有种“事不关己”的距离感。十多年间,保险从未真正派上用场。每年缴纳的费用,看似打了水漂。可如今回头看,那些年花出去的钱,买的未尝不是一份从容,一份未来可以无惧高额账单的底气。
更早更早的时候,是我们刚来澳洲的时候。九十年代,我是学生身份,太太和大儿子是陪读家属。在一家由上海人开的音像店里,老板向我们推荐了一款“储蓄+意外”的保险产品。大人一人买一份,每年自动扣款,不到千元,等到六十五岁,若平安无事,就能一次性领取一笔可观的收益。
那时的我们,钱紧得很。可在那个陌生又遥远的新环境中,能为自己和家人留一份将来的保障,哪怕再微薄,也让人心安。如今想来,再过四五年,那份几乎被遗忘的保单就要“兑现”了。那是我们在异国他乡、举步维艰的日子里,种下的一粒小小的种子,如今终于即将开花结果。
人生很长,每一笔支出,每一次选择,似乎当时都无关紧要,却总在未来的某个意外时刻,悄然回馈你当初的信任。诊室里的年轻牙医,曾经被人怀疑的我;柜子里泛黄的保单,背后是岁月细水长流的回响。
生活的确没有完美的剧本,但好在我们始终愿意相信,也愿意等待。等一个年轻人成长为令人安心的医者,也等一张老旧保单在多年后,开出一朵时间的花。
后一篇:生命是一种辛苦,也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