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延续,也是选择
(2025-06-18 14:15:31)
标签:
杂谈 |
昨天在微信群里,看到10年前我在上海浦东壹药网工作的年轻医生同事,晒出一张刚出生的大胖小子的照片,七斤半,模样周正。我真替她高兴。
我忽然想起自己的家族。
我爷爷奶奶那一代,养育了六个孩子;外婆外公那边,是七个。父母都是家里的老大,从小就肩负起照顾弟妹的责任,那是一个人多的年代,也是一个讲究传承的年代。
相比之下,我已经算是“例外中的例外”。我们这代人,几乎都被国家政策限制只能生一个孩子。可因为出国留学,后来又定居海外,我成为了少数能“漏网”的人之一,也拥有了两个儿子。
其实老二的出生,绝不是轻松的决定。我费尽口舌、软硬兼施,才终于让孩子的母亲点头同意。有时候我在想,现代社会的压力太重了——女性在事业、家庭、身体、情绪之间被拉扯得太厉害,想“多生一个”的念头,往往在现实面前无声熄火。
但我始终喜欢孩子,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对生命延续的天然渴望,也许是某种“血脉之亲”的牵引。
我父亲有三个兄弟,却只有我一个男孩。我还清楚记得大儿子母亲怀孕时,我因为是医生,找了三家不同医院做B超,结论全是“女孩可能性大”。我们准备好了一切女孩的衣服、小包、甚至名字。
结果孩子出生时,那位曾是我带教老师的医生(现在是上海市国际妇幼保健院的主任)抱着孩子出来,笑着说:“是个大胖小子!”
真是惊喜又惊吓。后来父亲的一位老同事悄悄告诉我:“你爸看到是男孩后,高兴得嘴都合不拢。”可父亲从没在我面前提过他喜欢男孩,他永远是那种沉稳克制的父亲。
如今,我有了两个儿子。但我从不干涉他们的生育观。只要他们健康、开心,哪怕他们选择丁克,我也绝不会责怪一句。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也都必须为这选择承担后果。
我不能替他们走路,也无法替他们承担人生的重担。
但若他们真的选择了要孩子,那我还是偷偷希望,有个女孩,哈哈哈。也许是因为女孩细腻,也许是觉得她们更像“家”的延续,也可能只是单纯地——想在这个越来越理性的世界里,多一丝柔软的温情。
而那份温情,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东西。
我忽然想起自己的家族。
我爷爷奶奶那一代,养育了六个孩子;外婆外公那边,是七个。父母都是家里的老大,从小就肩负起照顾弟妹的责任,那是一个人多的年代,也是一个讲究传承的年代。
相比之下,我已经算是“例外中的例外”。我们这代人,几乎都被国家政策限制只能生一个孩子。可因为出国留学,后来又定居海外,我成为了少数能“漏网”的人之一,也拥有了两个儿子。
其实老二的出生,绝不是轻松的决定。我费尽口舌、软硬兼施,才终于让孩子的母亲点头同意。有时候我在想,现代社会的压力太重了——女性在事业、家庭、身体、情绪之间被拉扯得太厉害,想“多生一个”的念头,往往在现实面前无声熄火。
但我始终喜欢孩子,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对生命延续的天然渴望,也许是某种“血脉之亲”的牵引。
我父亲有三个兄弟,却只有我一个男孩。我还清楚记得大儿子母亲怀孕时,我因为是医生,找了三家不同医院做B超,结论全是“女孩可能性大”。我们准备好了一切女孩的衣服、小包、甚至名字。
结果孩子出生时,那位曾是我带教老师的医生(现在是上海市国际妇幼保健院的主任)抱着孩子出来,笑着说:“是个大胖小子!”
真是惊喜又惊吓。后来父亲的一位老同事悄悄告诉我:“你爸看到是男孩后,高兴得嘴都合不拢。”可父亲从没在我面前提过他喜欢男孩,他永远是那种沉稳克制的父亲。
如今,我有了两个儿子。但我从不干涉他们的生育观。只要他们健康、开心,哪怕他们选择丁克,我也绝不会责怪一句。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也都必须为这选择承担后果。
我不能替他们走路,也无法替他们承担人生的重担。
但若他们真的选择了要孩子,那我还是偷偷希望,有个女孩,哈哈哈。也许是因为女孩细腻,也许是觉得她们更像“家”的延续,也可能只是单纯地——想在这个越来越理性的世界里,多一丝柔软的温情。
而那份温情,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东西。
前一篇: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后一篇:家的味道,远方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