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长中的父爱

(2025-06-01 10:29:45)
标签:

杂谈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原本是孩子们欢天喜地的日子,我却在这个节日里,被一股不知从哪里浮起的情绪包围。像是被风轻轻一撩,记忆的浮尘就飘落下来,许多久远的片段悄然苏醒。

  最近太太在追剧《是女儿是妈妈》,剧中黄圣依与母亲之间若即若离、爱中带怨的相处方式,竟让我一再出神,仿佛透过屏幕,看到了我与父亲早年的影子。只是那时,我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不知道那份沉默的管教背后,其实藏着另一种爱。

  我记忆中的父亲,是一个严厉的人。无论我在学校还是在家中,只要与同学、朋友甚至老师发生了冲突,他总是毫不犹豫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对我严加指责。他从不细听我的解释,只说:“一定是你错。”有时甚至会伴随体罚。母亲曾告诉我,在我年幼时,有一次与父亲下棋,我赢了棋局,一时得意地在他面前炫耀,结果换来的是一个响亮的头挞。那一刻,我年幼的心被打得蔫了,也从那一刻起,我学会了收起情绪,隐藏胜利,学会了怕。

  这种怕,是一种深植骨子里的惧意。它让我的童年失去了父亲怀抱的温度。我不敢靠近父亲,也不愿靠近。我们之间的距离,如同两列驶在平行轨道上的列车,看似相伴,却始终无法交汇。即便在我长大成人之后,那份隔阂依然存在。我的人生,几乎完全由父母规划而成。学什么、做什么、走哪条路,似乎从一开始就不需要我的意见。我唯一一次违抗父母的安排,是高考志愿填写。我把他们精心设计的志愿单,在学校交表时默默调了个顺序,最终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医科大学儿科系,也因此走上了后来那条既熟悉又沉重的行医之路。

  但更让我困惑的是,父亲在外人的眼中,却是一位温和儒雅、德高望重的教授。他的学生、同事,常对我说他是个极为平易近人、关心后辈的好老师。他们眼中的父亲,是个知性、有风度、和气待人的长者。而那个曾把我一言不合就打骂的父亲,仿佛从未存在。于是,我常常想:我是不是那个“例外”?是不是那个不被允许享有温柔的孩子?

  直到我二十八岁那年,离开上海,准备赴澳洲留学。那天,我在虹桥机场过关前,回头看了一眼送行的父母。人流穿梭,我在人海中看到父亲站在不远处,一动不动,却眼含泪光。

  那是我此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父亲落泪。

  那一瞬间,我的心仿佛被什么击中。我终于明白,原来他不是不爱我,只是他爱的方式太过隐忍,太过节制。他把情感藏在心底,从未用语言表达。或许在他那一代人的观念里,父爱不能是柔软的,不能是袒露的,只能用“严格”、“管教”、“不夸奖”的方式来体现。

  那一刻,我所有年少的疑问、所有沉默的委屈、所有对爱的误解,都在父亲那双含泪的眼睛中找到了答案。

  多年过去,我已是他当年年纪。我也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懂得了做父亲的不易。我开始体会到他当年的纠结与沉默——一个父亲,要怎样把对儿子的期望和责任,用有限的语言和时代背景去表达?他或许只是用了他能想到的、最“靠谱”的方式,而那方式,恰恰让我们之间隔了一道厚墙。

  现在,我不再那么怨父亲。相反,我感激他——正是因为他对我的严厉,我学会了独立、隐忍、内省,也学会了在困境中撑起自己。只是,我也终于明白:爱若不能被感受到,它就会变成误解和隔阂。

  在这个属于孩子的节日里,我回望自己的童年,也想起即将到来的父亲节。我终于可以坦然地说一句:

  爸爸,谢谢你。虽然你从不曾温柔地拥抱我,但我知道,你一直都在爱我。你只是用了我年少时不懂的方式。

  现在,我终于懂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