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乡与他乡:在漂泊中寻找归属

(2025-03-04 08:31:31)
标签:

杂谈

人生如同一场漫长的旅程,我在途中不断寻找归属感。然而,对于我这样一个漂泊在异国他乡的人来说,归属感并非一个固定的地点,而是一种流动的状态。35年前,我从上海来到澳洲,从留学生到澳洲公民,这段时光让我在两地之间建立起复杂的情感纽带。每一次回到上海,思念与不适交织;每一次回到澳洲,却又怀念故乡的温暖。这种矛盾的情感,正是我漂泊生活的真实写照。


故乡:记忆中的乌托邦


故乡,是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它承载着我童年的记忆、亲情的温暖和文化的根脉。对于我来说,上海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故乡,更是情感上的寄托。35年前离开时,上海是我成长的摇篮,是我与世界最初的连接。然而,时间从未停止流逝,故乡也在悄然改变。高楼大厦取代了老弄堂,地铁网络覆盖了曾经的街巷,熟悉的面孔逐渐老去,新的面孔不断涌现。我记忆中的上海,早已不再是现实中的上海。


这种现实与记忆的落差,正是我回到故乡时感到不适的根源。我怀念的,不仅是那片土地,更是那段时光。故乡成了我记忆中的乌托邦,一个永远无法完全回归的地方。正如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故乡的河流依旧流淌,但水已不是当初的水。


他乡:第二故乡的挣扎与接纳


澳洲,作为我的第二故乡,是我重新定义自我的地方。在这里,我从留学生成长为公民,建立了新的生活圈,融入了新的文化。澳洲的生活方式、社会规则和自然环境,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尽管我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内心深处仍有一丝无法抹去的乡愁。


这种乡愁,并非仅仅是对上海的思念,更是对自我身份的追问。我是谁?是上海人,还是澳洲人?这种双重身份带来的认同冲突,是我作为现代漂泊者的共同困境。我既不属于故乡,也不完全属于他乡,而是游走在两者之间的“边缘人”。这种边缘状态,既是孤独的,也是自由的。它让我能够以更开放的视角看待世界,但也让我在情感上始终难以完全安定。


归属感:在流动中寻找平衡


归属感,并非一定要依附于某个具体的地点。它可以是一种内心的平静,一种对自我身份的接纳。对于我来说,归属感或许正是在上海与澳洲之间的流动中找到的平衡。我不需要完全属于某一个地方,而是可以同时拥有两种文化的滋养。


这种平衡,需要我学会接受变化,接受故乡与他乡的不同。故乡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正如我自身也在不断成长。与其执着于记忆中的故乡,不如以开放的心态拥抱现实中的故乡。同时,在他乡的生活中,我也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意义。



漂泊者的智慧


漂泊,是一种生活的状态,也是一种心灵的历练。它让我在故乡与他乡之间不断寻找归属感,也让我在变化中学会接纳自我。正如诗人里尔克所说:“生活从未辜负我们,只是我们的期望过于狭隘。”故乡与他乡,并非对立的存在,而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两部分。


对于我来说,上海与澳洲,都是我生命中重要的篇章。我不需要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而是可以在两者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这种平衡,正是漂泊者的智慧,也是我在现代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根本。


愿我在漂泊中找到内心的归属,在故乡与他乡之间,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