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葡萄与人性》

(2024-09-19 15:38:00)
标签:

杂谈

  钱钟书在《围城》中提到:“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这个比喻形象地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并引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乐观与悲观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又何以在同样的环境下,第二种人反而比第一种人更显得乐观?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两种选择都各有其道理。选择先吃好葡萄的人,追求的是当下的满足与享受,生怕错失眼前的美好;而选择把好的留到最后的人,则是在憧憬未来的甜蜜,耐心地等待那一刻的到来。这种选择上的差异,可以说反映了人们对待时间、欲望以及幸福感的不同理解。

  如果细细剖析,就会发现,这两种人其实代表了两种人生态度:一种是“享乐主义”,另一种是“期待主义”。享乐主义者更倾向于抓住当下的快乐,认为未来不可预测,不如先在现时里汲取能量;而期待主义者则相信延迟满足的价值,他们认为越晚得到的美好越值得期待。表面上看,享乐主义者是乐观的,他们随时随地都在寻找生活中的好葡萄;而期待主义者是悲观的,因为他们总是将美好的希望推至未来,而非当下。

  然而,钱钟书指出,现实恰恰相反。为什么呢?这其实与人类心理学中的“希望”与“回忆”有关。第一种人吃掉了最好的葡萄之后,心里仅存的,是对美好过往的回忆。随着剩下的葡萄一颗颗被吃掉,他的快乐逐渐递减,甚至开始陷入对未来的不安和失落。而第二种人却恰好相反,因为他知道,最好的还在后面,每吃掉一颗葡萄,他离美好越来越近,心中充满了希望和期待。于是,虽然这两类人面对的葡萄数量是相同的,但他们内心感受到的愉悦和满足感却截然不同。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选择自己的“葡萄”?是追求当下的满足,还是等待未来的美好?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避免被过去的回忆或未来的期待所束缚?

  其实,无论先吃好葡萄还是后吃好葡萄,最终都是在追求一种幸福感。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处理“希望”与“回忆”的关系。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有些人喜欢活在过去的辉煌中,而另一些人则乐于为未来的可能性而奋斗。如果一味沉湎于过去,难免陷入失落;而若能把希望投射于未来,便能在前行的路上保持一颗积极的心。

  在这两种人中,我更倾向于做一个期待主义者。因为希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它让我们在困难时看到曙光,在平凡中发现乐趣。正如一句老话所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心中怀有希望,那么生活中的每一个“最坏的葡萄”都会成为通往“最好的葡萄”的垫脚石。反之,如果只活在过去的回忆里,哪怕曾经拥有再多的美好,也难免陷入失落和空虚。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一味地延迟满足、憧憬未来。重要的是在心态上找到一种平衡。既要学会享受当下,也要懂得期待未来。或许,最好的生活态度,是在吃葡萄的过程中,既珍惜每一颗葡萄的滋味,又期待着最后那颗最甜的果实。这样,无论你选择哪种方式,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与满足。

  所以,天下究竟只有两种人吗?或许不然。真正的智慧,或许在于懂得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既不被过去的回忆所困,也不被未来的希望所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葡萄串”里,品味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滋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