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文学,是最高文学,因此,要讲形象要讲意境。不要过多议论,读者读诗不是来看议论文的。我同意王夫之的反对“议论入诗”
“议论入诗,自成背戾”是明清之际王夫之用语。指诗与议论的特性相背。在《古诗评选》卷四中提出。主张严格区分诗与议论,反对以议论入诗。认为诗立风旨以生议论,若先为之论,则言未穷而意已先竭,无以生人之心。批评“唐宋人于理求奇,有议论而无歌咏,则胡不废诗而著论辩也”他强调诗歌蕴涵的情意宽泛、不确定,可引发欣赏者的不同的美感和想象,而议论所包含的思想则是确定的、有限的,以议论人诗,不能引发欣赏者无限的情思,“议论立而无诗允矣”
问题在于有没有能力把诗写成文学,写成最高文学,比如形象生动,语言奇绝。语言要好,这一点简直比要命还重要。一首诗至少要有一句半句金句,或明目,让人目光一亮,或扎心,直通人心,否则趁早远离诗歌。如果一个诗人的语言稀松平常,甚至沦落到写低水平议论文的地步,那就千万不要碰诗了。你干了,诗不干。诗会以各种形式嘲笑你,让你出乖露丑。
诗要如音乐、如绘画、如建筑。我一般读到“我是什么什么的”我就不读了,我认为那样的表述基本上不能是什么了,至少不是诗。太主观了。
我当然更同意闻一多的三美原则:“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讲座片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