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嫦娥奔月的真相是如何考证出来的?

(2014-12-08 08:14:52)
标签:

情感

分类: 随笔
嫦娥奔月的真相是如何考证出来的?
嫦娥奔月的真相是如何考证出来的?

一篇名为《历史其实不是那回事》的文章,堂而皇之地登在各大媒体,文章作者认为自己讲的历史者是那回事,比如,他竟考出了嫦娥奔月的真相,其考证如下————

关于嫦娥的这些美好传说,流传了数千年,然而,当今历史学家却将这个一直以来流传为佳话的美好传说打破,还原给世人一个真实的嫦娥与后羿的故事。

据历史学家们发现,在中国的历史中,原本有两个叫羿的人,一个是射日的后羿,一个是曾经夺取夏政权的夷羿,而后人所传说的嫦娥与后羿的故事,正是根据这个名叫夷羿之人的原型而塑造出来的,他的妻子也叫嫦娥,也有着与嫦娥相似的经历。

相传嫦娥是夏朝初期一位部落酋长的女儿,居住在今山东省乐陵市。她有着人们传说中后羿妻子那样美丽的容颜,并且能歌善舞、智慧聪明,而且她对占卜之术了解甚多。相传,只要到了占卜或者祭祀的时候,嫦娥就在祭台上占卜祭祀,犹如从天而降的仙女。

后来,这位聪明而且智慧的女子嫁给了今山东省德州滨州北部的一个大部落首领夷羿,并且生了一个儿子。而夷羿也同人们谣传的后羿一样是个神射手,在过去那种没有高科技征战的社会中,夷羿凭借自己的能力打败了其他部落,成了东夷族的最高统治者。

后来由于夏朝的统治者大禹的孙子太康执著于享乐,不把百姓当人,致使民众纷纷怨声载道,推翻太康统治的起义群众波涛汹涌,在这种情形下,夷羿以武力推翻了太康的统治,结束了百姓的苦难生活,并推举太康的弟弟仲康为夏朝最高统治者。

在国家安定之后,夷羿成为管理者,然而作为管理者的夷羿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反而依然对打猎游玩兴趣盎然,对国家大事疏于管理,结果导致大权落到了大臣寒浞之手。看到这种情况,嫦娥也曾多次劝诫夷羿,但无论多么苦口婆心,都无济于事。

后来灾难发生了,寒浞杀害了夷羿和他的儿子,他垂涎于嫦娥的美色,要求嫦娥嫁给他,嫦娥固然看不起这样一个杀死自己丈夫和儿子的小人,但为了让丈夫和孩子的尸骨能够得到良好的安葬,于是她暂时地答应了寒浞的要求,并以两个条件进行交换:第一,将夷羿父子的遗骨运回东夷封地,按照君王礼仪厚葬;第二,她要为夷羿守墓,等到拜完中秋之夜的月亮以后才可以嫁娶。寒浞由于贪恋嫦娥的美貌,于是就答应了下来。

夷羿父子被安葬了,待到中秋来临,圆月升起时,嫦娥跳起了祭祀月神的舞蹈,以此告诉人们,她要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去,要与人们诀别了。当寒浞到来时,嫦娥跳入了马颊河,香消玉殒。

后来,寒浞挟持夏王仲康,对其进行严密的控制,实质上已经成了傀儡、失去了自由的仲康心情抑郁,不久就死了,接着,仲康的儿子相继承了夏朝的王位。他曾感受过父亲的悲哀,但他不希望依然像父亲一样,于是他偷偷逃出王宫,然而不幸的是,他被寒浞的儿子过浇发现,并将其杀害。此时,相的妻子后缗已经怀有身孕,她忍受了重重艰难险阻,最终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少康。后来,少康攻占了夏朝都城安邑,杀死了过浇,重新掌握了夏朝的政权。

其实,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就是人们所传说的嫦娥奔月故事的真相。据历史学家发现,在今天的山东省乐陵市南部发现了距今约四五千年之前的龙山文化遗址,从东到西有3座古,最东边的一座是灰冢,中间的一座是夷王墓,最西边的小冢子相传为嫦娥与夷羿的儿子之墓。据考证,这3处古的年代正好是嫦娥与夷羿生活的时代。可见,嫦娥奔月的千古佳话是有事实依据的,并非像人们所传说的那样。

读完全文只有一个疑问,即,这是考证吗?推而广之,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这是谁家的考证?文章中出现“历史学家”却没有点明是哪位或哪些历史学家,历史学家的论文及著作也没有标明。那么,这显然是不能被看作是真实的科学研究。不揣浅薄,我认为要想考出嫦娥奔月的真相来,比登月还要难。同样不揣浅薄,我认为所以为这样难,在于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

当然,我也很想相信这个美丽的传说会有一个真相,假如真有人有考出她的真本事。然而,我更想知道的是历史学家是如何考出来的,他们都是哪些人,其论文和著作是发表在哪里在哪里出版。《历史其实不是那回事》命题不错,可是,您必须告诉我历史咋就成了你说的这一回事?比如这嫦娥奔月的真相。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但我有权对所谓历史学家告诉我的嫦娥奔月真相的怀疑,但如果正确回答了我如上问题,那我也就相信了您及你们。阿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