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是康熙是中国历代皇帝中的爱民模范。出于好奇,查了一些资料,看到了如下的佐证——
2011年1月7日,新华每日电讯上有篇题为《仁慈的康熙与严酷的彼得》文章说_
康熙一生尊奉“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信条,他对于老百姓的仁慈宽厚,恐怕在中国历史上也并不多见。康熙有一次出外巡察,路遇一人倒卧地上。拦挡圣驾非同小可,侍卫正要严加惩处。康熙立即加以阻拦,令人问明情况,得知他叫王四海,是个佣工。在回家路上,他因为饥饿晕倒了。康熙说不要惊吓了他,你们马上热粥给他喂了救他。王四海喝了热粥之后苏醒了过来。康熙了解到这个人家里的确很困难,又送他盘缠让他回老家。这件小事是康熙治国爱民的一个缩影。
康熙常说,我不用长城,我用人心。人心就是我的长城!为了体现自己的“仁政”,他慎重使用皇帝对死刑犯的勾决权力,甚至于以牺牲法纪为代价,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全国仅仅处决十五名死囚。
康熙的爱民思想,来源其祖母孝庄皇太后的教导。史载“(孝庄)作书以诫曰:‘古称为君难。苍生至众,天子以一身临其上,生养抚育,莫不引领,必深思得众得国之道,使四海咸登康阜,绵历数于无疆,惟休。汝尚宽裕慈仁,温良恭敬,慎乃威仪,谨尔出话,夙夜恪勤,以祗承祖考遗绪,俾予亦无疚于厥心。’”
康熙即位之初,国内形势复杂。他指出:“宽则得众。治天下之道,以宽为本。”同时,他又御制《宽严论》总结历史经验,系统阐发、论述了他的这一治国之道,他说:“致治之本在宽仁,……夫物刚则折,弦急则绝,政苛则国危,法峻则民乱,反是者有安而无危,有治而无乱。
《清实录》记载——
康熙二十九年春,直隶地方雨雪未敷,上轸念民生,日夜焦劳。沿途见耕种农民,即遣人访问。二月某日,自早至夜半,时雨大沛。天颜有喜,顾扈从诸大臣曰:“得此雨泽,既种之田,固可发生,而未种之田,亦可耕种矣。朕甚喜慰,谅尔等之心亦同也。”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正月,康熙帝下诏曰:“朕咨访民瘼,深悉力作艰难。耕三十亩者,输租赋外,约余二十石。衣食丁徭,取给于此。幸逢廉吏,犹可有余。若诛求无艺,则民无以为生。是故察吏所以安民,要在大吏实心体恤也。”
康熙三十年(即1691年),(长城)古北口一带边墙倾塌甚多,工部等衙门议请修筑。上谕大学士等曰:“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康熙帝能够看到“修德安民”的重要性,认为唯其是治国之本,这超出了一般皇帝的政治智慧。其根源,在于心里拿老百姓当回事。
康熙四十九年(即1700年)下诏,他提醒地方各级官员:“朕临御天下垂五十年,诚念民为邦本,政在养民。自康熙五十年始,普免天下钱粮,三年而遍。”
他认为,只要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其理想的太平盛世即会出现。
他曾这样描绘自己的理想,“期于家给人足,百姓乐业而已。”
晚年的时候,康熙总结一生道德政事,云:“持身务以诚敬为本,治天下务以宽仁为尚,虽德之凉薄,性之不敏,此心此念兢守五十年,夙夜无间。”
康熙56年重病所撰遗训有这样的话——
“ 帝王之治,必以敬天法祖为本。合天下之心以为心,公四海之利以为利,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夙夜兢兢,所以图久远也。……天下和乐,四海乂安。虽未敢谓家给人足,俗易风移,而欲使民安物阜之心,始终如一。占竭思虑,耗敝精力,殆非劳苦二字所能尽也。 ”
这段话,读起来令人感动。作为一个皇帝能够如此,评他为爱民模范,至少在中国历代帝王中那是绝没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