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因为夫妻生活不幸福而抛出歧视妇女的观点?
标签:
情感 |
分类: 透视历史 |

刚刚看到刘达临先生的一篇文章,他这样说——
孔子为什么对女人有偏见甚至于歧视?有人认为,这可能和他的恋爱与婚姻经历有关。
孔子在恋爱过程中是否受过挫折,不得而知,但有这个可能。孔子是一个“白眼仁多,黑眼仁少,鼻孔外翻,牙齿缝大,脑袋四周高中间低,活像个倒扣的痰盂,而且个头也不高”的人。孔子的长相参见《史记·孔子世家》、《荀子·非相》、《韩诗外传》、《论衡·骨相》、《白虎通·寿命》等。这就是说,这种形象不是很讨女人喜欢,而且家境不好,只靠寡母为生,因而在青春期受过女子的冷落与白眼、落下心理阴影,并不是不可能的。
不过,这总是推测,至于他的夫妻生活不太美满,却是真真切切的——孔子是个离过婚的男人。孔子那个时代不叫离婚,叫“出妻”,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休妻”,孔子出妻是有据可考的。《礼记》记载,“门人问诸子思曰:‘昔者子先君丧出母乎?’”子思是孔子的孙子,以上是说门人问子思:“从前你的父亲为被休出的母亲(即孔子之妻)穿孝服、守丧礼吗?”宋代的朱熹对此有个注解:“伯鱼之母出而死。”伯鱼是孔子的儿子,这段史料证明孔子确实离过婚。
夫妻离婚,说明在一起生活不幸福,过得不好。孔子的夫妻生活过不好,这是很有可能的。孔子是一个以事业为重的男人,妻子对此不一定理解。孔子为了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实现自己的理想,长年在外,周游列国,屡屡失败,甚至如丧家之犬,怎么顾得上老婆孩子?老婆要养上抚下,长年见不到丈夫,又看不到丈夫的前途所在,怨恨与矛盾是很可能产生的,孔子前行则道路崎岖,同时“后方”又不稳定,于是找个理由出妻也是必然的,对此,在某种情况下发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感慨也是顺理成章的了。
我的观点是,我基本同意达临先生与陈文新教授的观点。这个事,早先我也怀疑过,是的,我一直怀疑孔子的心口上有伤疤,而且伤得很重。以至于影响了他一向严谨的治学精神。那一句“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说得太轻率了太绝对了,本来应该是“惟个别女人与小人难养也”但他却以偏盖全了。这与《论语》所载的“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大相径庭的。或许离婚后,他又与别的比较多的女人谈过失败的恋爱,甚至结过失败的婚?还是受伤之后,做对鲁国女子的品德做过大规模的社会调查?但那也不行,那也算不得科学。那么,只能说他被女人伤得狠了点,以至于把怨恨带到了学术里,惜乎,万世师表就这样失之公允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