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如先生去世了,我们在点数他留下的宝贵遗产时,可能会看到他的古典文学、戏曲评论、历史学、教育学等方面的贡献性硕果。这些当然是重要的,但其实还有更重的,那就是他的“警察精神”
对于学术,吴小如严谨得有些苛刻,对于学术界一切不良现象,他直抒胸臆提出批评意见,从古籍校点中的错误,到学者教授的信口胡说,再到学术界的抄袭……当然,批评的声音过于尖锐,有时也会“牵连”到批评者。但吴小如说:“有机会我还是会说。有人称我‘学术警察’,我不在乎。要我说,现在不是‘学术警察’太多,而是太少。电视、电台、报纸都是反映文化的窗口,人家看你国家的文化好坏都看这些窗口,结果这些窗口漏洞百出、乱七八糟。”吴小如曾在一篇文章中评价自己:“惟我平生情性褊急易怒,且每以直言嫉恶贾祸,不能认真做到动心忍性、以仁厚之心对待横逆之来侵。”
这才是真正的大师形象。
我们说这种“警察精神”重要,主要是说现在奇缺。学界不能没有警察精神,然而,现在真的很难说有。看得出来,吴小如先生显得身单力孤。于是,学界骗子小偷横行,于是,我们才有了学术腐败。
那么,现而今的学界个别老人常见的形态是什么呢?是没有原则,是见利忘义,一定程度上参予了或助长了学术腐败。不管是什么人,不管学术水平如何,只要给了钱,给了面子,或请吃一顿饭,就要出场胡说“赞”,或长篇发言,或巨制序跋。所谓文化评论,主要是文化捧论。通篇上下,全部赞美。各种座谈会研讨会,或各种垃圾图书的首尾上面,都能看到这些老人的面孔,以及他们滔滔不绝的不实之言。但凡有个活动,总有所谓大师的影子在里面晃动,哪怕是社区的什么献爱心的公益活动,也都会看到影子,并且嗡声嗡气地发一下声,“唔,这是一种文化。”大师若是都信口胡说了,那这个世界真是无药可救了。
骗子、小偷喜欢拉大旗做虎皮,这些老人心甘情愿地做这样的大旗。如此这般,学术岂能不腐败。水,搅混了,久而久之,必将真伪颠倒黑白不分。别的且不说,检测一下那些汗牛充栋的学术成果的价值,也就一目了然了。那些大批量的有其名无其实的教授学者,到底有谁能独挡一面,到底有谁有创造性的建树?手里究竟有没有硬头货?
老人要有老的样子,就是青铜大鼎一样的尊重。学学吴小如的“警察精神”,不失为学界的一条出路。吴小如先生千古,吴小如精神万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