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宫廷也有春晚,不过时间是正月初二。因为除夕和初一,皇帝主要是祭拜祖先和宴赏大臣,以及王公大臣们给皇帝嗑头拜年。
到了正月初二,皇帝才可以搞晚会。
据《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详细记载了天聪八年,即1634年正月初二的“春晚”的盛况——
初二日。以元旦礼,汗与大勒召诸贝勒、大臣及各地蒙古贝勒入衙门。备陈百戏,设宴。宴毕,汗曰:“科尔沁部土谢图济农下巴珠代先赐号都喇尔侍卫,其做戏言语明爽,甚快心意,复赐号都喇尔达尔汉之号,并赐御用绣面缎裘、蟒缎一匹、素缎一匹、毛青布十匹,听其出入八和硕贝勒家,入则勿令空返,贝勒有加怜悯者,可予以赞助。”此谕宣知于诸贝勒及外蒙古诸贝勒。
这是最较早清宫“春晚”盛况的记载。
档案中说,皇太极认为科尔沁部土谢图济农的侍卫巴珠代表演得好,特别是台词功夫“明爽”看样子是语言类,说的是“言语明爽”嘛。皇太极觉得“甚快心意”,于是大加封赏,不但赏的物质,还赏了精神,这就是“复赐号都喇尔达尔汉之号”并且明令巴珠代可以自由出入八大贝勒家演出,并且鼓励八大贝勒们给他以赞助。对于一个蒙古王的侍卫级演员,皇太极能如此厚待,一方面是说明巴珠代的艺术好,另一方面更说明皇太极对艺术的重视,他没有把演员看成下九流的戏子。
1634年正月初二的“春晚”节目单,是“备陈百戏”说明满汉的文化交流已相当深入。
百戏,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秦汉时已有,汉代称“角抵戏”。包括找鼎、寻幢、吞刀、吐火等各种杂技幻术,装扮人物的乐舞,装扮动物的“鱼龙曼延”及舞蹈和器乐演奏与带有简单故事的“东海黄公”等,是综合性娱乐节目。《汉书武帝纪》中记载,元封三年春,皇家在京师举行百戏表现,“三百里内皆(来)观”。汉武帝时极为万千。南北朝后称“散乐”。唐和北宋时百戏十分流行。北宋汴梁(今河南开封)每逢节日,举行歌舞百戏盛会。元代以后,百戏节目有所发展,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元代以后少用“百戏”这个词,而在清初的宫廷作为春晚的主打,应该说,它从中原传到北方的时间已经很久了。
1634年正月初二,皇太极看了巴珠代等人表演的“百戏”后特别高兴,他赏赐完之后,除了接受十几位蒙古贝勒进献的战马之外,对其他人的进贡,一律免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