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向我描述他见到的巴金是这样的

分类: 散文 |

王龙基的父亲是搞音乐的,但两人都说文学和各种艺术是相通的,对于生活和创作的“真、善、美”,他们都有共同的追求和执著,所以很投缘。解放后,一起到北京参加全国文代大会,在几届政协和文联活动中又共同畅谈艺术、畅谈创作、畅谈人生……
“文革‘结束时,文学书籍尤其是名著奇缺。王龙基经常在星期六、星期天到书店去排上半天甚至一天的队,购买几本刚刚再版的名著。有时为了能买到一本书,还要被雨淋成”落汤鸡“。
有一天,他听说巴金伯伯的《家》再版了,就兴冲冲地来到巴金家。
巴金住在上海徐家汇一条不显眼的林荫路上,两扇黑漆的大门,一座西式三层楼的花园洋房。由于“文革”而多年没有修缮,显得十分陈旧。王龙基按了门铃,便听到里面有人问:“找谁?”王龙基答:“找巴金伯伯。”里面的人问:“你是谁?”王龙基答:“我是王云阶的儿子王龙基。”“请等一下。”不一会儿,一位上了年纪的妇人缓缓地将门打开,王龙基进去后。她又立即把门关上了。
进了门,走过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再上几个台阶,推开一扇镶着花窗玻璃的门,便到了巴金伯伯的书房。王龙基看见了文学巨匠,他的巴金伯伯正坐在椅子上,身后都是书橱和书。
巴金微笑了,第一句话就问:“你爸爸最近好么?”王龙基说:“很好。他让我向您问好。”“谢谢。”巴金很客气地答道。聊了一会儿家常后,王龙基说:“巴金伯伯,听说您的《家》出版了,我很喜欢您的作品,想要一本。”他笑了笑,爽快地答道:“好的,不过我的手关节不太灵活,请你过三天来拿行不行?”王龙基说:“那太好了。我等着。”
三天后的晚上,王龙基再次来到巴金家。老人一看见王龙基,便从书架中拿出一本《家》递过来。王龙基翻开扉页,看见巴金伯伯亲笔题写的--“赠王龙基同志,巴金,三月三十日”几个大字。王龙基看见他笑眯眯地望着自己,非常高兴,说了声“谢谢您,巴金伯伯”
后来,王龙基又去向巴金伯伯要了再版的《春》和《秋》,他每本书都亲笔题了字。王龙基回到家里,亲手为这三本书制成了硬封面,然后,珍藏在书橱里,时常翻阅,时常想念着巴金伯伯,想起他的话。
1991年,上海市文联和音协主办“王云阶音乐生涯6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王龙基又去了巴金家。告诉老人家,爸爸王云阶的音乐会举办日期。巴金伯伯抱歉地对他说:“我年纪大了,不能去听你爸爸的音乐会了。请转告你爸爸,预祝音乐会取得成功。我预订一个花篮送去表示我的心意吧。”王龙基十分高兴地说:“谢谢。您行动不方便,花篮我就帮您办了。”巴金伯伯很客气地说:“那就谢谢你了。”王龙基临走时,巴金还补充了一句:“别忘了,花篮需要多少钱告诉我,应该我来付的……”
巴金伯伯正直、善良、平易近人的品质深深地印在王龙基心中。“巴金--一位多么好的前辈。”王龙基每次路过那座小楼前,总要停下来,久久望着里面,然后,这样在心里这样悄悄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