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上午9时,在辽宁社会科学院召开的辽宁杰出人物传记座谈上,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静博士发表了如下论文讲话。
艺术与人生的整合叙述
——读关捷《人民艺术家李默然》
为艺术家作传,如何搭建叙述框架会是一个颇费思量的问题。而其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艺术家既是艺术的创造者,又是人。但这又并不意味着艺术与人生是艺术家生命的两面,因为对于真正献身于艺术的人来说,他的艺术与人生是互构的、交融的。他既把他生命中的情感、体验构入了艺术,使艺术成为他人生的物化凝固;同时又把他艺术上的创造、追求变成了一种人生范式,使人生成为他艺术的自然延伸。
如果遵循人物传记常规路子,按照时间的顺序、以人物的人生历程为框架来进行叙述,那就不便于清晰地梳理出人物艺术生命的发展,甚至让人觉得人物固然有血有肉,却没有突出的艺术家特质,“泯然众人”;如果机械地把传记变成人物的艺术事业经历,写成一种“艺术史”,又有可能遮蔽了人物的人生质感。因此要写好艺术家的传记,就要充分理解和体悟人生与艺术的互构关系,并经营出与这种关系相适应的叙事模式,可以说,艺术家传记的作者也应是某种意义上的艺术家。
关捷先生的《人民艺术家李默然》探索了一种成功的艺术与人生整合模式:这部传记首先抓住了李默然艺术、人生整合的密码:情感,他特有的那种激烈的、澎湃的又深挚的、恒久的情感。传记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章节各设置了一个“情感密码”:一为公,是对民族的深厚感情、对艺术的执着热爱、对志同道合的友人的真心牵挂等;二为私,是对亲人的挚爱。两种情感,虽然一个博大、一个细腻,一个激昂、一个委婉,其实却同出于艺术家心灵的易感和丰富,是同一种真情在不同领域的流露。而饱满的情感又正是艺术家走上艺术道路的动力和形成自身风格的基础。有了情感这一枢钮,李默然的艺术与人生就获得了精神特质上的统一,中间章节的展开也就不必拘泥于“艺术”或者“人生”两个线索中的任何一个,人生不会遮蔽艺术,艺术也不会淹没人生,二者相互阐发、相互彰明。总体而言,中间的章节是按照时间顺序推进的,这既是李默然走过的人生道路,也是他从演员到艺术家的艰难蜕变过程。大部分的章节都以他出演过的话剧或电影冠名,都记述着他在那次排练和演出中的收获:既是艺术的经验,也是做人的准则。从在观察和模拟生活中习得形式的技巧(《保险箱》),到认识了理论学习的重要,再到将饱满的情感自然地融注在表演中(《曙光照耀莫斯科》),他的艺术在成长、成熟,他的人生也越发谦虚谨慎、脚踏实地、注重学习、坦率真诚;从寄寓不屈的民族精神(《甲午风云》)到走向世界(《李尔王》),他的艺术不断更新,他的眼界也日益开阔;从紧跟时代的主旋律,到深入挖掘人性的内涵(《夕照》),他的艺术在后期走向了人文精神,他的精神世界也获得了拓展。就这样,他用人生指导艺术、铸造艺术,也用艺术成就人生、升华人生。传记的艺术与人生由此完全整合,拧成了一条主线。同时,虽然中间的章节总体上是循着时间来叙述的,但也并不拘泥于自然时间,随处根据叙述的需要来穿插相关人物的生平经历、涉及事件的前因后果、特定作品的深远反响等,因此虽然大部分以某部话剧或电影为切入点的章节都共有着“接受任务-遭遇挑战-迎难克服-获得新发现-巨大成功”的模式,却无重复、拖沓之感;
而带有总结性质的《曹禺揭开“英雄形象专利”之谜》和《熔百家于一炉
锻造话剧北派艺术》两节,集中阐述了李默然的艺术个性、艺术风格及对话剧发展的贡献,不仅避免了平铺直叙,也增加了艺术史的认识价值。
这部传记除了有效地整合了传主的艺术道路与人生历程外,还融合了两条潜在的线索,即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话剧及影视艺术的变迁。由于李默然本来就是一位心系家国、热爱艺术的老艺术家,这种融合显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他既然一直紧跟着时代的潮流,献身于国家的发展和艺术的事业,他的艺术与人生也就自然地成了对这段民族史与艺术史的全息投射。就国家历史而言,在国家面临沦亡的危机、民生凋弊、苦难重重的年代,他用话剧呼唤民族的解放和新社会的建立;在“文革”结束、百废待兴之际,他抓住第一时间报告新时代的到来;在面临许多阻力的改革初期,他塑造改革的弄潮儿;当激昂的“英雄时代”结束了,一个更加关注人性、尊重个性的时代来临,他又走出宏大叙事,在角色中引入了人文的维度和心理的景深。就艺术而言,他一方面紧跟并推动着艺术的新变,先后经历了青年时代的现实主义转型与晚年的人文精神转型;另一方面也坚守着纯净、素朴的艺术节操。当艺术走向市场化,明星纷纷包装自己、宣传自己,收取昂贵的“出场费”,甚至通过媚俗来赚钱,他却经常出于艺术追求而拒绝经济“回报”,过着简单的生活;当观众不再关注高尚、高雅,寻求娱乐化趣味,他却不愿意放弃日趋冷门的艺术阵地,坚信通过对艺术品质的精益求精的追求,一定能征服观众……
当然,传记作家没有对时代特征进行太多的渲染,而是更多地让这些特征作为传主活动的背景显现出来,这样不但避免了宣传意味的空泛,排除了宏大叙事,而且更能以小见大,通过微观的视角展示宏大的主题。这两条潜在线索的运用,不仅深化了传记的内涵,而且与传主的精神信念、艺术人格是同构的。
《人民艺术家李默然》这部传记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值得借鉴的叙事模式,也在于其严谨、详实。话剧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艺术,其基本功、技巧、术语、排演过程等,都是非专业人士很难详尽再现的,但是,传记作家却能把李默然出演每一部话剧的过程叙述得历历在目,这显然是深入研究和大量搜集相关资料的结果,字里行间都凝结着作家的苦心,是一部难得的艺术传记。
(李静,1982年生,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博士毕业。现为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