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中,蔡锷的曾外孙这样说——1981年,电影《知音》公映,蔡锷将军和小凤仙的故事红遍大江南北。影视作品虽然提高了蔡锷将军的知名度,但也给我们的家庭带来了一些困扰。
提起蔡锷,人们通常会想到小凤仙。在相关的影视作品中,蔡将军身边的女人似乎只有小凤仙。
1981年,电影《知音》公映,蔡将军和小凤仙的故事红遍大江南北,当时就有人说我的外婆是小凤仙的儿媳。这种误解不时出现。在那个对文艺作品还缺乏理性认知的年代,一部电影虽然提高了蔡锷将军的知名度,但也给我们这个家庭带来了一些困扰。关于所谓的“锷凤恋”,外公笑言,那都是文艺家的创作。外公说,潘夫人有言,其实将军与小凤仙关系很平淡,他去云吉班完全是逢场作戏。当时曾外公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与老谋深算的袁世凯周旋,如何不泄露机密,使出京反袁的计划得以顺利进行。他既要与西南方面保持联络,互通消息,又要在北京走访要员,了解他们对帝制的真实想法,以便对局势作出清晰的判断。表面一切平静,实则危机四伏,一着不慎就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如此紧要关头,哪有心思和一个十五六岁的风尘女子谈情说爱?何况曾外公身为军人,律己甚严,从不贪恋钱财美色。
小凤仙晚年的回忆说,她认识蔡将军时还什么都不懂,连革命党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只是觉得蔡将军是个正派人,教她识字,给她讲三国、水浒故事和做人的道理。她说蔡将军离开北京后也没有给她写过信。
这个蔡锷后人,还向媒体出示了表现蔡锷写给妻子深情的书信——
1916年1月31日,曾外公率护国军攻占四川永宁后得知潘夫人产下一子的喜讯,他在信中写道:蕙英贤妹如见:……吾妹于归后,连年生育,因之气血大亏,宜善加调摄。如有良好之乳母,总以早为雇请为要。儿名可命名为永宁,以志纪念。
5月16日:蕙英如见:……与君别久,相忆殊深。月来养疴来永,公务较简,而回溯远道之思,时潮涌于胸臆。假使能仗飞机,驶赴五华,图片时之良晤,予病当不药而瘳矣。月前有自湘来者,谓阖宅无恙,端生甚健适,屈指计之,将周两岁。时日不居,岁月如流,追怀旧事,殊不胜今昔之感。前函谓永宁貌与端生相若,近来如何?有无不同之点?永儿之眼光如何?能如端儿之眼奕奕有神否?端儿初生一二月间,因无良乳,颇觉羸弱,迨得麻奶妈后,始渐壮健。后又稍瘦瘠,然精神则甚旺也。今永儿则如何,较其兄好带否?老三自返滇后,似不甚舒适,近来何如?
5月20日:昨接来书,慰我良多,借谂玉体清吉,永儿已能嬉笑,甚盛,甚盛。所雇乳母,务择身体强健无病,性质和厚者为宜;且乳之稀浓,亦须合度乃可……戎马倥偬中苦忆汝母子,望摄一相片寄来为幸。
电影《知音》也算是经典了,它曾以庞大的创作阵容闻名电影界,大导演谢铁骊,一号大明星王心刚,极具表演艺术魅力的英若诚,新锐张瑜。还有李谷一的配唱也成了一绝,真是好一曲“高山流水”,至今这首插曲依然放着迷人的光芒。
影片中,蔡锷的著名台词“挥太白剑斩国贼头,国贼不除誓不还家”让人感动落泪。王心刚在英若诚饰演的袁世凯面前,从容镇定,英武与儒雅浑然一体,看上去不露声色,实则内里意志早如铁石。将一个刚柔相济勇谋双全的蔡锷演绎得淋漓尽致,几乎是成功地补上了他一生表演艺术上形胜而神亏的缺憾。张瑜在年龄和艺术上,就是个小娃娃。她后来曾说,她进片场时有点怕王心刚。然而,她能以戏为主,克服自我,一切听从戏的调动,在影片中与王心刚如影随形,做了一片好绿叶,难忘她垂首弹奏《高山流水》那一份十足的娇媚,正如难忘王心刚策马疆场的矫健。
电影《知音》是八十年代初思想解放的产物,既爱国,又唯美,既政治,又艺术。好片子,这没的说。然而,不料它竟也犯了历史剧常犯的大忌,就是戏说。
蔡锷、小凤仙本未相恋,更谈不上是知音,那么,再好看再经典,也尴尬了。中国影视,从此能不能在历史题材的创作上记牢一条,那就是作品再追求好看再追求经典,也要随时准备接受历史的检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