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3日消息,近日,有媒体曝光了董洁与“绯闻男友”王大治今年2月1日在海南密会的照片,令董洁、潘粤明[微博]的婚变肥皂剧迎来又一个小高潮,只是这次新闻的主角由被曝“嗜赌如命”的潘粤明变成了董洁。尽管王大治否认和董洁的海南之行,但今日,两人海南行激吻实拍视频遭曝光,其中有王大治与董洁在一所公寓内,王大治主动走到董洁面前,相拥激吻的镜头。
《成都晚报》为此还做了一个标题,叫做《拥吻视频流出董洁王大治这回怎么说》似有捉奸之快感。然而,其实是法海和尚一样的多事。首先,我们为什么要说呢?为什么要津津乐道呢?某网站的微博,还煞有介事地问大家,“你怎么看?”其实,我倒很想问一句,“我们为什么要看?”难道在这个蛇年的春天里,我们真的无话可说到非要说“董王之恋”不可的程度?“董王之恋”是我们这个春天里不能不说的非典吗?
粗略分析,出现上述现象,大致三个原因。
一,我们确实已经闲得五脊六兽坐立不安抓耳挠腮了,如毒瘾之久久纠缠,没有办法别无选择,只有窥阴到死;
二、太拿别人不当人看了,给别人戴高帽子游街的旧习愈演愈烈,沉迷于口舌杀人的快感不能自拔,属于另一种暴力;
三、极度蔑视爱情。这一点尤为可怕。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喋喋不休地讲爱情,娱乐新闻特愿扮演情圣一角,然而,爱情一旦来了,却总要不由自主地从身边顺手捡起所谓道德的戒尺,衡量一番敲打一番,达标的放行,不达标的打死。
关于这“董王之恋”,我只看到一条像样的观点,叫做:“对于围观者来说,道德是大问题,董洁是‘黑’了。而对于粉丝来说,董洁的幸福远胜过道德评判,不受传统束缚。”我比较欣赏这个观点,并愿意如由此生发议论。
我想说,评判人的对错,除了常见的所谓道德标准之外,还应考虑对人本身的尊重,对个性的承认,说到底,是对人性的充分理解。
传统的道德标准既然叫传统的,那么,就是说它有一大把年纪了。我们且不说它的老态龙钟,就是它年轻时,那些制定者、那些倡导者,又有多少人真的拿它当一码子事?特别是那些嘴大的大人物,有多少真正甘愿受道德的清规戒律之约束?翻开历史顺次看去,那些君君臣臣,那些口角生风的卫道士,他们哪一个的私生活是运行在“从一而终”的轨道上?古中国的道德评判,其实一直是评判别人的。绝少有评判自己的,因此,中国人从古至今绝少忏悔意识。
评判别人,一为观看亲手制造的悲剧,二为打造君子造型以遮掩真实的自己。因此,传统的道德评判标准及行为,常常是魔术师手里的魔毯。
董、王之间如果真是爱情怎么办?假如他们各自旧有的爱情真的死掉了,或者虽生犹死,那么,他们重新建造一个又如何不可?我们谁有资格去将他们一棍子打死?谁有本事即使是手持传统道德戒尺骑在爱情的脖子上吆五喝六?我们到底受了谁的命令如此执着地监管别人的爱情?我们是公公,还是婆婆?当法海那么好玩吗?水漫金山,一律罚到螃蟹肚子里坐牢是不那么好玩的。
董、王二人是名人,更是年轻人,他们相爱,即使有失规范,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像对待乱臣贼子那样全民共诛之,先不说这规范到底规范不规范。
结论:爱情可能有错,但爱情无罪,谁的嘴大也大不过爱情。董洁与王大治如确是爱情,则别人无话可说,说了就是多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