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话剧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痛失李默然、于是之两位大师。那么,作为仅剩的一位大师焦晃如何评价二人呢?一直想与焦晃先生见面谈谈,可是,他一直在忙。前几天在上海时,本想采访,我的朋友说,焦先生在北京。又错过了一次机会。
在中国话剧界,于、李、焦早已三足鼎立,形成载然不同的然而又是十分卓越的表演风格。于是之被称做是“话剧之神”、李默然被称“话剧泰斗”、焦晃被称为“莎皇”多年来,业内外总有人猜三人间的关系,总喜往坏的方面猜。
那么真实情况如何呢?
其实,三人一向是英雄相惺的。李默然先生生前曾跟我谈过焦晃对中国话剧的的贡献,说他数十年来坚持在舞台演莎剧,卓有成效。
1986年4月18日,李默然的莎剧进军大上海,参加莎士比亚戏剧节时,焦晃是作为专家在台下认真观看的。
2012年11月8日,也就是李默然去世的当晚,焦晃接受《文汇报》记者的采访,他用“东北舞台的一面旗帜”来形容这位中国当代话剧史上自成一格、成就卓著的话剧人,称李默然“是一个一生都在舞台上的人,他追求完美和人性的创造”。
与于是之,焦晃的交往似乎更多一些。请看,20日的《解放日报》这样的报道——
上海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焦晃回忆,1960年,他以上影厂厂外演员组成员的身份加入《鲁迅传》剧组,见到了自己仰慕已久的于是之。“当时他的角色是范爱农,戏份并不重。但我每次走过于是之的门前,他总是在读书,仿佛没停过。也不爱跟我们闲聊,常常督促我们学习。”焦晃说。
焦晃最初看于是之的戏,是在1957年,“那时我在北京,还是个学生,我看他演《骆驼祥子》里的老马,台上的戏好哇!
1988年,他最后一次到上海演《茶馆》,到现在20多年过去了。这么多年北京舞台上少了他的身影,是个多么巨大的遗憾!他是我脑子里永远不灭的形象!”
1988年,于是之克服身体疾病,到上海演出《茶馆》,轰动全城。演出研讨会结束时,焦晃正要离开,却被他叫住。
“我跟着他上楼,他倒茶给我喝。当时他的一寸一寸挪着步子走路,我已感觉到他身体不太好。”焦晃说,“坐下后,他说,我们在舞台上的一些创作要有坚持。我明白,他说的是坚持舞台上高标准的审美准则。这话我一直就刻在脑子里了。”“1993年我去北京演《美国来的妻子》,那是最后一次见他。他说了很多鼓励的话。后来我去北京,屡次想见他,听说他身体不好,但都没能成功。”
在焦晃看来,于是之的创作,给文艺界树立了一个标杆,“他的认真,他的敬业精神,永远是我们的榜样!他创作的舞台形象,都是付出了巨大努力的成果。”
焦晃说,“于是之去世了,但他的创作至今对艺术界来说都是一个高标杆,值得我们永远尊敬、崇拜和学习。”
曾有观众将于是之与焦晃并称为“北于南焦”。焦晃说“我绝不认可这种说法!于是之老师是我的前辈,我们不是同一时代的,他很关心我的成长。”
这就是老一代艺术家的高尚品德。当代一般的人,难以理解,也无法企及。他们的戏好,首先是人好。
正如于是之的那段名言————“演员在台上一站,你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艺术水平以及对角色的创造程度,什么也掩盖不住……演员必须至少是一个好人:忠诚老实,敢爱敢恨,不大爱掩饰自己,我不是说随便去骂街,我是说他的心应该是透明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