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好父母要懂心理学

(2012-11-05 11:02:26)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好父母要懂心理学作者:翟永存

 懂心理学,才能成为好父母

翟永存

 《孩子究竟要什么——心理专家为你解读孩子心理》这本书,每个家庭都应该买一本。

家教书越来越成为图书市场的一大热门。到图书大厦看一看,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哈佛女孩,剑桥男孩,状元爸爸,胜于好老师的妈妈。在漫漫艰巨的教子历程中,有人摸着石头过了河,有人架设了独木桥,有人租了船过了河。但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困惑重重,这些教子招数是不错,可是,适合我家孩子吗?的确,教育方法,除非有心理学依据,否则很可能只能是真正的“独家秘笈”。

每个人都从童年少年走过,当他到了做父母的年龄,当他有了孩子的时候,他和孩子之间就有了代沟——这是时间和成长留下的刻度。时过境迁,家庭和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如何跨过这条鸿沟,就需要架设桥梁,架设桥梁需要掌握的学问,就是教育心理学。

如果不懂心理学,两个成人的沟通可以顺利进行;而因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有很大的区别,如果不懂心理学,父母将无法顺畅地与儿童进行沟通。

很多父母都不知道,两三岁的小孩子,喜欢反复听同一个童话。妈妈在给孩子读童话时,或许会想,每天换不同的童话,比较有趣。可是孩子们不愿意,孩子愿意天天听大灰狼或者小红帽,听它百遍也不厌倦。疯狂英语李阳在接受我的采访时说,学语言的诀窍就是重复,而孩子这种爱重复的天性,正是造物主赋予他轻松学会复杂语言的本能或者说本领。正是在这种不停地重复的过程中,孩子听懂并掌握了每一个词汇,以惊人的速度学会了母语。想想看,孩子学会母语只需要两三年,而成人掌握英语,需要学多少年!

有一本书上讲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幼儿园老师和两岁的小朋友捉迷藏,前几次老师都是藏在桌子下面。老师认为,孩子费一番周折再找到她,一定会欢呼起来,于是换了藏身的地方。可是,当孩子们费了好大的劲,在门后找到老师时,都一脸失望,他们说:“老师,你为什么不藏在桌子下呢?”这位老师不知道,孩子们正处于秩序的敏感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把秩序看得非常重要。

懂儿童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像种子发芽长叶开花井然有序一样,学龄前孩子的成长,依次经历了秩序敏感期,音乐敏感期,绘画敏感期,识字敏感期,数字敏感期,审美敏感期等等.抓住这些敏感期,因势利导地对孩子展开相应的教育,会事倍功半。家长们应该注意的是,孩子的识字敏感期在四五岁,而并非小学一年级。四五岁的孩子在游戏和玩耍中认字,比一年级小孩子要轻松容易多了——当然,前提是,认字是游戏而不是劳动性质的“学习”。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袁爱玲是研究儿童教育的专家,她的女儿在四五岁时就认了一千多个汉子。女儿上了小学后,见同学们学得吃力,困惑地问妈妈:“我是怎么学会认字的呢,好像一点印象也没有。”

 

 

爱孩子,就要学会用孩子的眼睛看问题

 

 

鲁迅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心理学家李子勋在《陪孩子长大》一书写道:“我们对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非常少,却自以为懂得非常多。原因是我们处在强势,经常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孩子,逼迫孩子放弃天赋中的能力,努力学习如何与成人相处,学习成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可笑的是,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教育。”

李子勋讲得太好了。父母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把成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强加给孩子。这时候父母的武断专横,一如强国统治它的殖民地一样——在殖民地推行自己的语言和价值观;处于强势地位的父母做的也是同样的事儿,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口头上“为你好”,后者则从内心里真诚地认为自己是为孩子好。

孩子眼中的世界和成人不同,孩子的喜欢和乐趣,与成人不同。

在小区的楼下,一个父亲拉着两岁儿子的手,想带孩子到门外草地上,跟在小朋友一起玩。

路过小区门口时,孩子对黑色的雕花大铁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奋地把大门推开、关上,关上又推开。他一定觉得这个门跟家里的不一样,会吱吱地转着叫,棒极了。

把门打开,再关上;再打开,再关上……重复了十几遍,仍然觉得趣味无穷,但在大人眼里,这事很无聊。父亲训斥道:“这门有什么好玩的!”扯着孩子就往草地上走,孩子于是哇哇大哭。到草地上和小朋友玩,这是孩子的愿望还是父亲的愿望呢?从重复动作得到乐趣,这是孩子的天性。谁没有见过两三岁的孩子在商场的电梯上下几十遍玩得兴奋的小模样呢?

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并不是大人蹲下身来和孩子说话就算做到了。首先,尊重、平等的前提是,了解儿童心理及成长规律——正如要做到尊重某少数民族你必须要先了解它的风俗习惯一样。

教育说到底还要到心理学找依据。要教育孩子,先要了解孩子,如果不了解儿童的心理及其特点,不了解受教育对象,如何施教?

从教育的效果考虑,父母要教育孩子、改变孩子的行为,就应该从了解孩子的心理开始。如果能够了解孩子心理需求并因势利导,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不了解孩子的心理,言行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对抗心理,就会越弄越糟。

不懂心理学的老师就不是好老师,不懂心理学的父母就不是好父母,事实上也不当不成好父母。

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容易和父母发生冲突。如果父母学一点心理学,就能化繁为简,顺利过关。

仅有爱是不够的。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不懂心理学,没有正确的家教方法,爱不仅不能顺利抵达孩子的心灵,而且家,还可能成了伤害孩子的地方。一定要记住,在你爱孩子,与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之间,还有一大片辽阔的地带,有时还有沟壑山岭。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爱,你才能顺利穿越山山水水。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小伤害大悲剧大多发生于亲人之间。一些父母因为严重缺乏基本的心理学知识,他们负责任地、用心良苦地、辛辛苦苦地、认认真真地毁掉了孩子,他们呕心沥血地把孩子给管坏了。这话不是我说的,是著名教育家、山西通宝中学的校长詹爱龄说的。詹校长在接受我的采访时,一再地这样感叹。

“父母皆祸害”这样的网络小组,火暴于网络,小组成员数万名。不要说九零后的孩子冷漠,实在是,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伤害孩子——往往是精神性的伤害——的父母,并不在少数,而且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往往会说是因为爱你——父母自己也真诚地相信这些话。

所以,我们提出一个口号,好父母要学心理学,好父母要懂心理学。

本书作者以专业的眼光,分析了司空见惯的父母言行所隐含的不易察觉的家教误区,指出家庭教育中最常见的心理误区。

作为高级心理咨询师,作者仅从孩子画的图画里,一眼就能辨出亲子关系出了状况,家庭教育出了问题。一位孩子画了两只小鸡在争吵,两只螃蟹互不理睬时,心理咨询师明白,孩子和母亲的关系处于敌对状态;另一位孩子画了一只小猫捉了四只老鼠,但因为没有得到表扬,老鼠一脸不高兴。心理咨询师问孩子,老鼠是谁呢。孩子答是妈妈啊。原来,妈妈做了家务后,老是希望孩子和孩子父亲的感恩和称赞,如果得不到就唠叨个不停。心理咨询师立即明白了,孩子的性格为什么会孤僻、不愿意和同伴交往。正是源于妈妈的这种追讨,孩子认为,小朋友不会没有交换条件地帮助她,所以她宁肯选择独自呆在一边。

也许你在家教中总有困惑:为什么辛辛苦苦地为孩子,孩子却不领情;为什么孩子叛逆、和父母摩擦不断;为什么孩子会缺乏自信、自卑胆小;为什么孩子会对学习没兴趣;为什么孩子性情冷漠、交不到朋友……孩子为何虐待小动物?为何冷漠?小姑娘为何不肯剪掉长发?成绩优秀的中学生,为什么爱诅咒同学?孝顺懂事的孩子为何有时候突然情绪失控……面对孩子怪异的行为,你不要着急,请蹲下来,听听他的心声吧。要知道,他那小小的心灵积聚着太多的委屈和渴望,他“不听话”的行为只是他表达诉求的一种方式。本书将引导你怎样走入孩子的心灵,教你做孩子最好的心理咨询师。

如果你不知道孩子心理和成人心理有很大差别;如果你不明白爱和自由比教育更为重要;如果你不清楚“考这么点分,妈妈为你付出那么多”这句话对孩子的伤杀力;如果你不懂得表扬孩子也需要正确方法,那么,你应该买这本书。

有孩子的父母是幸福的,孩子的天真烂漫,童言无忌,有可能让他再一次回到童年,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孩子做朋友,陪孩子一起成长,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生命的轮回。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