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笔 |


清朝的武考制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童试(即初试),三年内举行两次;乡试与会试,均三年一科;殿试(也称廷试),会试后次月举行。
考试的内容有:马箭、步箭、技勇(弓、刀、石)等,以及论述《武经七书》、《百将传》、《孝经》、《四书》的内场试策论。就是针对这些军事著作写军事论文。顺治朝的时候,定为策二篇、论一篇。试题出自《武经七书》。康熙朝的时候,改试论二篇。首题出自《论语》、《孟子》。次题出自《孙子》、《吴子》、《司马法》。后来,,由于武人多不能文,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罢掉了没有实战价值的《四书》论,改试《武经》论一篇、策一篇;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乡、会试内场策论改默写《武经》百余字,无错误者为合式。
在录取原则上,清朝的武举特重弓马武艺,对清朝统治者来讲,武举就是用弓马来选择军事人才。
公元1644年5月,清兵正式入主中原,同年就发布了举行武举的诏令。清朝统治者之所以能毫不犹豫地接受武举,除了武举自身发展的原因之外,还存在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与清朝统治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
二是满族统治者不像宋、明统治者那样,对武人有过分的防范心理。三是与满洲人的骑射传统是分不开的。
清朝科举强调“以骑射为本,右武左文”,选拔文武兼备的人才。
清朝中前期的强盛,于此找到了一个理由。我过去读清代人物传,还奇怪,为什么入关后那么将帅是是举人、进士出身,为什么知识分子带兵打仗一点也不比在关外时纯武将打得差,甚至更优秀,现在明白了。
当代的青少年军事迷特别多,如果我们在高考中设一个军事科目不是也很好吗?我不是说一定要考军校,我是说一个青年应具备相当的军事素质。这与新学期开学流于走形式的军训不是一码子事。
一个民族多一点尚武精神总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