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到底有没有儿子?
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笔 |

面对围观的市民,“屈氏粽子”的老板娘屈慧君总会淡定地回答:“我是屈原的第72代后人,有家谱为证。”
此事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关注点是屈原到底有没有儿子?
讫今为止,最具权威的《史记》《战国策》都没有发现记载的文字。专家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然而,恰恰是这部权威著作,没有写屈原的后人。这是列传中罕见的情况。一般是要在结尾处写道:“有子”几人几人的。那么是屈原没有儿子,还是司马迁采访不细,还是另有原因?
现今,证明屈原有后的,大都是为一般专家不大采信的家谱。有一本代代相传的《衡阳屈氏宗谱》,上面记载了从屈氏祖先——周成王时期的屈成到今天“爱”字辈的变迁。宗谱上还称:屈原投汨罗江自尽后,4个儿子各奔东西,有一支人从湖南衡阳迁移到今天双流华阳,至今已经传70代。
专家们往往对此不屑一顾,他们一向把家史当野史来对待。殊不知家史即国史的一部分。国外的史学家,非常注重家族史的研究。他们懂得一个简单的道理,家史即正史,无数家史的总和即国家的大历史。中国的史学家往往喜欢摆大架子瞧不起民间家史,但对皇帝家的谱碟,即使是虚构的,也是要诚惶诚恐地磕头的。比如对皇帝母亲怀皇帝时出现的种种异象的郑重其事的记载。
2009年7月至9月,由秭归县委与三峡日报联合组成的屈原后裔寻访组进行了中国首次屈原后裔寻访活动。他们发现了关于屈原的儿子,有六种说法。
一是“四子”说,湖南邵阳一带于清代乾隆年间修撰的屈氏族谱说屈原有四个儿子,长子承开,次子承元,三子承天,四子承贞。
二是“三子”说,在陕西耀县和安徽东至县发现屈原有三个儿子的说法。《耀州志》上说:屈原死后,他的三个儿子都进入秦国,其中一个在耀州改姓为孙,并说隋唐医学家孙思邈是其后裔;一个家居蒲城,仍然姓屈;另一个在韩城,改姓为房。但都没有记载具体名字。安徽东至县黄荆村保存的乾隆四十一年屈氏族谱记载屈原有三个儿子,长子称孟师文华公,次子称忠虞武安公,三子称季敏孝思公。
三是“二子”说,北京国家图书馆和江苏大学、常熟市图书馆珍藏的《临海屈氏世谱》记载屈原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屈署,一个叫屈鲋,又称屈侯鲋。四是“一子一女”说,清代《长沙府志》说屈原有一女名叫绣英,也称纬英,并说其墓在湖南益阳花园洞。清代《桃江县志》有同样的记载。明代《蕲州志》说屈原有一子,俗名“黑神”,同治年间的《益阳县志》又说“俗呼凤凰神”。
五是“一子”说,麻城市沈家庄保存的民国七年的《熊氏族谱》记载屈原有一子,名“岳”,并说屈原受“屈”也就是受“冤屈”而死,所以他的这个儿子又恢复为熊姓,因为屈原的远祖叫熊绎。
六是“一女”说,湖南汨罗一带民间传说屈原有一女叫女嬃,汨罗屈原纪念馆原馆长、屈学专家刘石林写有一本《汨罗江畔屈子祠》一书,其中对此专门有考证,认为女嬃为屈原之女。
六个说法,哪个更接近历史?不好说,因为咱们离历史太远,离实证也远一些。但如果出自家谱,应有可信之处。就中国人来说,一般不大拿祖宗的事来乱说的。当然,个别无耻之徒除外。我邻居无赖文人老始,硬说是自己秦始皇的后人,我听了常常发笑。
《长沙府志》上,好像也是“一子”说。说是屈原流放沅湘时生。这个时候,屈原当属于中老年人,仍能有人爱他,说明楚国人民心向忠臣,同时也说明屈老师身体尚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仍存。可是《长沙府志》没有介绍这个儿子的去向,似乎隐衷。
原来如此,怪不得司马迁讳莫如深。原来,他不忍心爱国者屈原的儿子背楚投秦,他不想记下屈原的儿子是叛国者。
然而,这是狭隘的爱国主义让司马迁放弃了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
楚国,原不过是周朝治下的地方诸侯,与秦国同为哥们,同为炎黄子孙。兄弟内斗,那还以什么国家的名义说事呢?况当时的那样的破吊楚国,不背也是不对的,而秦国,应该是代表先进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关系的。他儿子投秦,是投进了历史大势的怀抱。也算是维护祖国统一的功臣。他的行为,秦国人民受益,楚国人民最终也受益,秦统一了中国,全中国人民也都受了益。
所以,即使屈原有个背楚投秦的儿子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也应该承认他。他背的楚,原不过是大中国中的两湖等区。不能与“国”同概念。
又所以,我同意屈原有儿子的说法,有一个也行,有更六更好。因为怎么说,屈原也是个德才兼备的好同志,又誓死爱国,又深情写诗,而且写得那么好,哪儿找去?
附:粽子店女老板自称屈原72代后裔 有家谱为证(图)
2012年06月13日05:51天府早报[微博]吕澜希 卞美旋我要评论(0)
字号:T|T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老板娘自称是屈原72代后裔
端午节将至,正是粽子热销之时。成都有名的“粽子一条街”——马鞍东路上,短短半条小街,两边均摆满了卖粽子的摊位,仔细数数,差不多有近30家。
为了促销,商家们都使出了各自的手段。昨日,一家粽子店打出“屈氏粽子”的招牌,老板娘还自称是屈原72代后裔。这让新老客户“眼前一亮”,围观者络绎不绝,大家都好奇:“真跟屈原有关系?”
声称:
老板娘自称是屈原后人
包粽子技术好回头客很多
面对围观的市民,“屈氏粽子”的老板娘屈慧君总会淡定地回答:“我是屈原的第72代后人,有家谱为证。”
陈阿姨是老主顾了,她说自己每年都到这里订购,也听店主屈慧君说起,祖先就是屈原,“卖粽子也算是祭奠祖先。”“我没有刻意用祖先做卖点,只是有食客问起跟屈原的关系时,我总要真实地回答。”屈慧君说,她在马鞍东路做二手房生意五六年了。每年端午,她便会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包粽子。“我包的粽子技术好、分量足、味道香,已经积累了很多回头客。”
屈慧君是重庆潼南县高楼山村人,家中有三兄妹,哥哥和她在成都。在他们很小的时候,父母亲每年端午节都会包粽子祭奠屈原祖先,所以家中的兄弟姐妹都会包,她7岁时就会包粽子了,“现在家乡还有很多人以卖粽子为生。”
回忆:
老家过端午比春节还热闹
家家有屈原的牌匾
屈慧君说,她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屈原的后裔就觉得有什么不同,不过老家潼南每年过端午的习俗倒是让她印象深刻。“端午那天忙得很,全村能回来的人都要回来,大人细娃儿背起脚儿跑,比春节还忙还闹热。”当天一大早,人人都换上整洁、素净的衣服,将屋后山上挖来的艾叶系好,挂在大门两侧。
然后,开始泡糯米,将早已洗净的木甑子搬上大铁锅,劈柴生火。糯米泡软后,掺杂腊肉、绿豆等,包进绿竹叶,一只只放进甑子,蒸熟起锅。
屈慧君说,村里每家都有屈原的牌匾,午饭前,全家人端着粽子,点起香蜡纸烛,排队磕头作揖,再吃粽子蘸白糖或豆沙,喝雄黄酒。“出来这几年,每年过节也都是要先祭祖先,在桌上摆好碗筷,祖先吃了,我们再过节。”
族谱:
家有487页《屈氏宗谱》
她家属于72代明字辈
在屈慧君哥哥屈青春簇桥的家中,嫂子台晓英拿出一本厚厚的《屈氏宗谱》。这本宗谱共修订了三次,一修为乾隆六十年,二修光绪元年,最后一次2007年修订的宗谱显示:祖先是屈原。宗谱的前几页除了目录,就是屈原的画像及居所,宗谱共有487页,第447页上72代明字辈上面写着屈青春及妻子台晓英,屈慧君及丈夫王杰的名字。“我老公是屈原的后人,过端午祭祀的就是我们的祖先!”台晓英笑着说,听老人公说,他们是湖广填四川时,定居在了重庆潼南县高楼山村。“后来我们这一辈讨生活,奔走各地,我们和妹妹就来到了成都。”
相关链接>>>
湖北曾组织探寻屈原后裔
2009年,湖北省秭归县委宣传部和湖北省宜昌市《三峡日报》一道组成“屈原后裔探访组”,专程赶赴四川岳池县、双流县,探寻屈原后裔。
广安市岳池县齐福乡有一个叫莲花屋基村的村落,在这里居住的30多户共130多人都姓屈,他们自称是屈原的后裔。在莲花屋基村,屈原后裔探访组发现,屈家最后一次修订的族谱上,显示其祖先是屈原;同时,在古老的三重堂屋中,还有一块保存相对完好的“三闾遗风”牌匾。
成都双流县新兴镇油坊村的屈楚平老人说,他的父亲屈爱阳是华阳(现华阳镇)族长,家里有一本代代相传的《衡阳屈氏宗谱》,上面记载了从屈氏祖先——周成王时期屈成到屈楚平的父亲“爱”字辈的变迁。
宗谱上还称:屈原投汨罗江自尽后,4个儿子各奔东西,屈楚平的祖辈屈年永和屈年稳在乾隆年间从湖南衡阳迁移到今双流华阳。屈老推测,至他一辈应该是第70代屈原后裔。
屈学专家谭家斌
《屈学问题综论》的作者、屈学专家谭家斌介绍,根据寻访了解和初步统计,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184个县(市)273个村有屈姓居住,屈姓居住最多的省是河南省,四川次之,湖南、湖北、陕西、河北、山东、重庆等地屈姓居住的村落也比较多,屈姓总人口超过130万人。“多数屈姓奉屈原为始祖,为屈原后裔,也有少数屈姓奉屈蝦为始祖,还有一部分屈姓为古代屈突氏后代后简化为屈姓。”谭家斌说,现在学界对屈原后裔的考证研究很弱,也比较困难,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族谱,二是文献资料,第三便是文物。谭家斌表示,如果家中有详细族谱记载,基本便能判断为屈原后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