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内仅存的古书画修复大师

(2012-03-07 06:31:06)
标签:

杂谈

分类: 精典特稿

  国内仅存的古书画修复大师

国内仅存的古书画修复大师

国内仅存的古书画修复大师

     在沈阳故宫博物院里,有一位文明遐迩的古书画修复大师——戴明举副研究员,因其师承父艺,裱艺超群,精湛妙绝。同行们都说,这是一位能与古人心心相印的大师。无论怎样破损的古书画,经了他的妙手,立马完好如初。多年来,装裱历代名人书画精品诸如:祝允明、郑板桥、董其昌、高其佩、乾隆、嘉庆、王翚,梁诗正,钱维城,唐寅,吴昌硕,戴进,康有为、齐白石等人的3000余件作品整容,为抢救、保护沈阳故宫博物院藏的宝贵遗产立下了汗马功劳。人们说,他是国内仅存的修复古书画大师。

     戴明举先生,在家里接待了我。

    面对面地坐着,我忽然想起了1966年夏天的那个16岁的孩子。  

    那时,他跟随父亲在沈阳故宫博物院的一间太庙东配房里开始了他人生的修补古书画的生涯。外面造反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他充耳不闻。

宫内宁静。

在父亲的指导下,戴明举做托芯,拿白宣纸练习,染纸,染绫,上色,圈画,覆背,上杆等。

多少年过去了,他终于练就了一整套文物修复传统技法。后来,在闹哄哄的那些年里,作为助手,他与父亲戴鹭波共同完成了故宫保极宫内藏的十八幅书法、绘画的修复工程。

    深居简出,揣磨祖先们的慧心(小标题)

戴明举出身书画装裱世家,祖父戴德余,曾在“荣宝斋”学得一身绝技。后来,他又把这身绝技传给了儿子戴鹭波。

1922年,戴鹭波怀揣父亲戴德余的亲笔信,来到父亲同学白景河开的“文元斋”画店实习。

1928年——1957年,已成为装裱大师的戴鹭波在沈阳最繁华的地段中街开设了一家名为“文古斋”的裱画店,凭着过硬的技艺使“文古斋”声名远播,他本人也成为东北装裱界的一代宗师。1957年,沈阳故宫博物院因为奇缺古画修复、囊匣、拓片方面的人才,经辽宁省劳动厅和沈阳市文化局力荐,高薪将戴鹭波聘入。

   1966年,作为戴氏第三代传人的戴明举进入沈阳故宫专职从事书画装裱修复工作。

父亲常对他说:“明朝人周嘉胄讲,古迹重裱,如病延医。明举呀,一定要用心学习,下定苦工,把戴家裱画事业传承下去,这是大事,你肩上的担子重,要挑起来……”

    一般情况下,裱画的手艺都是保密的,只是家人口手相传。一些传统的裱画师傅,不可能对别人讲自己的秘招。比如装裱中最基础的工作打浆糊,不在师父的亲自指导下,几年都弄不明白。
    浆糊过火不行、生了也不行,火候很难掌握好。裱糊的技艺直接影响书画的质量,这是一门非常神秘的学问。
   很多传统的宫廷藏画,使用的修复和装裱一直保持传统方式。浆糊就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戴鹭波将自己的绝技倾囊相授,戴明举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步向传统技艺走去。

后面是父亲的画尺,他如芒在背。

有一次,父亲装裱一幅名画,将画绷在了墙上。因为当时没有暖气,靠生炉火,冷热不均,到了晚间戴明举发现画面非边裂开,他见过这种情景,看到过父亲以前的处理方法,于是,他也拿起工具,学着父亲的样子修补起来。可是,他不知道在非边绷画的过程中还有很多讲究和精细要求,只知其意不知其神,刷子的选用、纸张的层数、水的运用等等,奥妙多着呢。戴明举还没有完全掌握这些,手一上去,画儿不但没修好,还走了样儿。

父亲的画尺劈头盖脸地袭了过来。

这件事对他的教训非常深刻,父亲当年也是这样熬过来的。

就这样,戴明举从父亲身上学得了修复装裱、补救宫廷名画的绝技。

1966年到2010年退休,戴明举在沈阳故宫皇宫里修复残破书画一干,就是44年。

在沈阳故宫,戴明举亦步亦趋地踩着古人的脚步走。他阅读大量古籍图书,把玩古人用过的器具,欣赏故宫里浩如烟海的古代书画作品,为的就是知古人懂古人,让自己的心与古人相通,与古人心心相印。

    每当提一件文物作品,他一看作者,就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精神状态调到那个年代,调到他理解的那位古人的精神状态之中。

进入状态后,他开始琢磨那个朝代宣纸的特点、装裱材料的特点。开始冲洗揭裱,配色染绫子、修补破洞、然后,圈点、接笔、补色,风挣。

在这个过程中,那巨大的案台就是他的舞台,绷子、排笔、棕刷、裁板、裁尺、画起子、裁纸刀、手卷刀、针锥、镊子、砑石、蜡板、浆糊、宣纸、绫、绢、锦、天地杆、轴头就是他手中的十八般兵器,他既是绣女,又是武生,他既舞得小心翼翼,又舞得有声有色。

然而,那确是惊心动魄的大戏,一场“演出”下来,一幅支离破碎的古代书画艺术品,修裱就完好如初了。

    今人如何能原汁原味地再现古人的精神产品?是因为戴明举走进了古人,同时,古人也走进了戴明举的心中。

修复明代佛经,保护了国家一级国宝(小标题)

1985年,沈阳发掘塔湾无垢净光舍利塔,在地宫里发现《地藏菩萨本愿经》

塔湾无垢净光舍利塔是辽代的建筑,但这部佛经却是明代出版,并放在地宫的供桌上,这是沈阳地区目前为止出土的最早的一部古书,共分上中下三册,有400余页。出土的时候,它放在地宫的供桌上面,已经在地下沉睡了350多年。由于地下潮湿和污垢,使书套糜烂,书的边缘严重破损,书页粘连,纸脆掉渣,如果不立即修复,这件文物存留的可能性将微乎其微。
    为了向中外展示这件佛家瑰宝,沈阳市文物局准备在无垢净光舍利塔办展览。可是,破损成这个样子,怎么与世人见面呢?
  同年6月,沈阳市文化局几经考虑,最终决定修复《地藏菩萨本愿经》,并且请戴明举亲临补救。

戴明举历经数十年,成功修复了沈阳故宫院藏的近千幅,一级,二级残破明清书画,他这时已经是名噪全国的古字画修复装裱艺术家。

戴明举看到了那套佛经,他为难了。书,用手轻轻一碰,纸就成粉,套封本来是用十分贵重的缂丝装饰,可现在根本看不到原有的花纹,缂丝下面的装饰纸盒则成了一滩纸泥。在以往的修复中,他没见到破损成这个程度的。

戴明举回到家里,他闭上眼睛,一一回忆那套书的模样,也回忆父亲生前曾悄悄告诉他的一个又一个秘技。

就这样想着、揣摩着。

 艺高人胆大。

首先,他决定立即对书套进行特殊药物浸泡、冲洗、去垢,然后,再重新装裱。

可是书页怎么办呢?难度太大了,一页一页都粘到了一起,成了一块纸砣子。

经验丰富的戴明举拿起了针锥,小心翼翼地把纸砣子一页一页地挑开,然后,再屏住呼吸,用小镊子把它们拿下来,放在一张衬纸上。一页一页都放好了,他长出了一口气。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易碎的书居然没有破碎。这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到这时,他等于说牵住了修复这套古佛经的“牛鼻子”,它不但跑不了,在接下来的步骤中,每一步它都要百依百顺。

这位修复装裱师用小毛笔醮浆水,一点一点地将散页弄湿,然后,巧妙地在后面托上一层宣纸。他发现有几页掉了渣,赶紧拾起来,严实合缝地一一拼粘上去。做完了这一切,再衬上几层宣纸用来吸水份,最后,将正面衬纸揭掉,阴干后做整平处理。

全部修复过程用了整整三个月。这段时间里,戴明举闭门不出,将父亲交给他的全部技艺都用在了上面。

19859月,《地藏菩萨本愿经》完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人们看到的是一套古色古香的“佛经新书”,海内外文物界惊呼“奇迹”。修复后,这件文物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与郑板桥“谈心”,《墨竹图》妙手回春(小标题)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明清珍贵字画,每年都要接待百万人次前来观赏。那些只有中外重量级贵宾才能看到的极品,每次都要经过极其严格而复杂的手续才能提出来。

   郑板桥创作于1765年的《墨竹图》,观赏到1995年时,已经变得“有碍观瞻”了。戴明举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但是,只要有客人来,都要点这幅画看。

    19957月,领导决定,让戴明举修复《墨竹图》

    和贵宾参观一样,戴明举办理了各种手续,最后,他见到了231岁的《墨竹图》。

这是一幅四尺整张的大画,“处处折痕”、“折损严重”如果再不进行修复,就会危及画的寿命。

戴明举非常喜欢郑板桥的书画,但是,即使身为故宫书画修复装裱师,郑板桥的真迹,他还是很少能见得到。

这幅画,是郑板桥去世那一年画的竹,代表了他一生的最高艺术成就,是郑板桥作品中的极品。在1300×68.5的尺幅上,那位73岁的大师将凝聚了一生的情感泼出了一丛竹,然后,苍劲地题道:“参差错落无多竹,引得春风入座来—乾隆乙酉年郑燮”,那份不屈不挠的孤傲,表现得淋淳尽致。在造型布局上高度概括提炼,仅绘廖廖数竹,便使人如入一片青郁葱翠的竹林。而在局部,用笔墨描绘每一竹竿、竹叶、竹节,却笔笔得势、得神、得法,显露出生气。每棵竹先立竿留节,梢与根短,中干长,长短参差,每节上下相承,形若半环,墨浓淡有别,用中锋画干,老干用侧锋,全干圆浑得势。画枝,枝枝着节,行笔迅速,遒健圆劲。嫩枝节小和柔而顺,老枝节大挺拔而起,枝覆而叶多,枝昂叶少,描摹得神,生意盎然。墨竹画叶最难,此画的竹叶下笔劲利,实按而虚起,兼有破法搭法,墨色有浓淡,老嫩反正分明,用中锋画瘦叶小叶,用侧锋画肥叶,下笔势如破竹,一气呵成,充分表现出郑板桥成竹在胸、娴熟高明的笔墨技巧。

然而,这幅画的画芯折痕实在太多,如老人脸上细密的皱纹。如果不立即抢修,那么,它很可能要在展览中折成数断。

戴明举看着十分心疼。本来想简单修复一下,可是,他担心治标不治本,会断送了这件伟大的艺术品。于是,他决定彻底解决它的根本问题,恢复它原有的强劲的生命力。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戴明举把毕生所学的全部技巧的都用在了这幅画上。

在对古画冲洗之后,戴明举采取保留边和天地头还旧之方法,顺其自然走向,一厘米一厘米地去掉原覆背纸,在古画的背后嵌上数千条的补纸,再进行覆背处理。阴干经装裱后,那密密麻麻的折痕神不知鬼不觉地不负存在了。

《墨竹图》光洁如新,重新焕发了青春。

《丹凤朝阳图》起死回生,今又朝阳(小标题)

2009年,为欢庆建国60周年,沈阳故宫博物院决定修复镇院之宝《丹凤朝阳图》

《丹凤朝阳图》长3米、宽2米,创作于乾隆时期,这幅画从构图到画面的色彩运用都体现了中国绘画的极致水准。画面非常饱满,颜色十分丰富,反映出来的太阳从初生到光芒四射,其中光线的渐变几乎涵括了7种颜色。它是中国书画史藏品中一幅非常完美的工笔画绝品

它出自清代大画家沈铨(1682—1760)之手。  

沈铨何许人也?了不得呀,他字衡之,号南苹,浙江德清新市镇。雍正九年(1731)应日本天皇之聘,偕弟子郑培高钧等东渡日本,历时3年,形成“南苹派”写生画,深受日人推崇,被称为“舶来画家第一”,从习画者颇多,日本江户时代长崎画派即在其影响下形成。他可能是中国画家第一个应外国元首邀请出国讲学的。他的画远师宋代黄家画派,近承明代吕纪,工写花卉翎毛,禽兽,设色妍丽,工致精丽、赋色浓艳,极尽构梁之巧。画人物得不传之秘。注重写实,画风谨严工细,造型准确生动。

《丹凤朝阳图》绝大多数时间都被珍藏于博物馆内,观众很少有机会见到。
    可是,经200多年的陈放,《丹凤朝阳图》卷上已经出现多处裂痕、破损。画卷天杆两侧有30-40厘米长的裂痕,画芯10多处磨损,画卷更有多处折痕。如果不尽快修复,别说是展览,它的寿命也保不住了。

戴明举觉得有机会与沈铨画零距离接触,修复《丹凤朝阳图》,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丹凤朝阳图》的天杆和天头开裂了三四十公分,正常来说,这种程度的破损就要把杆揭掉。

戴明举考虑到还是用原有的旧材料更符合修旧如旧的原则。这样,他就在原来基础上进行了修复对接。画面上的破损有的虽然只是一小块地方,却用了好几种复杂颜色来表现阳光反射,采用了圈点补色。对于这样的圈点补色,国家文物局有明确规定,应具有相关资质和多年修复经验老艺人才能进行这种修复工作。   

《丹凤朝阳图》,因时间紧迫,戴明举仅用了10天时间,就将光芒四射的《丹凤朝阳图》修复完成。

 技惊天下,大师们交相称赞,业界的骄子(小标题)

在采访中,记者请教戴先生,“传说南方有位大师在修复一幅霉斑点点的名画,喷上一口酒精,划根火柴点着,火苗窜起来,一口气吹过去,火灭,名画焕然一新……”他听了摇摇头,笑道:“不可能的。这是外行在胡谄。干我们这一行,首先一点就是不能动火,其次,火也烧不掉霉斑。”

从传统技艺中走来的戴明举,忠诚地坚守着先人留下的和自己独创的技艺。他相信除污、揭背、补残、全色,相信自己独创的手工配色染纸、用水吸皮纸风挣及处理隐洞、命纸等。他完美和谐的修复装裱效果,也正是从里而来。

    戴明举认为,好的作品,一定要用传统手工装裱,所谓机器装裱,是对艺术品的极大破坏。一旦使用了机器,作品就永远不可能揭裱了,危害极大,成了一命货。

在没有机器装裱的手工装裱的时代,辽宁省书画各界名人与戴明举有着密切的往来,如鲁迅美术学院四老,钟质夫,郭西河,季观之等,并有很多书信来往沟通。他们经常把自己的和朋友送的作品拿到戴明举这里来装裱。

原辽宁省书协主席、大书法家沈延毅先生为戴明举题写《师承父艺》、《拾遗补缺》。

原辽宁省省书协副主席,沈阳市书协主席冯月庵先生题写《业精于勤》。

辽宁省书协常务理事李光远题写《裱艺春辉》。

著名中国人物画大师景启民先生赋诗说,承父业历数十载,躬事装裱,精艺求新,吾有创意,具酷爱收藏,宾为书画家之至有,同道之娇者。

大师们的盛赞,是对戴明举在业界地位的肯定。
          在国内的业界,戴明举知名度非常高。退休两年多了,原本想清静一下,然而,他却没有得到一天的清静。这位副研究员级的装裱师,经常要被各大学请去讲课;有大收藏家们也经常走上门来,请求抢救他们频危的藏品。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装裱技艺,戴明举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多次参加国家文物局和修复专业委员会等单位举办的关于中国文物书画装裱修复技术研讨会,并向大会提交论文多篇,《浅谈书画如何装裱修复与收藏》、《传统工艺书画装裱与沈阳故宫藏书画的修复》、《论院藏钱维城画修复与研究》、《论古代书画修复工作的修旧如旧原则》等论文,发表在《中国博物馆》《文物修复研究》等国家权威刊物。

在目前古书画修复专业人才极其匮乏,传统修复技艺几近失传的状态下,作为传统装裱技艺,戴氏装裱已于2010年正式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他的装裱传统技艺传遍沈阳市、长春市、本溪市、鸡西市、北京市、上海市、宁波市、广州市、成都市……通过各大学邀请,他以客座教授身份讲学,他的学生也带了学生,桃李满天下。

戴明举常常停下手中的活计,举目明媚的窗外,觉得祖宗传下来的宝贝长了翅膀,正向四面八方飞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