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红学家考证,曹雪芹和前妻的儿子因为“白口糊”死于乾隆27年(公元1762年)中秋节。曹雪芹从此一病不起,第二年便逝世了。
曹雪芹为什么会如此悲痛?因为这个孩子是他的独苗。200多年来,广大读者和红学家们一直为曹雪芹没有留下珍贵的血脉而嗟叹不已。是的,曹雪芹要是有一支人该多好,那么也许会有关于曹雪芹、关于《红楼梦》更多的口口相传的资料,人们还可以从他后人的身上,一点点寻他的影子。
那该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呀。
然而,周汝昌先生的《曹雪芹小传》却另外一番记载,老先生言之凿凿地讲,曹雪芹除了与前妻生的那个儿子外,还与丫环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的后人在民国时住在北京六部口平南王尚可喜后人的家中,他的名字叫曹久恭。曹久恭在尚王后人尚养中的多次“逼迫”下。简单讲出了自己的身世——
“原是雪芹的后裔,雪芹当日是与一个丫鬟生了一子,但不为家族承认其合法地位,摒而不收。雪芹逝后,正妻所生之幼子既已先殇,所以只遗下这一支‘谱外’的旁生弱苗。一直单传到久恭。”
据尚养中讲,这位曹久恭因为与长芦盐务有点关系后来去了天津。不久去世,他的妻子带着儿子改嫁了。
这么说,曹雪芹有一支血脉在天津?这太好了,如果曹久恭的儿孙们看到了周老先生的《曹雪芹小传》或者这篇博文,不妨从幕后走到前台,拿出相关证据,比如自己这一支单独记的谱子,来填补红学领域的空白。那该多好哇!(江湖骗子就省省事吧,近年常有这样的人信誓旦旦地自称是曹公的种到处招摇撞骗)我们想见的曹雪芹真血脉,我们这是在文化上的追根溯源。
昨晚,闲着没有事,翻看尚可喜海城支的后人赠送的四卷本《尚氏宗谱》,还真找到了在北京的一支,他们确是尚可喜七子尚之隆的后人,尚之隆娶的是顺治帝五兄和硕承泽亲王硕塞的次女。他的后人,主要在北京六部口一带。还有一点,文章说,这位曹久恭与长芦盐务有关系。这一点很重要,长芦盐务在清代归内务府,曹家是正白旗内务府人。曹雪芹的爷爷曹寅就做过两淮盐运史。盐务是肥缺,除了内务府的直系,朝廷不会给别人的。虽然到了民国,可能长芦盐务在业务上仍然与当年内务府人及其后人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曹久恭如确是曹雪芹后人,这一点应算是一个有效的旁证。
如此看来,此说可信。
那么,等待天津方面的消息吧。
附《曹雪芹小传》片断
第二项材料是尚养中先生提供的。尚先生是清初平南王尚可喜的后人。“六部口尚家”是老北京都闻名的(六部口,西城地点名称)。他这一支也住过太平湖、花园宫等一带地方,他说年羹尧家也在太平湖左近,和敦敏家也相距不远——两家是姻亲。尚氏家谱中辈次取名排字是从未乱过的,最早四辈排字是“继”“学”“可”“之”,尚可喜生七子,其一名之隆,他就是之隆这一支的后代,名排“久”字(养中是他的表字),如从“之”字算起,“久”字辈是第九世。“久”字上一世是“其”字辈。
尚先生在张伯驹先生八旬寿筵上告诉我,他知道有关曹雪芹的一些事情。此后,蒙他见访口述,最后还亲自撰写了书面材料。他的原文,俟征得他同意后在本书改版时再加引全文,此刻先概叙概略。
他说,在他少年时,家中有一位曹大哥,名叫曹久恭。两姓自早关系亲密,而这位久恭大哥因自己无家,就在尚家居住,如一家人,也就排了“久”字。此人性格不同常人,平常不喜言笑,落落不群,但人实温厚谦和,富有文才学识。所以全家皆以大哥呼之,都很尊重。有一次因看《红楼梦》,问起他来,向他请教一些问题,他表现得神色有异,拒绝解答,只言“不谈这个!……”过了许久,又偶然回到这个话题时,执意要他讲讲,他被迫无奈,才告诉了尚先生一些秘谈。这位曹大哥说:他自己原是雪芹的后裔,雪芹当日是与一个丫鬟生了一子,但不为家族承认其合法地位,摒而不收。雪芹逝后,正妻所生之幼子既已先殇,所以只遗下这一支“谱外”的旁生弱苗。一直单传到久恭。此事已无人知,他自己也不愿提起,言罢有凄然不乐之色。
尚先生说,曹大哥并言:花园宫地方,曾是曹家故宅之一,宅内也有园池,尚先生小时常去玩耍,还有池沼湖石等遗迹。如今已成为新建楼房地址了。
我问尚先生,后来曹大哥怎么样了呢?答云,他后来因为长芦盐务上的一点关系,迁居天津,从此离开了尚家。我又问:后来是否还有音讯联系?答云,曹大哥生有一子,到津门后,不久去世,遗孀无依,携子改嫁了,改嫁后的姓氏里居,皆无从探寻。从此这个真正的雪芹骨肉后代,遂不可知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