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天,中国大陆有了全本的《满文老档》

(2011-05-22 07:09:36)
分类: 精典特稿

今天,中国大陆有了全本的《满文老档》今天,中国大陆有了全本的《满文老档》今天,中国大陆有了全本的《满文老档》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国大陆最原始的清史《满文老档》只是个残本。经过两年努力,辽宁民族出版社终于将国家的重点项目全本的《满文老档》奉献出来。从此,中国大陆有了全本的《满文老档》了。

      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之一峻工

      今天,中国大陆有了全本的《满文老档》

                                                             关捷

     辽宁民族出版社,投资150多万,历时两年抢救编著的大型史书《满文老档》本月面世。

   《满文老档》是明末清初满族入关前在我国东北地区各种活动的官方记录。现存180册。它所反映的内容,始于1607年,止于1636年。记载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而后对明朝政府进行战争,夺取辽东,建都辽阳、沈阳,以及皇太极即位后,继续进兵辽西,并数次深入关内,屡挫明师等等军政大事。同时,还记载了当时满族的社会组织、八旗制度、法律规章、对外交涉、族内纷争、官员任命、生产和经济状况乃至宫廷生活、民情、风俗、天文、地理、气象等情况。

    史料原始可靠,记事翔实广泛,文字朴实,倾向口语,很多史实具有画面感,既有人物形象,也有生动的故事。是研究清朝开国史、满族史、东北地方史、民族史的第一手史料。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努尔哈赤决定创制本民族的文字,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仿照蒙古文创制。没有圈点,故称之为“无圈点满文”,或“老满文”。这种满文,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不足,无论是学习,还是使用,都有所不便。故于“老满文”使用33年后,即后金天聪六年(1632年)初,努尔哈赤的继承者皇太极颁布命令,由达海承担完成了改进“老满文”的任务。经达海改进的满文,因有圈点,称之为“有圈点满文”,或“新满文”。

    用老满文记下的原始本《满文老档》称《无圈点满文老档》乾隆用新满文抄写整理的叫《加圈点老档》

    这次出版的,取名为《内阁藏本满文老档》(以下简称《满文老档》)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辽宁民族出版社正是基于这个神圣使命,来承担出版《满文老档》的。辽宁是满族的故乡,清王朝的发祥地,也是《满文老档》的故乡。

    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满族历史文化类图书,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为满族的文化传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满文老档》的出版任务辽宁民族社来承担,被这个社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提升辽宁文化大省地位的有力举措。

    围绕着这部煌煌巨著,辽宁民族出版社社长、项目带头人李凤山讲出了乾隆以来的一个个故事。

爱新觉罗氏·弘历的抢救,功在千秋

    顺治元年(1644)清入关定都北京后,将《满文老档》原本由盛京运到北京,保存在紫禁城内的内阁大库,凡遇修史或查核八旗佐领源流等事宜,都要提出来查阅。

    乾隆六年(1741年)的一天,龙椅上的潇洒天子乾隆爷脸上的潇洒一点也看不见了。大臣们诚惶诚恐。却没有人敢问。许久之后,乾隆说话了——

    “新满文已有109年历史了。这本来是好事,可老满文却没有多少人认识。一般旗人不认识。大臣们也没有多少人认识。记载我满洲列祖列宗文治武功的《满文老档》快成了天书。今若不编书一部贮藏,则日后必将湮没。大学士鄂尔泰、太子少保徐元梦,朕命你们将《满文老档》抄录出来,并用新新满文进行标注。”

    大学士鄂尔泰、加尚书衔太子少保徐元梦叩头领旨而去。

    二人查阅内阁库存的《无圈点老档》 “除读之即可认识字外,其与今字不同难认之字,悉行检出,兼注今字(即指新满文),依照十二字头,编成一部书。”这部书命名为《无圈点字书》,共4册,实际上是一部老满文和新满文相互对照,并按满文十二字头顺序编排的辞书。

    鄂尔泰、徐元梦在翻阅《满文老档》原本的过程中发现,“此项档册,历年久远,颇为糟旧。”立即向乾隆做了汇报,乾隆大惊失色,觉得对不起祖宗。立即下令将原本逐页托裱,重新装订后,收存于内阁大库。

这真是位有责任心的皇帝呀,由此看来,他能颁诏修《四库全书》,也就不奇怪了。

    33年后,乾隆的眉头又皱了起来。他喊来了大学士舒赫德、于敏中和阿桂,命他们重新抄写《满文老档》,他要彻底解决《满文老档》原本永久性保存和经常性利用的问题。

    这样,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底至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底,由舒赫德、于敏中、阿桂主持完成了《无圈点老档》重抄工作,用时整整5年。除依抄写文字分为“照写本”和“音写本”外,还按其原存放处所可分为“内阁藏本”、“上书房藏本”和“崇谟阁藏本”。

    从抄写的时间来看,内阁藏本最早,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一月至四十三年(1778年)闰六月抄成;上书房藏本次之,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六月至四十三年(1778年)闰六月抄成;崇谟阁藏本最晚,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九月至四十四年(1779年)底抄成。

    除用老满文照写《无圈点老档》2部外,还用新满文音写《加圈点老档》3部。北京紫禁城内内阁大库和盛京皇宫内崇谟阁存放《无圈点老档》和《加圈点老档》各1部,北京紫禁城内上书房存放《加圈点老档》1部。

    这次重抄,具有一定的整理和抢救性质,并且开创了《满文老档》的研究先河。无论是《无圈点老档》,还是《加圈点老档》,在其抄录和转写过程中,清代学者对档案内出现的地名、人名、时间、官职以及文字,都进行了必要的考证,按统一体例编排,分编函册装订,冠以规范名称,进行必要的注释,并分抄数部,异地分存。

    流览散发着墨香的祖宗之书,乾隆的眉头再度舒展。他这才携弄臣和珅和直臣刘罗锅及众嫔妃去了后花园,饮酒赋诗作乐。这是一位大小分得开分的皇帝,不负祖宗与后世,先国事而后娱乐。

    公道地讲,没有乾隆这次抢救行为,《满文老档》真成了一部天书,一甚至是一部死书。那么,我们今天对大清史和清洲史的研究,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

    因此,对《满文老档》,乾隆功在千秋。

    瓜尔佳氏·金梁的二次抢救,功不可没

    乾隆年间,《满文老档》原本重抄事毕,其原本、底本及抄本,仍深藏宫禁,密不对外,鲜为人知。这种情况,直至120余年后才发生了变化。

    19057月,日俄战争结束。《朝日新闻》的记者内滕虎次郎正好在东北,有机会对沈阳及其周边地区的古迹和历史文献进行调查。在这次调查过程中,内滕虎次发现了在沈阳故宫崇谟阁存放的乾隆年间重抄《加圈点老档》。

    19066月,在《早稻田文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在奉天宫殿看到的图书》一文,介绍了《加圈点老档》。

    稀世珍宝〈满文老档〉,列强们中的文化强盗都在红着眼睛盯着。它,虽深藏于盛京故宫之中,然而危在旦夕

   金梁(1878—1962),号息侯,又号小肃,晚号瓜圃老人,杭县(今杭州)人。满洲正白旗瓜尔佳氏。原为盛京瓜尔佳旧族,顺治二年,其高高祖乌巴海调杭州,从此变杭州驻防旗人。祖宗本来多武将,曾有七人战死沙场。可到了晚清,家里陆续出现文人墨客。其祖父观成,为举人。其姐姐画梁,为著名画家。

    光绪三十年(1904年),金梁中进士。历任京师大学堂提调、内城警厅知事、民政部参议、奉天旗务处总办、奉天新民府知府、奉天清丈局副局长、奉天政务厅厅长、蒙古副都统、盛京内务府总管等。民国成立后,任清史馆校对。后经张作霖保荐,任北洋政府农商部次长。九一八事变后来津,与清朝遗老组织俦社城南诗社等各类团体。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典守沈阳故宫古物。新中国成立后迁居北京,在国家文物部门任顾问等职。

    藏于盛京故宫崇谟阁的满文老档》世人无缘得见。而最早将其译为汉文传世的,就是金梁。

    崇谟阁位于盛京宫殿大内宫阙西所的后部,乾隆四十五年老档从北京运到盛京后,除内务府杂役定期晾晒通风外,无人可以接触。那才叫束之高阁了。

    1908年,金梁主管盛京内务府事务。有一天,他登上崇谟阁,开始细细阅读《满文老档》他一页一页地看祖先的英难业绩,一边喝着远在杭州的姐姐画梁寄来的明前龙井,心生惬意。每天看一点,每天生出一点惬意,日子挺悠闲的。然而,到了第四年头儿上,他的惬意持续不下去。

    1912年初,内滕虎次以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的身份再次来到沈阳,他与同一大学讲师羽田亨一起,将全套180册《加圈点老档》都进行了拍照。虽有学者气质,但终究带着硝烟的味道。

    金梁看到了文化掠夺。他非常着急,担心有一天日本人会把全部档案抢走,那样的话,中国人就永远看不到了。为此,他决定立即进汉译。在他的自述中有这样的描述:“延请满汉学者十余人参与翻译。”经过两年多的突击,于1918年译成。1929年,挑选很少一部分译稿,冠以《满洲老档秘录》之名,实为汉译老档选刊本,尚不是全帙二十分之一。铅印自刊,上下两册。1933年,将《满洲老档秘录》稍经增减,合并为一册,冠以《满洲秘档》之名,重印出版。其余译稿后散佚。北京故宫博物院张溥泉后来从沈阳的旧书摊上购得其中二十六册,以《汉译满洲老档拾零》之名,连载于1933—1935年的《故宫周刊》245期至459期上。这两种老档译本互相参照,是几十年来研究清史、满文史学者的重要史料。书虽为节选,但金梁主持汉译并传播出去,实在是功不可没。

辽宁民族社的抢救功德无量(小标题)

      1931年,内阁本浮出水面。

     192510月,成立故宫博物院,下设文献馆等机构。1931年初,文献馆工作人员整理内阁大库档案时发现内阁藏本《满文老档》37册原本及其抄本。

     1935年,又发现乾隆年间未曾重抄的3册档案。1948年底至1949年初,这些史料运往台湾。

    200510月,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献处冯明珠研究员主编,将所有40册《满文老档》原本经整理编排,逐册拍照,仿真制版,采用A3版面印刷,分订10册出版。这次出版,印刷精致,装帧典雅,每册各附所录原档的彩色照片及页面尺寸,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档案原貌,堪称精品。然而,大陆读者却难以看到。只有一定级别的专家在一定的机会里,偶尔到宝岛匆匆一阅。

    1978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合作,成立了《满文老档》译注组。经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历时12年完成译稿,冠以《满文老档》之名,分编上下两册,用手抄稿直接影印方式,于19903月由中华书局出版。

     内阁所藏《加圈点老档》签注共有406条,其中太祖朝236条、太宗朝170条。然而,这个译注组却只选译太祖朝96条,其余太祖朝140条、太宗朝170条,共计310条,这次都没有翻译。因此,这个版本的〈满文老档〉虽有一定价值,但,只能是个残本。

     20年过去了,无论是出版理念,还是出版条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满族史、清史、民族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家大清史项目的启动,一些学者和读者对全本的需求日益强烈。特别是史学界,对于大陆居然只有残缺本的耿耿于怀的沉重心结,也让辽宁民族出版社感到了肩上的责任重大。

     辽宁民族出版社本次编译出版的版本,是选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乾隆年间重抄并藏于内阁的《加圈点老档》,共计26180册。采用满文原文、罗马字母转写及汉文译文合集的编辑体例,在保持原分编函册的特点和联系的前提下,按一定厚度重新分册,以满文原文、罗马字母转写、汉文译文为序排列,合编成20册。同时,难能可贵的是,将1990年出版和《满文老档》没有翻译的310条,做了翻译。因而,也就恢复了〈满文老档〉全本的原貌

     为了保持原汁原味,本次出版对满文原文部分,逐页扫描,仿真制版,按原本之颜色,以红黄黑三色套印,最大限度地保持原版本特征。特别邀请当年参加翻译的郭美兰研究馆员修订,并翻译未曾翻译的一部分签注。此次逐条全部翻译出版。凡当年《满文老档》译注组考证调整的几处译文,均照满文原文还位,以保持原貌。同时,这部《满文老档》还保留了皇帝签注246条,这是其他版本所没有的,体现了特殊的版本价值

     为查阅方便,专家们还特别制做了《太祖朝人地名满文音序索引》、《太祖朝人地名汉文音序索引》、《太宗朝人地名满文音序索引》、《太宗朝人地名汉文音序索引》、《太祖朝签注满汉文对照表》和《太宗朝签注满汉文对照表》,分别附于各该朝罗马字母转写和汉文译文之后。

    这部《满文老档》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它首次以满文原文、罗马字母转写和汉文译文合集方式出版,必将对清开国史、民族史、东北地方史、满学、八旗制度、满文古籍版本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比较原始的、系统的、基础的第一手资料,同时,有助于准确解读用老满文书写的《满文老档》原本,以及深入系统地研究满文的创制与改革、满语的发展变化。

   《满文老档》是辽宁民族出版社建社以来承担的单品种投入最大的一种图书,它的全本出版在中国大陆尚属首次,必将为民族古籍的出版创立一个典范,为繁荣民族文化作出重要的贡献。(图1,老档原件;图2,乾隆;图3,金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