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钟子期俞伯牙后裔实现千年相会的内幕

(2011-05-09 05:31:38)
标签:

杂谈

分类: 精典特稿

钟子期俞伯牙后裔实现千年相会的内幕

 

     高山流水,叹千古知音难觅。

    在物欲横流、金钱至尚的时下,多少的酒肉征逐,能打开即使是一扇紧闭的心灵之窗?多少海誓山盟毁于一文铜钱的离间?多少莫逆之交葬于蝇头微利的暗算?多少痴心被卖掉?多少真情被偷猎?多少友谊被谋杀?

    这样的痛惜几乎每天都要袭上心头。而2004年在成都亲眼见证的钟子期俞伯牙后裔实现千年相会的壮观场面,也常常于这时悄悄回放过来,安慰并温暖我的心。在这大好的春光里,我愿将这美好见闻分赠给全天下的朋友——博主题记

 



钟子期俞伯牙后裔实现千年相会的内幕


  
    据《吕氏春秋》《列子》记载,(春秋时)“伯牙鼓琴,钟丁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流传了2000多年,令古往今来的人们一叹再叹。如今,两位先贤的后人历尽波折,终于在成都亲切相会。

     钟子期俞伯牙后裔实现千年相会的内幕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2004年, 44上午,成都市柏合镇钟家人瓦房内传出千古名曲《高山流水》。演奏者是一位84岁的老翁,他鹤发童颜,古风古貌。风,吹动他的银色须发,琴声从弦上飘飞而去。大院里,300多名钟氏后人,侧耳倾听。

一曲奏罢,钟家走出两个少女,他们在族长钟永超的示意下,向奏琴的老者行了三拜人礼。这是钟子期的后人在向俞伯牙的后人拜师学琴。

奏琴者为俞伯牙的后裔俞伯孙。   

    找到俞伯牙的后裔,

    柏合镇的钟家大瓦房,是钟子期的一支后裔钟荣昌于1761年从广东梅县移来时所建,共有2000多平方米。前有荷塘,后有竹林,中间是祖宗祠堂,拱卫两侧的,是各支系的100多间房屋。祖宗祠堂的上堂屋门上,有块木质牌匾,长约3.3,宽约1.2,上书门唐睿宗李旦御赐给钟家的三个大字——“琴墨堂”,这是当年钟荣昌从广东带过来的。祠堂两侧悬挂着一副楹联,“勤读诗书肇家声,善振琴音绵世泽”据说这是钟家的祖训。钟家大瓦房建筑精致古朴,成为柏合镇的著名景点,2001年被列为成都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年两次的梨香草编文化节,钟家大瓦房是人们关注的中心。海内外人十一面参观清代比居,一面品味横贯千年的知音佳话。

每当这时,镇党委书记刘学伟的心中难免就要产生一种缺憾。“没有俞伯牙的后人参与,我们文化节中的知音故事等于缺了一半呀!”他常常这样慨叹。有一天,他把自己的想法跟钟家的族长钟永超讲了,他说:“如果能找到俞伯牙的后裔,让他们也来到钟家大瓦房,两家人重续千年友谊该多好-——-”钟永超说:“就是呀,我也是这样想。可是,不知道俞伯牙有没有后人,也不知道他们在哪里?要是能找到他们,请他们过来,那可好极了。”刘学伟决定找找看。

经过多方调查,他得知俞伯牙还真有后人,如今都集中在江浙一带,目前不大好联系。刘学伟一时陷入苦恼之中。有一大,他把这个想法跟四川师范入学的刘教授说了。刘教授说:“郫县倒有位老先生姓俞伯,而且是古琴人师。你不妨去看看。”于是,这个最优美的故事流水一样地往下进行,并且直奔高潮。

    刘书记先到成都民间艺术家协会去查,人家告诉他,协会里没有姓俞伯的人。于是,他又上网查找。终于,俞伯孙的名字跳进了他的眼帘。俞先生是古琴大师,东坡琴社的社长,家住郫县红光镇。刘学伟的心中充满了成功的喜悦。20039月中旬的一天早晨,他乘车来到红光镇。走进俞老先生的家门,院里空无一人。正在发愣,琴声清幽幽地从后园的竹林里传来。穿过月亮门,举目望去,只见一位银发老者端坐在一张古琴前面。面如白玉,日如明星,高而宽的额头,给人以肃穆感,并且一下子联想起古圣贤形象。刘学伟连忙上前,恭恭敬敬地行了礼。几句寒暄之后,他说明了来意。俞伯孙听了,立即站了起来,两眼放光,他说:“我就是俞伯牙的后人,早听说有个钟家大瓦房,可并不知道那里的人是钟子期的后人。”接着,俞老先生讲,他们这一支本来一直住在湖北俞伯牙的老家。上个世纪初,他的曾祖父到郫县做官,他们全家才迁了过米。老人有着传奇的经历,15岁时,精通了老祖宗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古琴演奏艺术。1995年,俞伯孙在红光镇建了个“俞伯孙琴馆”,意在弘扬古琴艺术。因为追求纯洁爱情,到78岁时以古琴觅得知音,找到意中人,那年他和38岁的徒弟结了婚。曾经一直担心俞伯牙到了他这一支他这一代终结,然而,结婚的第三年,也就是他80岁那年,夫人给他生了个儿子。老来得子,俞先生喜山望外,他给儿子取名为俞伯裔,意思是,俞伯牙家的苗裔续上了,祖先的艺术也在他一支找到了新的传人。俞伯孙年事越高,琴艺越精湛,其先祖的艺术在他手里已达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的演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俞老先生说:“我去,去会见我祖先朋友的后裔们。迟到了2000多年的约会,我是一定要赴的,这是我们两家的千年盛事呀。”说罢,他修长的手指在弦上轻轻一拂,优雅地弹了起来,音乐如云霞舒卷,刘学伟很快被带入秋月下的汉阳,他看到了一个古铜色的知音故事。

千年相会,钟家大瓦房盛大的节日

    刘学伟把喜讯带回了钟家大瓦房,千白年来,祖先的故事已沉积到这个家族的灵魂深处。如今,听说真的有俞家的后人要来做客,家族上下300多人个个欣喜异常。68岁的族长钟永超过更是激动万分,他特别召开了全族大会。会上,他说:106,祖先朋友的后人就来了,这是我们钟家的人喜事。他是我们的贵宾,我们要用钟家最高的礼仪欢迎他,祖宗祠堂要重新修缮,各家各户也要打扫卫生。”听完族长的训话,各房人自发地捐款,最后,阖族人捐出1万元,准备用来修缮祖宗祠堂。资金有了,钟家人义纷纷走山家门做义务劳动,一周过后,临街的两排破旧房子全部推倒了,人路变得宽阔起来,祖宗祠堂也修葺一新。钟家大瓦房青春焕发。

    106,刘书记开着镇上的车,亲自到郫县把俞老先生一家接到钟家大瓦房。车门一开,人们看到身着唐装的俞伯孙一家老少三口。一万响的礼炮惊天动地地轰鸣起来,一条腥红色的地毯出现在俞家人的脚下,钟永超趋步上前,深深给俞伯孙鞠躬,然后,搀着老先生走进祖宗祠堂的上堂,让老人家坐在上位上。这是钟家招待贵宾的最高礼仪。上堂,是一般人不能进入的,正位更是不能随便落座。但俞伯孙是贵宾中的贵宾,理所当然地要被请到上堂,并且要被年轻人扶上正位

    俞伯孙刚一落坐,族长钟永超就站起身来,代表300多钟家人向他致欢迎辞。钟永超说:“俞伯牙和钟子期分手后的第二年中秋,按照当日的约定,他义来到钟家,可惜,这时我家祖先已经去世。俞伯牙五内崩裂,泪如泉涌,他来到先坟墓前,抚琴弹唱一曲《访子期》,而后,他取出腰间佩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摔于地下。他叩问苍天:子期不在,谁复知青?说罢诀别而去。他走了以后,我们钟家的二代祖先就一直等他,可他一直没有回来。我们等了2000年多年,现在终于等来了他的后人,2000多年的梦圆了。我代表钟家全族老少,热烈欢迎俞老先生。”听到这里,俞伯孙连忙站身来,他声音颤抖地说:“俞氏子孙历经70余代,今天能与钟家后人再续前缘,我要把这一切告诉我的先祖和族人们。在此,我祝愿我们两家的友谊千秋万代,永恒不变!”说罢,他紧紧地握住钟永超的手,高高地举向四月的江南天空。

   镇上的邮递员骑着摩托飞驰而来,他急急递上钟永超一份电报,这是总部设在美国的世界传统文化科学院发来的贺电,贺电说:“喜闻千年相会,祝钟俞两家友渲源远流长”钟俞两家人谁也没有想到,他们的相聚居然会惊动世界。当主持人把电文读完,钟家人瓦房内一片欢腾。在热烈的掌声中,俞伯孙老先生仪态端庄的夫人黄女士登上台,她要为钟家人及各界来宾弹奏《访子期》。琴弦颤抖了几下,一扇厚重的千年古门缓缓打开了……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抷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摔碎瑶琴风尾寒,子期不在为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古琴“哭”得悲怆,黄女士唱得忧伤,喧闹的钟家人瓦房顿时变得幽静了。忽然,天空中出现几片云,阳光也飘零了,悲剧气氛向人们心头袭来。琴弦在黄女士纤细的手指下瑟瑟发抖,琴,抽泣了。人们仿佛听到钟子期临终的叹息,听到俞伯牙的痛哭,还有琴摔在石上那绝望的呜咽,人们陷入沉思冥想之中,天色更加黯淡了。黄女士缓缓站起来,掩面而去。

    在《访子期》幽幽余韵中,俞伯孙老先生慢慢走到古琴旁。长长的衣袖抖了抖,他的手指就轻轻地把一长串的珠玉泼落在琴弦上,这就是《高山流水》了。他的魂魄—下飞到了2000年前的汉阳龟山边,他看到了峨冠博带的先祖俞伯牙、身着布衣的钟子期、小船、汉江,还有汉江上空挂着的中秋满月——————起初,曲子如一缕清风把弦洗了一遍,然后,风,滑翔起来,袅袅地飞向祠堂外的隐隐青山。片刻,风又裙裾飘举,荡漾而归。曲子渐渐变得明快了,转而热烈起来。钟家大瓦房上空的阴云全部散尽,像天空一样大的大片阳光笼罩过来。祖宗祠堂亮了,祖先的画像、雕梁画栋、翠柏、鲜花、操琴的、听琴的,都被涂上了鲜艳的金色。

    人们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掌声过后,人们悄悄议论着奇异的天象,还有他们奇异的感觉。

    掌声中,眉清目秀聪明灵俐的俞伯裔上台了。小家伙作为俞伯家的最新传人,在父亲的熏陶下,除了能熟练地演奏外,还能准确地唱出《静夜思》。现在,他小胸脯一挺,小手一背,唱的就是这首古歌。

    正堂之上,俞伯孙拉着钟永超的手,说:“我们俞钟两家将来应该结亲,修成百年之好,我想那一天到来了,我们的祖宗在天上有灵一定会高兴的。”说罢,目光投到4岁的儿子俞伯裔身上,那小家伙刚刚唱完歌,坐在琴凳上,似乎是在酝酿情绪,准备弹一首曲子。钟永超听了这话,说:“老世兄放心,等裔儿长大成人,我一定要在钟家为他选个好姑娘。如果我那时不在了,我们的新族长也一定会按我的嘱咐去办的。只是你要和裔儿,还有他的母亲说好。”俞伯孙说:“放心。”

这时俞伯裔弹起了一首表现钟俞两家继往开来的曲子,是俞老先生最新创作的,名字叫《山更高水长流》“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二峡,思君不见下渔舟……

    收下钟家两位弟子,知音余韵源远流长

    2004314日,俞伯孙先生应柏合镇政府的邀请,携夫人和孩子来看梨花。钟永超听说了,特地赶到镇上看望,两位老人再叙友情。交谈中,俞伯孙说:“古琴是我们中国音乐的一绝,我要普及它,使它能够广为流传。因此,我有心要在你们钟家选两个徒弟,教会他们。每个星期让他们抽出一天的时间,到我的琴馆去,我给他们早已准备好了古琴还有琴桌。他们成才了,那我们两家的友谊就是锦上添花了。”钟永超说:“好主意,说办就办,我明天就在全族人中选两个孩子。然后,清明节的时候,我们请您来参加钟家祭祖大典,大典之后,我们搞个拜师仪式,我们家讲礼节的事一毫也不能差。”

    43,钟永超终于在家族里选出两个聪明绝顶的小女孩。两个孩子一向对音乐痴迷,这回听说要向俞前辈学古琴,蹦着跳着到族长这里报名。44,像每年的清明节一样,散居在大西南的钟子期后裔又都回到钟家大瓦房祭祖,这是钟家一年一次的阖族大聚会,也是族人对家族往事的一次集体回忆。族长钟永超命人家按长幼班辈排定,然后,他宣讲家法、家规、奖善惩恶。于是,隆重的祭祖大典开始。钟永超;宣读祭文,供奉祭品,扫墓祭祖。

    祭祖仪式结束,在钟永超的示意下,两位少女向俞伯孙行了拜师大礼。俞老先生双手扶起孩子,深情地说:“孩子,你们的真诚感动了我,你们可以成为我的门下弟子。”那个叫钟静的14岁女儿在俞伯孙的带领—下,走到古琴旁,手指放在琴弦上,轻轻拨弄几下,居然是一首有点味道的《高山流水》。俞伯孙愣了,他问孩子:“你学过?”钟静摇摇头,“那你怎么能弹出来?”钟静说:“我学过古筝,去年秋天看见师傅您弹,我就偷偷记下了。”俞伯孙想了想,又问:“真没有人教过你?”孩子笑了,说:“一定要说有,那就是我祖宗了。”俞伯孙也笑了,说:“孺子可教也。”接着,他手把手地教钟静重新弹了一遍《高山流水》,这回钟静觉得圆润多了,而且,心也渐渐入了无我的境界。

    知音的故事就是以这样传奇而优美的方式延续了下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