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登汀洲城,膜拜巴图鲁气慨

(2011-02-02 08:13:51)
标签:

杂谈

分类: 随笔

 登汀洲城,膜拜巴图鲁气慨

    我登上了汀州城,遥想顺治三年八月二十八日的那场激战。

 1646828(即顺治三年),清廷向明朝残余势力发出致命一击,这就是攻打唐王朱聿键的流亡地汀州。派出的是名将博洛。博洛是努尔哈赤七子阿巴泰的长子,时为贝勒。在南下浩浩的铁骑中,我八世祖安崇阿只是一位十六岁的少年,职位也不过是六品护军校。然而,胸中却冲激着一股锐不可挡的英雄气。

 《八旗通志.勋臣传》上记载很简略,“安崇阿,世居讷音江,镶黄旗人。顺治三年随贝勒博洛从征福建汀州府,首先登城克之。赐巴图鲁名。寻叙功,授骑都尉世职。顺治七年九年,三遇恩诏,加至二等轻车都尉。”

 那么,详情如何呢?这是我一定要询问汀州的。

 汀州早已更名长汀,位于闽西,是个山城,能攻易守,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年,朱聿键逃到这里,是有其战略考虑的。

 古城保存得完好无损。我来到城墙下,向上一望,陡峭有如危崖,四周是数米深的护城河,可谓壁垒森严。

 我访问了住在城里的九旬史学家邹子彬。为了这段历史,邹老先生曾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住过半年,查阅了《清实录》、《圣武记》、《明季稗史初编》、《台湾外记》、《东华录》、《南疆逸闻》、《隆武纪年》、《隆武遗事》、《明季南略》、《南明野史》、《福建通志》,回到汀州之后,他又在汀州大地,遍访野老进行考查核对。于是,《汀州志》比较其它典籍更丰富了。

 1646828那天的情形是这样------

安崇阿率八十三骑先锋化装成明军,疾驰到汀州城丽春门外。他挥鞭向上喴话,“喂,我们是郑芝龙的人,奉命前来护驾。速速开门,迟了斩头。”守城千户闵时登上城楼观望,一见那锐不可挡的气势,就觉不像明军。于是,一面派人到朱聿键行宫报信,一面下令死守。

 安崇阿决定火烧城门,火点起来了,但很快被守军熄灭。城上明军飞矢如雨。忽然,他看见了城墙脚下的民房。他从马背上一纵而起,跃上房顶,冒着滚木雷石,飞身冲上城头。城墙之上,小将安崇阿挥剑叱咤,鲜血迸飞之处,闵时仆地而亡。守军见状纷纷撤退,铁骑撞开城门,城破。大军汹涌而至。腐朽不堪的明王朝最后一缕气数和销烟一同散尽了。安崇阿以康乾盛世元勋的姿态屹立城头。他自负地冲着太阳笑,南方的风吹着镶黄龙旗,也吹着他英俊的面孔。

战后,顺治赐安崇阿“巴图鲁”号,授骑都尉,任正阳门侍卫兼佐领。顺治五年至康熙元年,挂开国后第一任顺义县城守尉兼“固山达加一级”(满语,汉译为高级协领)。顺治六年十月十六日,随摄政王多尔衮征讨蒙古,著有功绩。于顺治七年、九年三遇恩诏,加至二等轻车都尉。

康熙21年,安崇阿逝世。由于其子黄海已仕至二品大员,所以,康熙把爵位让安崇阿的长孙黄海的长子也是康熙本人的外甥图尔泰承袭了。6年后,因黄海升迁镶黄旗副都统,康熙追赠安崇阿为资政大夫,诰封如下——

奉天承运

皇帝诏曰:褒忠表义,昭代之良规;崇德报功,圣王之令典。特颁恩命,以奖勤劳。尔二等阿达哈哈番,驻扎顺义县的固山达加一级安崇阿巴图鲁,起自白山,身多自振。拨平定福建时,攻汀州府二次,首先登城。爰赐勇名,授以世职。复因大典屡升,既旧绩之可念,宜新恩之沛及。以覃恩封典尔阶,资政大夫。锡之诰命。於戏!恩推自近,乃弘奖夫崇阶,业广惟勤,尚克承夫宠锡。钦予时命,励尔嘉猷。

 安崇阿传留给后世子孙的,不仅仅是个英雄的称号,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精神。从此以后,每当战前,对出征的孩子,家长总要先提起安崇阿巴图鲁。每有阵亡者,家长开口就要问是否第一个攻上城头?否则,不得入祖坟,似乎安崇阿那里只收巴图鲁。到了清末,家族里仍有人在惨烈的战斗中,第一个攻上城头,以死换得巴图鲁称号。

 同治四年,我太高祖的堂弟汤武色,新婚第二天即出征黑龙江。阵亡后,将军衙门派人把骨灰罐送到家里,家里老人都去世,他的妻子苏穆禄氏开口问道:“他是第一个攻上城头吗?”来人说是,并拿出皇帝封他巴图鲁的敕书。他妻子说:“那好,我为他守节。”这位英雄的妻子,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去世,享年九十岁。

 1970年,在沈阳东陵旧站,有几座祖墓被打开。据族叔关澄勋说,只有女性祖先陪葬豪华奢侈,而男性祖先大都只有一弓一箭。澄勋叔叔还说,他见过他的伯祖父富昌,是位在黑龙江带兵打仗的将领。晚年解甲归家,没有什么不良嗜好,比如提笼架鸟抽鸦片什么的。只有一样,就是天天策马跑到郊外射箭练武。闲来无事,也只反复擦那只锃亮的弓。临终前,一再嘱咐家人,什么也不带走,弓箭是少不得的,千万要给我放在身边。

我曾请教清史专家张璇如先生,他说,人们后来深恶痛绝的八旗子弟作风主要是指京师的旗人。而作为各地驻防八旗,满族人的尚武精神其实一直没有改变。比如,鸦片战争中,镇江保卫战就打得惊天地泣鬼神。或许他的话更接近于历史。至少在我的家族里,巴图鲁精神一向亢奋。抗战期间,堂伯父关澄寯因在南开参加学生救亡运动,被日本人抓去严刑拷打。当家里人去探望他时,已成血肉模糊之人。然而,嘴里不断讲着一句含糊不清的满语,我伯祖父志阳先生听了半天,听明白了,说:“你够个巴图鲁。”堂伯父的脸上随即浮出阳光般的微笑。

这种巴图鲁的气概,为什么会跨越三个多世纪,影响了十几代人?我来到城下,然后登上城头,轻轻地抚摸城墙上那一块块青砖,试图找到一个准确的答案。许久,许久,我才想起了辜鸿铭先生的著名论点,他说:“满族的特点和力量,在于他们的英雄气概或品质的高贵。满族人,作为中国唯一的军人阶层的后裔,具有豪迈的中国式英雄气概或品质。尚武精神对高贵品质的发扬是高于一切的促进力量,因为作为一个真正的军人,自我牺牲是他永恒的理想,自我牺牲正是一切高贵品质的基础。那些满族人,虽然有许多缺点,但仍然是无罪的,(哪一个民族又不是如此呢)他们怀有伟大的朴实心肠,从而造成了可贵的朴实风俗和生活习惯。他们真真心肠端正,作风朴实,举止优雅,且有法国人所称道的礼貌,他们是好样的绅士,只要找到途径,不辞尽自己的责任,只要听到号召,不惜为他们的国王和国家的荣誉牺牲自己的生命。”(见〈辜鸿铭文集〉)我比较认可辜先生的答案,总有一种精神在我们的生命里面顽强地延续……

登汀洲城,膜拜巴图鲁气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