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现实性意义探讨
(2018-07-16 16:11:16)文学作品的现实性意义探讨
文/渡江苇
最近热映的《我不是药神》让我想起一年前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两个作品不约而同的收到了社会公众良好的反馈以及中肯而客观的正面评价。在时下萎靡不振的文艺作品大环境下如同一阵清凉醒脑之风。
而这背后的原因我觉得还是要归功于这两部文学作品选材的现实性问题上来。两部文艺作品的落脚点分别侧重在揭露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行政体制问题,以及医疗机制的不完善问题。和民众的生活休戚与共。能够把文学作品的创作初衷还原到真实的一线民生问题上来。能够真正敏锐的捕捉到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种种矛盾,并用相对真实,不刻意去夸大的文学文艺手法,立足并尊重于客观现实问题,通过媒体的模式向社会公众传达文学,文艺作品创作者的初衷。本着这样的极具文学作品的现实性的初衷,才能收到观众的认可。
一个具有强烈文学创作良知的人眼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眼里的社会环境,一定不是美好的。相反,他一定是以敏锐的观察力去微观的看待,搜寻这个社会环境下存在的种种不好的问题和矛盾,以最底层的公众视野和姿态去感知这个社会大环境下的某些尖锐的矛盾。并把这种矛盾的疏导,解决问题引为己任,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来针砭时弊,以期让自己的创作宗旨符合自己的文学创作良知,发挥文学作品的现实性意义。
文学作品的现实性意义不是让创作者闭门造车,而是要真正的去解析这个社会的矛盾结构,通过文学的方式治愈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病态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文学作品的现实性,现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