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漳州市初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题
(全卷共 6 页 22 题;考试时间 120 分钟;满分
150
分)
友情提示:请把所有答案填写(涂)在答案卡上,请不要错位、越界做答!!
一、积累与运用(20 分)
1.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10
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 , ”,中国的冬奥之路,何等艰辛。然而国人众 志成城,几年内,冰雪运动在各地广泛开展,如胡天飞雪, “
,
”(《白雪歌送武 判官归京》)。
“ ,不亦乐乎”,2022
年春天,北京喜迎八方健儿,冰雪梦如期绽放。十八岁的谷 爱凌意气风发,有着俯瞰一切的雄心, “
,
”(杜甫《望岳》);单板少年苏翊鸣, 犹如同风而起的大鹏, “水击三千里,
”;短道速滑任子威,风驰电掣, “
,不以
疾也”……雨水节气的第二天,冬奥圆满落幕。 “此夜曲中闻折柳,
”,闭幕式上,被
雨水滋润的柳树,则让世人领略了中国人的浪漫。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10
分)
央视春晚可谓妇 r ú 皆知,它的突出特征是雅俗共赏。而宋韵文化的重要内涵, 也是雅俗共赏。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与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都可谓宋韵
的典范之作——黄公望生于宋末,深受宋韵熏 陶。他们笔下的山水,蕴含着村落、楼
.
阁、渔船,蕴含着一个时代的审美典范。这种典范在春晚上被 甲 为创意音舞节目《只此 青绿》和《忆江南》。这为今人理解古人、追慕古人搭建了崭新的途径。在节目中,绿水青 山化为曼妙的舞者, 丙 。这种文艺范不离世俗味,又超越了世俗味。平淡间有无限深情, 日常生活中蕴藏人生真趣,令人 乙 :这就是宋韵的文艺范。
(1)根据拼音为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2 分)
(A.孺 B.儒)
(A.xun
B.xn)
(2)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 (只填序号) (2
分) 甲 (A.演绎 B.演示)
乙 (A.好评如潮 B.赞不绝口)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3 分)
(4)下列四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行者樵夫渔父并怡然自得
层峦叠嶂是高高的发髻与轻盈的身姿
垂钓、担柴、行旅与吟诵之中都透露着诗意与仙气 A.
B.
C.
D.
二、阅读(70 分)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 3~4 题。 (6 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造意优美,构思巧妙,引导读者在平易中进去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
B.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 ,隐含着要领悟妙道先得走过曲折道路的哲理。
C.颈联两句移情于物,与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D.全诗的重心是“破山寺” ,首联交代诗人行踪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4. 诗的尾联“此都寂”和“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16 分)
跨华封 绝顶,溪从其下折而西去……觅下溪之路,久不得。见一小路伏丛棘中,乃匍
.
匐就之。初犹有路影,未几下皆积叶,高尺许,蜘网翳之;上则棘莽蒙密,钩发悬股,百计
难脱;比脱,则悬涧注溪,危石叠嵌而下。石皆累空间,登其上,始复见溪而石不受足转堕
.
深莽。余计不得前,乃即从涧水中攀石践流,遂抵溪石上。其石大如百间屋,侧立溪南,溪 北复有崩崖壅水 。踞大石坐,又攀渡溪中突石而坐,望前溪西去,一泻之势,险无逾此。 久之,溯大溪,践乱石,山转处溪田层缀,从之,始得路。
(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释】华封:今漳州市华安县。壅水: 因水流受阻而产生的水位升高现象。
5.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4
分)
(1)跨华封绝顶 绝: 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
) 绝: . .
(2)比脱
比: 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
) 比: . .
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始复见溪/而石不受/足转堕深莽 B.始复见溪/而石不受足/转堕深莽
C.始复见/溪而石不受/足转堕深莽 D.始复/见溪而石不受足/转堕深莽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
分)
(1)觅下溪之路,久不得。 (2
分)
(2)乃即从涧水中攀石践流,遂抵溪石上。 (3
分)
8.选文中徐霞客探游华安,柳宗元也曾到小石潭探幽,两者在游记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有 何不同?请结合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4
分)
【链接材料】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3 题。 (20 分)
旧京茶事 赵珩
近三十年来,北京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且不言大的方面, 就是生活的细枝末节,也充分反映了时代的更替,风尚的变迁。 以喝茶为例,如今讲究的是 乌龙系列,也就是半发酵茶。早在三十年前,江浙人最喜欢的还是洞庭碧螺春和西湖龙井, 安徽人喜欢的是黄山毛峰、六安瓜片,而在北方人来说,最钟情的莫过于花茶了。
如今的花茶都被称为“花茶”或“茉莉花茶” ,但在半个世纪前的北京,尚无这样的称 谓。那时如果去茶庄买茶只道是“花茶” ,伙计会对你发愣,你非要说出是买“香片”“大 方”
,还是“珠兰”才行。
旧京的茶叶铺都会挂着各色各样的招幌和牌子,上写着什么“明前”“雨前”“毛峰” 第 2 页 共 6 页
“瓜片”“毛尖”“银毫”“茉莉”“珠兰”之类。 “明前”和“雨前”是指茶叶采摘的时 间,南方采茶早,“明前”就是采于清明之前,“雨前”就是采于谷雨之前。“毛峰”和“瓜 片 ”则是说品种, “毛尖”和“银毫”指的是茶叶所取的部位。而“茉莉”“珠兰”就是采 用不同花色的窨制方法了。那时买茶叶只从门 口一过,就会闻到各种花儿的香气,加上茶的 清香,真能让人舌底生津,身轻骨爽了。五六十年代我家住在东四,为了图近便,总是在隆 福寺街东口的“德一茶庄”买茶。那是个黄颜色的两层楼,却只有一间门脸,柜台很高,架 子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锡筒或铁皮筒,满屋子都是茉莉花香。
那时虽有论斤称的,但多是论包卖的。一小包有多重?没人去打听,反正正好沏一壶。 北京人买茶不会一次买很多,总认为放在家里会跑味儿,一般一次只买十包,即够沏十次的 量,最多也就买上二十包而已。茶叶铺里的伙计包包儿是一绝,你要是买十包,他会给你将
十小包茶码成下大上小的宝塔形,然后用绳子勒住,动作麻利迅速,绝对不会散包,你就放
. .
心拎着走吧。那时看着茶叶铺的伙计包茶叶真是在欣赏着一门艺术。
北京人喝花茶讲究是杀 口耐泡,尤其是吃得油腻了或刚吃过涮羊肉,新沏一壶酽酽的、 烫烫的茉莉花茶,真是一种享受。用茶壶沏茶比较节约,茶卤兑开水又可以浓淡由人,不像 泡在杯里,一旦忘了喝,茶就凉了。过去京津两地的京剧演员有饮场的习惯,就是正在演出 中,跟包的也会走上台去,递上个紫砂小茶壶,于是这位“角儿”就会背过身对着壶嘴饮上 一口。这壶里的茶叶也多是茶卤兑出来的,该饮场的时候,跟包的会将不凉不热的茶送上。 其实,与其说是怕 口干,毋宁说是为了摆谱儿。
北京的老茶馆儿是旧北京的一道风景线,老舍先生以此为依托创作了话剧《茶馆》是不 无道理的。我小时候对茶馆儿当然是没兴趣的,但对茶馆儿里说书的却颇为向往,远处的没 去过,但离我家最近的那家,却在茶馆儿门口听过不少回“蹭儿” 。当时东四牌楼东路南的 永安堂药铺旁有家茶馆儿,名字记不起来了,但是闭上眼睛还能想出当时的样子,恍如昨日。
再说到喝茶,家里与外面的不同还在于烧水的燃料,一般家里的水是用煤火烧的,而柴 火烧的水沏茶更有味道,尤其是沏花茶,似乎更好喝。有次我在泰山上喝茶,好像就在中天 门附近,茶是当地农民卖的,用柴火点火,茶虽很差,但沏出来却很香,有点烟火气。用它 沏清茶可能不好,但沏茉莉花茶却很不错。
现在的茉莉花茶总觉得不如从前,不过多少年就是好这一 口,恐怕改不了了。可惜别人 送我的上好的乌龙系列,都转手就送人了。爱喝花茶的毛病总是被雅人嘲笑,任他去罢。
(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谈老北京茶事,从容不迫的文字里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生活体验。 B.开篇指出社会风尚的变迁,并以茶事为例,对比各地的饮茶喜好,引出下文。 C.第五段提及京剧演员的饮场习惯,展现了京津两地京剧圈的文化和世故人情。 D.文章行文和《昆明的雨》颇相似,都以人的活动历程为线索,串联起景与物。
10.文章展示老北京生活画面,其中穿插回忆了“我”经历的哪几件往事?请简要概括。(3 分) 11.文章第三段为什么列举那么多茶的名称并分类介绍?请简要分析。 (4 分) 12.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 (5
分)
茶叶铺里的伙计包包儿是一绝,你要是买十包,他会给你将十小包茶码成下大上小的宝
.
塔形,然后用绳子勒住,动作麻利迅速,绝对不会散包,你就放心拎着走吧。
.
(1)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加点词语: 。(3 分)
(2)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划线句子: 。(2 分)
13.文章最后一段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5
分)
第 3 页 共 6 页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6 题。 (12 分)
我国丝绸文化博大精深,从出土的蚕桑丝绸文化遗存来看, “蚕纹象牙盖帽形器”距今 约七千年,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经人工切割的蚕茧距今也近六千年。
几千年来,中国人从自然生命中,提炼出优雅、柔和、飘逸的蚕丝,织制成巧夺天工、 美若云霞的丝绸,留下诸多文化遗产。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 化遗产,“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等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蜀锦、宋锦、 云锦、香云纱等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这些文化遗产在当代依然不断释放出新的活力。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作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为数不多、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农业 文化遗产,通过“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模式,创造出“两 利俱全,十倍禾稼”的效益。近年来这项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生活,进一步与现代农业、美丽 乡村建设相结合,推动传统桑基鱼塘更好地发挥效用。
再比如,代表中国古代丝织技艺最高水平的“锦”,不断创新传承模式,寻求高质发展, 历经千年仍然活跃在当代文化艺术领域。 【甲】
“锦”在丝绸中以编织复杂、 色彩丰富而受
重视。织锦工艺专家李加林则发明了“五色交织法”,一改各国沿用了 100 多年的丝织图像 表现方式和传统织锦生产方式,创造出 4500 多种色彩。他手中诞生了丝织长卷《清明上河 图》等现代织锦作品。
此外,沿袭 600
多年、被誉为丝绸界“软黄金”的香云纱,原本是集体劳动的结晶。传 统香云纱的生产一般要数十名工匠同时操作,还要经历近一年时间的“三洗九蒸十八晒” 。 纯手工制作加上超长生产周期,几百年来,香云纱一直产量很低、价格昂贵,很难满足市场 需求。近年来,人们通过改进染织技艺,大大提高香云纱生产效率,生产成本也随之降低, 香云纱走进更多普通百姓家。
丝绸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也是中华文明的文化标识。我们为世人提供的,不仅是作
..
为面料的丝绸,更是体现着传承与创新的丝绸文化,凝聚着一代代中国人技术实践和文化创 造的智慧。
(节选自李启正《丝绸文化,时尚中绽放魅力》,有删改)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介绍了古老的丝绸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 B.第二段列举关于丝绸的多项文化遗产项目,可见丝绸文化的丰富内涵。 C.传统香云纱因为生产过程长、技术难度大,导致产量很低,价格昂贵。
D.最后一段“标识”一词,肯定丝绸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独特的观赏价值。 15.依据选文思路,完成下面简图。 (4
分)
让丝绸文化释放新的活力 创新传承模式,寻求高质发展。
16.以下两个事例选择一项插入【甲】处作为补充,哪一项合适?请简要分析。 (5 分)
A:我国科研单位研制出“蚕丝硬盘” ,将蚕丝作为光盘一样的储存介质,在上面实现 数字信息的写入和读取。
B:艺术展“非凡珠联 · 艺术之光”中, 国家级非遗项目宋锦代表性传承人钱小萍,用 宋锦技艺表现意大利画家莫迪里阿尼系列作品,显示出东西方艺术交融的魅力。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7~19 题。 (10 分)
材料一:中国有多样的方言,发音区别很大,在某些地方甚至到了“十里不同音”的地 步。 以声调为例, 中国声调最少的方言仅有两个声调,声调最多的的方言则有十六个声调。 按照通俗的分法,仅汉语方言就分为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等七大类。每一大类方言下 可分为许多次方言,这些次方言继而又细分成若干个方言片及方言点。
材料二:
能用汉语方言进行交际的人口 比例
普通话普及率
部分濒危汉语方言基本状况表
方言名称
|
地区
|
使用人数
|
备注
|
站话
|
黑龙江西部漠河等 地的古代驿站附近
|
少于 1000 人
|
吴三桂的部属和眷属被发配东北驿站后, 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语言。
|
唐汪话
|
甘肃东乡族自治县 唐汪镇
|
约 15000 多人
|
汉语和东乡语经过一定时间的接触而形 成的混合语。
|
标话
|
广东怀集县西南部
|
约 70000 人
|
古粤语的“活化石”,既保留了古汉语的 音节,又融合了古百越族的部分语言。
|
石蛤塘
土话
|
广东连南瑶族自治 县三江镇石蛤塘村
|
约 400 人
|
归属未明的汉语方言。
|
![2022年漳州市初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 2022年漳州市初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
17.根据材料,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方言种类多,大多是在独特的地理、历史背景之下形成的。
B.方言的发音声调区别很大,中国方言的声调数量在 2-16 之间。
C.站话是当前使用人数最少的方言,存留于黑龙江古驿站附近。
D.方言并非一成不变的,也会不断吸收新词汇,不断发展变化。
18.请依据材料二概括我国语言使用的现状。 (3分)
19.当前,教育部、国家语委已将方言保护纳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方言为什么值得保 护?请依据材料简要分析。 (4
分)
(六)名著阅读。 (6 分)
20.检索目录是了解作品内容的常用泛读方法。浏览《红星照耀中国》 的目录,写出你了解 到的主要信息。 (3 分)
21.思维导图是梳理情节、品悟人物的精读策略。 《水浒传》里每一个英雄逼上梁山的过程, 都有生动曲折的故事,而这情节又恰恰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请以杨志为例,完成下面 思维导图。 (3
分)
三、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60
分)
无限春光里,芳菲斗艳。人们总是着眼于迷眼的乱花,殊不知春的气息是从一枚嫩绿的 叶芽儿弥散开的。春的舞台上,绿叶似乎永远是个配角,不张扬,不做作,不慕浮云,甘当 陪衬,成就花儿的娇媚。由物及人,识叶知人,我们又何尝不可以做一片绿叶?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的哪些感触、思考和启发?请写一篇文章向校刊“人物观察”专栏投
稿,可叙写人与事,也可发表观点和见解。
要求:自拟题目,自定文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600
字。 第 6 页 共 6 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