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的书院
(2011-05-17 21:09:17)
标签:
河北书院知县唐县张梦蓉杂谈 |
东阳书院 位于河北南宫。乾隆十六年(1751)知县袁炳修就旧察院地基创建。有讲常5间,两旁为厢房。堂前为文昌祠,祠东西侧各建书舍13间。其外为聚奎门,门外为大门牌楼,院西空地为射圃,规制宏敞。从学者数十人。嘉庆二十一年(1816)知县吴承宪劝捐重修,共得钱4000余贯,迁文昌祠于东南隅,增建房舍数间。贡生魏炳文捐地40亩以备岁修之资。道光八年(1828)周栻增田至1007亩,年收租钱815千,又捐资发商生息,年收息钱720千文,重定章程。每月会课2次,初二官课、十六斋课,均试以制艺排律。生员每5人取1名,其有零数则8人取2名、13人取3名;童生则10人取1名,有零数则16人取2名,26人取3名。设首事24人,每期2人监课。时会课生童达200余人。
文瑞书院 位于河北深县。初名博陵书院。清乾隆十八年(1753)知州尹侃建于城西。二十一年知州邹云城及姚德文、罗以桂、黄河清捐资重修,迁吕公像于其中,耗资白银600余两。深州为博陵古郡,故名博陵书院。敦请山长,取生童20名及额外生10名肄业。嘉庆二十五年(1820)知州张杰捐俸钱500余千重修。因该地为唐张鷟故里,易名“文瑞”,以修数术、明道法、黜邪说、立真品为其宗旨。道光六年(1826)增定条规,又劝捐置地500余亩,共有租地1459.6亩。又捐制钱1万串分交属县发商生息,充作为经费。
凤台书院 位于河北广宗。清乾隆三十一(1756)知县劳敦樟创建于县城东街。以建院余银400两发商生息,以作膏火。五十一年知县陈如谦置地107亩。嘉庆八年(1803)贡生韩箸等捐地175亩。道光十五年(1835)知县刘体舒重修,首事韩金声等捐钱750千文生息。同治四年(1865)知县李鹏展捐制钱200千文生息。十一年知县罗观骏重建,捐制钱1940千文生息。延山长一人主讲,每月二课,试以“四书”文,试帖诗。光绪二十六年(1900)停办。三十年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1920年改名县立高级女子学校。
燕平书院 位于河北定县。清乾隆十二年(1757)知县李衡以“义学之名存实亡,士风不振,思新建官塾,远迎名师”,欲改变士风,乃创建是院于东街,置地367亩,官绅商民捐银1194.5两,以供经费,又购书千余卷,以备阅览。道光四年(1824)知县张良志等重修。光绪初年知县劳乃宣捐置书籍,“于是院中书籍琳琅满目”。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高等小学堂。三十四年院地900余亩划归县劝学所。
天柱书院 位于河北平山。清乾隆十八年(1773)知县袁家驹创建于学宫东,有大门、二门、正厅、耳房、讲堂、东西斋房、厨房等共42间。并于书院西北隅立蒙学一区,敦请名师设帐讲学。嘉庆六年(1801)知县陈东垣酌增膏火经费,使学生数额由8名增至30名。道光十九年(1839)知县周荣鼎重修。咸丰三年(1853)知县王涤心复订月课章程,实行考课,并躬亲讲演,以示训诲。又捐购《十三经注疏》、《廿四史》、《百子全书》、《子史经华》等书41种储存,“鸿编巨制,藏诸满架”。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为小学堂。
燕山书院 位于河北遵化。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知州李荫椿改义学而成。有房舍16楹,官地237亩。嘉庆八年(1803)知州李景梅、二十三年知州张家本重修。道光六年(1826)知州白明义购置书籍,立公延山长、选举绅董、甄别章程、月课章程、宣讲定期、读书课程、逐斥顽劣、稽查出入、敬惜字纸、节慎经费、修金定数、膏火定额、奖赏定数、课卷定数、津贴定数、工食定数规条16则。咸丰八年(1858)知府何兰馨倡捐经费,年收息银153两、息钱3373800文、租粮72.6石,增加生额。同治三年(1864)知州李廷瑞、州人史璞等捐置凳桌190套。光绪三年(1877)院舍改为州署,书院移于新建之试院偏东,十一年知州缪彝捐置图书15种,并订规条20则,规定院务由绅董会负责,另委儒学教官为监院提调。院长“由经管绅董公访科甲出身、品学兼优、夙所共知者,禀商州署,由绅董具关聘订。不得官为勒荐,亦不得以幕友官亲塞责。每年二月由知州甄别,取内课生员22名、童生8名肄业。外课生童无定额。每月逢一、三、五、九讲书,生童环听,间日分班回讲”。“生童各具功课本一册,逐日将所读经史、诗文一一注明某篇某行或某句上”,以便院长第二天“抽取背诵,以稽勤惰”。每月廿六为官课,由知州点名扃试,一文一诗,当日交卷,生员前5名、童生前3名,各给奖赏。初七、十二、廿二、廿七为斋课,院长命题评卷。
文蔚书院 位于河北蔚县。又名荣藩书院。乾隆四十年(1775)蔚州知州靳荣藩就县城书院街李氏义学创立。有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6斋,房舍100余间,占地约15亩。设山长1名,靳荣藩、顾我鲁、江振基、董友筠曾先后主院。其他教习经考试合格聘用。生童“庠师试而闻诸州,州再试而择其可”,年龄不限。教授内容有四书、五经、性理、习字等。课程分诗歌、习礼及读书。教法以生童个人肄习钻研为主,教习讲学为辅。每月“月考”一次,年终“岁考”一次,山长命题,成绩优异者奖以膏火。置田1615亩,岁入米谷租75石;房21处,岁入租钱300千。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蔚州官立高等小学堂。
皆山书院 位于河北井陉。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知县周尚亲创建于书孝祠故址。前后三进,有房30余间。然学田无多,不足延师膏火之用,未免或作或辍。道光四年(1824)知县林清北修葺,并增膏火,每月3课,一时称盛。咸丰六年(1856)知县罗锦雯重修。同治七年(1868)知县张光锷筹款,并将其交绅士收管经理。光绪间增田至446亩,择绅士14人,以2人为经理,其他12人轮流值年,以收租息及发放修金膏火。时每月官师各2课。
尊闻书院 位于河北正定。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知府方立经建于府治之东。内外舍共42间。因乾隆皇帝曾驻跸郡城,御制隆兴寺诗首云:“董子有言:尊所闻登高一呼,提倡道学深切著明。”故名尊闻。“夫尊所闻,则行所知在其中矣,道本一贯学无二。”要求“致其根柢不外六经,其切要不出五伦,其下手在义利之辩,其得利在诚伪之分。时时体认天理,事事参观物理”。又称“圣贤性命之旨,国家经济之方,使教者之所以教,学者所以学”。道光十年(1830)知府关炳改名“恒阳”。同治十年(1871)知府刘秉琳,教授赵文濂重修。共用钱110余万文。
永安书院 位于河北青县。又名会川书院。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建于城隍庙街。咸丰六年(1856)知县卢宝臣、教谕张胜亭、训导谢棠等重修。光绪十九年(1893)县人宁世福捐银1000两,二十年又捐银2000两。盐运使季邦桢复拨公款发商生息,岁入租息充书院经费。久废。
联晖书院 位于河北成安。清嘉庆六年(1801)孙培曾置民房创建。光绪十九年(1893)知县戚朝卿捐银增课。每月初二为官课,县官到院点名命题。十六为斋课,学官到院点名,请山长命题。题皆1文1诗。官斋2课外加课古文,取前茅者,奖给膏火,生员以16名为限。光绪末年,知县石之璞改为成安县小学堂。
唐岩书院 位于河北唐县。清道光十五年(1835)知县张梦蓉以是邑文风不振而创设,并明定章程。初名焕文书院。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县饶翠增补章程,对纳生名额、聘请掌教、斋长职责、考课规程均作了规定。定每月初三为官课,十三、廿二为掌教斋课,以官课取定监生前20名、童生前10名为正课。每年自二月至十一月,官、斋两课共计30次。同治七年(1868)知县陈泳募金增修,更名唐岩书院。有房屋47间,学地1492亩。
广泽书院 位于河北巨鹿。清道光十七年(1837)知县黄育楩创建于关帝庙东。光绪二年(1876)知县张春煕移建于城东大街路北。有讲堂3楹,中悬“萃英堂”匾额。堂西有书差房2间,堂两侧有号房各30楹。堂前为走廊,走廊外左敬惜字炉,右竖纪事碑。有堂后退厅3楹,厅前左右厢房各3楹,厅西厨房3间;另有大厅5楹,厅后小院一所,北房2间,西房2间,厅前4房2座共7间。订有条规13条,规定设首事12人经管院务,分为2班,每班管理一年。院长由众首事禀商知县关聘“文行兼优之科甲”出身者充任。“不能常在院主讲者,不得滥充是席”。
信成书院 位于河北清河。创建年代不详。清道光十八年(1838)知县曹笏重修,更名经正书院。有钱5000缗,学地242亩。每月初三官课,县官亲临书院点名发题:生童各“四子书”题一,试帖诗题一;由官评定甲乙,放榜时,生员分超、特、一三等;超等、特等按名给奖。童生分上取、中取、次取三等;上取、中取按名给奖。每月十八为斋课,由山长发题,评定甲乙。光绪戊戌政变后,则以“四书”义论策题题课士,废八股试帖诗。历任书院山长有举人张康溪、刘步岭、简存仁、崔丹栏、郭联墀、韩镜蓉、张汝猗、董芳三等。光绪末改为高等小学。
碣阳书院 位于河北昌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知县王应奎募资创建。因北有《禹贡》所称之碣石山,故名。同治二年(1863)知县徐綖捐资增修,并募集膏火,以备常年经费。又聘举人孟昌言为山长。后任有沧州举人于镜蓉等。于氏课士,倡导文以清真雅正为宗,士以励学敦品为本。同治年间,由此书院中举者达13名。光绪间王树屏、张涤源、秦志屏、陈为楫曾任院长。二十九年(1903)改为高等小学堂。
敬义书院 位于河北枣强。清同治八年(1860))知县张士鍂始购宅基,十三年方宗诚创建斋府,置地932亩余,作为经费。同治十年(1871)知县方宗诚构讲舍5间,立学规,又二年前邑令张士鍂立董子祠。讲堂大书董仲舒王谊明道之训,每岁课士时诸生拜董子之堂,又于讲堂设位行礼以祀太公,以励诸生,“无徒囿于世俗科举之陋,而必以太公董子之所以教者为师,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
春晖书院 位于河北清河。清同治初赵庄文生崔纯儒创建。坐西向东,西正房3楹,左右耳屋各1间,南北配房各5间,大门1座,北耳屋2间,南耳屋1间。司知事奖以“振兴文教”匾额。山长聘宿儒硕彦充任,每年束修120吊。生童师课列前茅者奖以膏火。光绪初年东路文人又组织文社,凡入社者皆书院人员。贾品重、范杨藻同山长郭升三充任社长。山长命题后各社友互相批阅,诗赋论策八股字课皆有。戊戌变法时又购置一批新书,如《泰西新史略》、《英雄传记》、《舆地算术》等,并订有《时务报》,传播新知识。时本县拨贡崔椿鹤,孝廉郑金台、史振魁,进士王太史、刘观乐、崔溥、王延烛等以及武城诸多名士皆文社中人物。历任山长有滕雅、郭鳣堂、王霈恩、范澍祺等,民国初年改为学校。
广陵书院 位于河北文安。清同治三年(1864)知县曹大俊创设于县城西门内,因本邑古有广陵城,故名。书院规模宏大,开创伊始,即聘状元仇同龢任山长。翁至任后,继捐两季薪金银63两,以置桌凳。本邑缙绅又册定章程,筹集资金以图久远。贺家骏、吕栻等曾任山长。光绪三十年(1904)改设官立高等小学堂。
渝关书院 位于河北秦皇岛。清同治四年(1865)知县许忠重建于文昌宫西。邑监生姜德源捐修。有大门额“渝关书院”,重门曰“文明在是”。内为东西席舍各3间,正中讲堂3间,名曰学海章。堂后左为档府1间,书斋4间,堂右茶膳房1间,书斋2间,东北隅设祠,祀先贤宋儒,题曰阐性堂。左夹室名曰静观,右夹室曰欣赏,为茶话衡文之所。
圣泉书院 位于河北无极。清同治七年(1868)知县李葆贞建于城内东北隅。时因苦旱祷于高陵村圣井得雨,遂名“圣泉”。九年卢龙知县丁文浚筹款发商生息,复请于上宪将多年积储之义谷一项拨归书院。光绪八年(1882)李应培购置《二十四史》、《十三经》等书藏于书院东楼,知县蒋继芳复开官课。十三年知县高楷延师开课。十四年废。十八年知县王扬会兴复,府宪陈札饬将积谷折价生息,每年得制钱225720文,闰月加息,拨归书院,按季支领作为经费。订有条规:①延请院长,不由官荐,以杜请托之弊,不许董事一人擅主,不许请本邑人,必众董事访求外州县品学兼优者主讲,每年议定后禀官出盖印关书。董事徇情,公议罚款。②书院宜选公正绅士董其事,董正每月必到,董副按月轮班并管登记支销帐目,年终会同众董事清算。③凡属董事,除书院一切公事外,苛涉词讼,毋得关说,蹈此昝者书院除名;在城绅商人等,凡属官务词讼及一切非关学校者,不许至院,乡绅民凡有词讼者,不准书院留宿。④接办董事,俱宜公同酌议,毋得一人徇私援入,亦不得任意推诿。⑤书院设院书1名,即以礼房兼充,以资缮写,官、斋两课试卷,均令该书制备,常雇斋夫1名,每年饭食工价制钱12千文,住院供役。⑥每年定于二月开课,十月完课,每月两课,初二官课,十七斋课,每课前列应给膏火奖赏。⑦凡预课生童均于课前一日赴监院处报名,以便饬房造册备卷、官课点名。⑧生超特等、童上中取不限额,数以当课试卷人数多少为断务。⑨书院对课试肄业之所,理宜肃静,无论差使、官长、绅耆、商民以及董事均不得借寓。⑩书院培养人才必行之久远,方收实效,所存经费不许借支,否则罚款或董事除名。
雄文书院 位于河北雄县。原名九河书院。清同治十二年(1873)知县松龄创建,有讲堂、号舍。因无余款请山长招生肄业,院舍被借作县署。光绪三年(1877)清河巡道叶伯英捐膏火银1500两,置地87亩,始聘山长,招生童数十人会课,每月官、斋2课,由知县、山长分别评文。二十六年德、法侵略者驻县城,县人某借口支应洋兵,将本息银全部动用,由是月课遂停。二十九年冬院舍改建为县立小学堂。
临津书院 位于河北宁津。清光绪九年(1883)官绅创建于县城阁东路东。有大门、二门、博野堂(讲堂)、公所、大厅等,共76间。《皇清经解》、《二十四史》、《二十二子》、《聚珍版丛书》、《皇朝经世文编》及《读史兵略》、《练兵汇纪》、《新译几何原本》、《代数本》、《算学笔谈》等书64种,凡数千卷。筹银4400两、钱5000串发商生息,以供经费。又订立章程,规定院长由士绅公议“学隆望重”者充任,报知县核定后方可聘请,院务亦由士绅公推董事经理。设斋长1人经管图书。每年二月初二甄别诸生,取生员50名、童生80名肄业。有事甄别未到而愿学者列为附课。每月官斋课各1次,生童各取前26名,膏奖有差。凡抄袭雷同、文理悖谬及3课不到、3次连考后20名者,均开除,以附课屡试前列者补入。遇乡试之年,在院肄业生员“于六月官斋两课作三文一诗,藉以决科,并提七八两月膏火,分别加奖,以示鼓励,而助寒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