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东陵在文物保护及旅游开发中所出现的问题
(2011-02-26 17:33:40)
标签:
慈禧中国清东陵文物保护文化遗产旅游 |
分类: 【转载】清东陵资料 |
清东陵在文物保护及旅游开发中所出现的问题
一、清东陵简介
恢宏壮丽的清东陵是中华民族著称于世的瑰宝之一。
二、清东陵文化遗产现状:
1)文物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清东陵的文物保护情况不容乐观。
清东陵的西南方有大量仿古建筑群,开发商看中这块地方,利用人们想沾一沾皇陵的好风水的心态,建成燕山塔陵,炒作墓地,牟取暴利。其万佛园,大雄宝殿,风水球等现代仿古建筑,其情趣并不高雅,其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也无法与清东陵相比。
2)错位开发造成对文化遗产的伤害。
队员们行走在陵园中时,不时有商人招徕游客,骑马骑骆驼等,庸俗不堪,与清东陵的文化特色相悖。这些旅游设施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人为地降低了景观的观赏价值和旅游情趣。
3)修缮不及时或大量利用现代建材,造成建筑原貌被破坏。
采用现代建材修补路面,区别明显,影响视觉及整体效果
例如:修缮宝顶外的围墙时残留许多石灰
4)应对自然灾害缺乏科技手段。
雨水、风沙、自然坍塌、生物虫害、霉变、酥碱、起甲、变色、剥落等自然灾害对陵区内的建筑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清东陵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裕陵殿宇,其斗拱,屋檐,外梁都已斑驳不堪。
三、建议
全民动员,特别要提高周边居民保护文物的意识。
1)对待开发:应避免过度商业化,保持和发扬文化遗产本身的特色,加强考古研究工作:对地宫的挖掘,清理工作还不到位。在裕妃园寝中,已开放的香妃地宫仍有积水,而且内里肮脏,垃圾遍布。应对其进行科学清理,并加强管理。使文化遗产得以科学展示:各种展览散布于各陵寝中,无规则无章法,应对其进行统一管理,科学安排,引导游客进行参观。
2)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法制。
据队员们观察,清东陵内展览、博物虽多,但缺少有特别有价值的展品。
强烈建议追缴流失文物并归还清东陵。并提高管理者和执行者的保护意识。
3)遵守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坚持真实性和完整性,既不能不管不顾任其腐朽,也不能利用现代建材将其改的面目全非。尽可能采用传统建材和施工工艺进行修缮,经可能维持原貌。修缮工程需科学决策,现场测绘和精确计算必不可少。
4)保护与利用相结合
将文化遗产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或收藏进博物馆,并不是保护工作的终极目的。保护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是在于挖掘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经济价值,和对未来发展的积极意义,使文化遗产发挥其最大作用。
5)提高保护、管理人员的素质
建立更加紧密的学科联系,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相联系,共同发展。
附录: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
公布为文物保护点和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从法律上分等级保护的只是反映了公布当时对其文物价值的评价和管理权限的区别,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的保护原则是相同的,无区别的。根据《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中国文物古遗迹保护准则》等文物保护法规,准则,主要有以下内容的保护原则:
第一,原址保护原则
原址保护是指不迁移异地保护。建设工程选址时应尽可能避开文物保护单位,但也非绝对,只要在发生不可抗的自然灾害或因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需要,使迁移保护成为唯一有效手段时,才可以原状迁移,易地保护。易地保护要依法报批,在获得批准后方可实施。目前对异地搬迁保护的管理要求比较高,根据《文物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无法实施原址保护,必须迁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的,应当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迁移或者拆除省级文化保护单位的,批准前必须征得部门同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得拆除;需要迁移的,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
第二,尽可能减少干预原则
凡是近期没有重大危险的部分,除日常保养维护以外不应进行更多的干预;必须干预时,附加的手段只用在最需要的部分,并减少到最低限度。采用的保护措施,应以延续现状,缓解损伤为主要目的。
第三,日常保养为主的原则
把日常保养维护作为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保护手段,制定日常保养维护制度,定期检测,并及时排除不安全因素和轻微损伤。
第四,不改变文物原状,保留历史信息的原则
修复应以现存有价值的实物为主要依据,并必须保存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遗留的痕迹。一切技术措施应当不妨碍再次对原物进行保护处理;经处理部分要和原物或前一次处理的部分既相协调,又可以识别。不允许为了追求完整,华丽而改变文物现状。
第五,按照保护要求使用保护技术
一方面独特的传统工艺技术必须保留,另一方面所才用的新技术和新工艺都必须经过前期试验和研究证明是最有效的,对文物保护单位都是无害的。
第六,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
与文物古迹相关的自然景观和文物保护构成文物保护的环境。应当与文物古迹一起保护。必须要有清除影响安全和破坏景观的环境因素,加强监督管理,提出保护措施。
第七,已不存在的建筑不应重建的原则
文物保护单位中已不存在少量的建筑,经特殊批准,可以在原址重建的,应具备诠释,经过充分的论证,依法按程序报批,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八,预防灾难侵袭
要充分估计灾难对文物和游人造成的危害,制动应付突发灾难的周密抢救方案,配置防灾设施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