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盘妻控”的福利2008.04.05

(2014-02-28 02:01:18)
标签:

越剧

盘妻索妻

空中剧院

王君安

文化

分类: 声色·舞台/戏评乐评

    (2008年4月首发于天涯论坛)

    [前记]200845,应君安所邀还是去了上海逸夫三度观看《盘妻索妻》,不想,遭遇宁波场《玉蜻蜓》后的最完美现场,无憾啊无憾。更幸有央视《空中剧院》全程录制,已定于510晚播出。码文以记之。

    http://s1/mw690/0025A84xgy6GVwSK06sc0&690

    上帝保佑爱戏之人。

  上海之行,是计划外的一次意外收获。某君复排盘妻,我已经抢鲜看了两台,福州和新加坡,主场客场,来回八千公里打飞的赶场,还能怎么样呢?看神仙也不过如此了吧。新加坡一折金玉良缘已抵回票价,当场目瞪口呆,我有点不认识台上这个人,似乎我所了然于胸的种种好与不好在那一刻全不作数。原以为看红楼是拿来给自己暖场的,前有徐王尹老,高山仰止,标杆忒高,某人再华丽的嚣板,再漂亮的小腔,都不能令我臣服。纵然某人披红着锦真真如宝似玉,我庆幸自己还有一个纯粹戏迷的良知,不受其色相蛊惑,不以亲友团自居。红楼之难驾驭,绝不止基本功的齐整和规矩。金玉与哭灵的大喜大悲,高度凝练了戏剧之美、之奇、之魅,精细幽微的情绪调度,恐怕看多少遍原著,临摹多少遍宗师都无法体贴入微。我相信,这个人在新加坡的首场纯属灵光一现,宝玉附体,情感一经通灵,那演练多次的程式化唱演顿时有了灵魂。“这个才是真宝玉”,隔壁大叔闲闲的一句话,与我不啻黄钟共鸣。点评这折金玉,再好好不过这句了。心花怒放之下,竟全然忘记自己手里准备录像的DC。回来后,说起这折金玉,众人莫不眼红滴血,皆叹没有点滴音频视频,我心里,却窃喜可以珍藏这一份不远万里追来的运气。

  我与友不止一次抱怨,看伊的戏好像在买彩票,场场必买或许能中个头彩。完全搭不准脉,这点于我尤其丧气。我了解她的排练进度、身体状况、主观态度、演出频率,按理说,一场戏,会不会小宇宙应该掐指也算得出了吧?非也非也,只能说,某人好像张无忌,那股真气诡异游走,何时爆发完全不可预测。45就是明证。

  痛恨忐忑看戏的心情。

  关心则乱。去年一月以来,我仿佛再也回不去过去那种闲散轻松嬉笑怒骂的看戏岁月。诸多原因,我本打算戒一戒瘾,静一静心,终是没能抵得过某人的召唤,临时变卦。又到逸夫,某人一袭黑衣,略显憔悴,手里捧一只装了中药的保温杯,知其感冒未愈嗓子仍哑,不想在她面前作焦虑状,鼓励几句,匆匆别去。我看得出所谓的精神气不过是某人用来宽慰我们的假象,她的压力之大不亚于去年一月的玉蜻蜓。因为芳华自老先生故去的第一次集体回沪献演,因为95年以后在上海的第一次盘妻,因为空中剧院,因为我们心照的种种,她不堪重负。尚且微微笑,轻描淡写说我去化妆了,要到演出完美落幕后,我才恍然发现其实她的内心有多么坚定而强大。

忐忑,让我无法面对大厅内雀跃兴奋的君迷们。一直到落座,我仍然无法按捺住过速的心跳,只好跟老赵聊天以减缓不安情绪。话说老赵坐在那里还真有把场的范儿,又笃定又自信地说:今天后台状态还可以。感谢老赵让我得以定定神,期待小梁公子翩然出场了。“梁福梁宝——带~~~~~~”,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句叫头清澈明净钻入耳朵,四肢百骸顿时舒爽无比。有戏啊有戏,只见白衣公子飘飘而出,满台华光不可逼视。“游春”一折出场身段煞是好看,扇子靴底水袖眼神配合精当,扇子潇洒圆场飘逸水袖轻灵眼神流溢,无一不成看点,我倒忽视了前几句似乎还没打开的嗓子了。“极目云山拥翠微,遍地芳草碧如茵,新黄嫩绿柳含烟,姹紫嫣红花似锦”,这短短四句唱,扇子忽高忽低,忽开忽合,扇合靴退,连一个执扇云手,负手再翻一记扇面,哎呀呀真是妙至毫巅。“芳丛嫩蕊栖粉蝶,碧荫枝头响流莺”,扑蝶闻莺,身形眼神宜动宜静,真叫一个赏心悦目。尽管白马美得流光溢彩,我还是注意到了伊静止时微微颤抖的手,跟去年一月逸夫的玉蜻蜓如出一辙,忐忑,依旧忐忑。一直到伊唱起“细把玉佩看分明”,听伊气息匀美,中气渐强,润腔丰盈,我的心才落了地。

http://s4/bmiddle/0025A84xgy6GVx6b4xZ73&690

http://s6/bmiddle/0025A84xgy6GVx6feBf45&690

“盘妻控”毒性又大发了

《盘妻》这出戏的魔力,真是非常难以解释。本子不新鲜,逻辑经不起推敲,还有那么点虎头蛇尾,“洞房悄悄”早被传唱成了寡淡无味的口水歌,但是一听尹老的录音、一看君安的现场,立马疯魔成症了。《盘妻》如同尹派一样,简朴中深蕴细腻,端方中暗藏变化,若真沦陷其中,那便一辈子不得解脱。个中因缘,神仙安恐怕永远也理解不了。除非她坐在台下,台上那个是尹先生,如言姑观梅师,方能人同此心体恤我等一二吧。有友问我,《盘妻》看点究竟在哪里,我的回答差点没噎死她:此戏处处皆成看点。“游春”的飘逸身段,“托媒”的羞涩神情,“洞房”的温言细语,“荷亭”的君子谦雅,“露真”的激情四溢,“弃官”的铿锵正气,“索妻”的俨然威仪,“失妻”的情深义重,“戏友”的无主彷徨,洋洋大观,共冶于小梁一人,还能不完美么?更何况《盘妻》的唱段、念白之美,几乎到了段段皆经典、句句耐回味的地步,怎能不过瘾呢?“盘妻控”们的症状,就是时隔一阵会沉迷于某段折子,翻来覆去地聆赏推敲琢磨,欢喜莫名。等到琢磨透透的了,又会傻笑着掉进下一个坑里。这般轮回着,疯魔着,窃喜着,乐不思归。

我爱现场,尤其是不可预见的完美场。那种神气相合,那种挥洒自如,予我喜从天降的快乐。看台上那人得心应手渐入佳境,先前的忐忑纠结早化为乌有,欣欣然开始迷醉之旅。“细把玉佩看分明”,咦,过去从未觉得这段唱如此悦耳,掼腔从容,清板笃定,音质清雅至极;谢小姐道谢还佩之情,伊道一句“不敢不敢”旋即接上“奉还失物是本分,区区小事何足谢”,这两句曲调承上启下,小腔宛转,意犹未尽,谦谦君子跃然也;佳人远去,目送半晌,忽然惊醒要去追寻芳踪,你听伊急急唤一声“梁福梁宝,速速与我带路~~”,急切中仍带腼腆甚至有点给自己的失态解围的意思,临去前一个灿若桃花的笑容勾走了大伙儿的魂。温厚如斯,纯情如斯,可爱如斯,这样的小梁公子,半场戏就掳获了全体HC女的芳心。

“托媒”一折,老版视频里原是融在“游春”中的,此次复排,恢复了老先生的原版,借用“二道幕”过渡情节,甚得我心。骨子老戏,看的就是一个原汁原味,“二道幕”看似简陋,实则更能衬托人物表演,又省却转换场景的冗繁。刘兄的戏谑,小梁的羞涩,书僮的COS,互为呼应,满台皆活。再看小梁的急不可待,才听完她的身世叹喟了一句,马上就连珠炮追问:“请问刘师兄,不知令妹叫何芳名,今年青春多少,可曾许配人家呀?”那边厢刘师兄回敬一串反问:“喔呦梁师兄啊,侬一勿看相二勿算命,问得这样仔细做什么呀?”两人一来二去,你进我退,有趣煞。一直极为赞赏君安的念白功底,我听过伊14岁的那一版《盘妻》录音,已然华丽丽一口念白锋芒毕露。君安的念白更接近于韵白,如吟似唱,富有韵律感和音乐性。《盘妻》中唱腔和念白的此起彼伏,再加上乐感十足的叫头,构成了浑然天成的整体旋律美。譬如“喔呦妙啊~~”的叫头和唱段“唤云霞,名儿与人正相当”的衔接,譬如其后一大段与刘兄边唱边念的对答,几处念白转唱腔的地方一气呵成,流畅动听。休道什么幕表戏不够精致,且听听这些幕表戏年代流传下来的段子,其“唱、念、做”上的精致和讲究可要愧杀后人了。仔细观摩了某安今次的扇揖和抛水袖,灵动洒脱不减分毫,甚慰。最赞是那句尴尬中相见低唤一声“世妹”,真有几分先生那般溺毙人的温柔了。温柔过后的种种不知所措、情急慌乱、再三拜托乃至掩面撤退,这“二道幕”前的“托媒”啊,实在妙趣横生,恕我文字不能道其万一。

http://s1/bmiddle/0025A84xgy6GVxdnkIg40&690

    http://s10/bmiddle/0025A84xgy6GVxevkRr49&690

    论“名段”的个中三味

名段之为名段,好听是其一,琅琅上口是其二,名段是票友的福利,但未必是演员的福音。首先,观众耳熟能详,十之八九都会哼哼,你要是唱得稍不到位,挑剔批评之声四起。其次,名段的缔造者往往为流派宗师,珠玉在前,观众的期待值放在一个海拔很高的位置,落差太大,难免失望。名段在全剧中堪称一个风险与收益并存的机关,唱得好,很容易得彩,唱得稍有不逮,印象分立刻大减。艺术传承上往往有“学我者生,像我者死”之说,可是大部分观众在欣赏名段时却总是以“像不像”的直感来品评演员,无他,观众喜欢的是原版名段的好,音质可以不像,韵味意境一定要到。

“洞房”和“荷亭”,《盘妻索妻》中的绝对名段,当初被某安所俘虏者,此二折也。奈何各种现场版本对比至今,最挑剔最难入戏者,也是它们。即使技术层面上,同样的唱腔念白,同样的身段台步,很奇怪,某人的入戏与否,一开口我就有感觉。当然事后若去问伊,伊自己是囫囵莫辨的,好吧我知道你每一场都很认真,但是那种细微的入戏和入心,失之毫厘差以千里。于是某安的“名段”在我眼里,由此割裂成“无心”的程式化和“用心”的戏中人两类,微妙的差异,但是气场绝不相同。以我看过的舞台版“洞房”论,去年7月杨浦折子戏和今年新加坡现场的为技术层面之最,整体声音圆润通透,发挥绝佳;最轻松随意的是福州首演及新昌场,闲闲唱来,不费吹灰;最认真投入是06年团庆那版,一招一式一腔一音均做足功夫。但上述版本严格说来一并归入“无心”版,团庆版稍好,但唱演痕迹还是较重。真正“用心”入了戏的,就数今次逸夫现场版了。老赵在“洞房”中途曾赞道,演员到底还是全本戏情绪才能连贯,这话放在某安身上,又对又不对。不错,伊绝对是演全本比折子戏更出彩的演员,但是赵师兄啊就算是全本,这人能入戏的概率也跟中彩似的(泪~)。当然一般观众听到如此纯正雅致的尹派已然醉倒蓬莱,别说发挥好的“无心”版,就是重感冒的“纪尹”版,有些同志照样听得落水。“外貌协会”“声音控”们无所谓你入不入戏,只要你扮相够靓、声音够赞、唱得够悦耳,就招架不住了。“洞房”是我对伊最不担心但又最没期待的一折,可喜这次小梁公子终于还魂开窍了,呵呵,全折多达十次的掌声远不止你一两句叫头可以赢取的赞美而已。

“荷亭”的听觉指数很高,因此就算不够入戏,观众们还是会听得异常过瘾,概因此人的程式化,乃是邢老师规范基础加上尹老悉心调教,非一般凡物。唱得太熟的段子,对演员来说未必是件好事,熟极而流的背后往往有一丝情绪的走神,福州首场可能还有慢热的原因,新加坡那场“荷亭”可真是百思不得其解,论发挥,比福州更好,论态度,也更认真,没什么可挑的,就是不能让人入戏。我常说,如果舞台上我看到的是王君安,而不是梁玉书,那么这口气终究是差了。45这场可能是某人入戏最快的一场,大约在“游春”中段已经浑然一体,一路因袭到“荷亭”,状态只增不减,小梁的痴情、困惑、忽喜忽忧、情真情切情急,诸般细节,意境俱出。听多了尹老的录音,很该明白尹师最打动人的实在不在于她的嗓音高低、唱腔技巧,全在一个层次丰富细腻的“情”字啊。此番“荷亭”,除了若干唱段节奏略显快速了点,再无瑕疵。另要盛赞敏姑娘的端庄和收敛,比之03年的“荷亭”不可同日而语,这才是青衣该有的范儿哪。当年的李金凤老师,虽然也一把明丽亮嗓,却始终不愠不火,守住闺阁的端秀,音质明亮而声腔温润,敏姑娘的嗓子和气质,每每易放难收,此次复排《盘妻》,看得出她下了很多功夫去琢磨前辈之作,自福州首演以来,一场比一场更稳更好。二人“荷亭”之绝配,再现尹李神韵,当今舞台自不作他想。

http://s7/bmiddle/0025A84xgy6GVxBO89836&690

http://s7/bmiddle/0025A84xgy6GVxBXILcb6&690

“露真”与“弃官”,终于两相圆满了。

作为一个中毒很深的“盘妻控”,“露真”与“弃官”素来是我心水。听唱腔,板式的变化极多极难;看人物表演,前者情绪交错起伏,后者内心充满张力。全本情节发展至此两折,乃高潮戏,台上演员能“飚戏”,台下观众能“入戏”,这本戏才算圆满。因为此两折在唱演上的难度,尤其非常考验演员对节奏的把握(包括唱腔、念白乃至表演进度)和分寸的拿捏(情绪收与放、形体的幅度),何况两折高潮戏连在一起,对演员的体力和控制力也是一大考验。福州首演版的“露真”很赞了,但是由于演员飚戏过high,后继稍稍乏力,到了“弃官”,忽然显得气有些松,不免留下遗憾。很欣喜地看到45这场盘妻,小王身上所体现出来那种成熟演员对节奏、松紧程度、气氛冷热和每一场戏平衡度的控制力,稳定中又不失爆发力,从容间又激情四射,隐隐显露大家气象,实在难得。

“露真”是一折大有意趣的戏,隔墙有耳、角色互换、你瞒我探,一点点把真相抖出来,它又不像相声中的“抖包袱”,观众会有恍然大悟之感。盘妻这样的老戏,观众对情节实在倒背如流了,看台上两个人互相做“戏中戏”,全在于演员能不能做足戏份、吊足胃口了。很多尹迷常常会比较老尹和小王的异同,我则认为,流派的传承,程式化和基本功需要严格传教,至于在表演细节的处理上,演员还需根据自身对角色的揣摩和贴合度,继承老师的精髓,又保持自身的特色。尹是一个处理细节极其讲究的人,她所塑造的梁玉书基调是温厚儒雅内敛,对待娘子又是死心塌地万般迁就,所以即使在了解真相“大吃一惊”时,也带点懵懂不解和茫然若失,尹的耐心和宽厚不仅仅是人物个性了,似乎亦有年龄感上的沉稳。而尹师的沉稳和耐心如果全盘嫁接到小王身上呢,我觉得不但不能突出人物,而且会使戏份失之平淡,抓不住观众的心理节奏。可以比较其90年代的全本盘妻录像,拖我下水的那一版,唱腔做功上无懈可击,但是“露真”一折,恰恰显得平淡,并不能让人入戏。反观伊回归之作,在情绪的处理上小王既保留了这个人物应有的温厚本质,又在适当时候表现出一个年轻公子的气急和气盛,有静有动,不但与搭档互为呼应,也让观众更直观地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小梁公子。譬如在门外听娘子叫官人时的惊喜,转为无奈,再转为真挚深情,到娘子哭诉时的动容和温情脉脉,这个过程基本保持和尹师的一致。等到娘子突然骂出奸臣梁如龙,“大吃一惊”,面色惊疑不定,随后以嚣板唱出“听此言好似霹雳当头轰”,注意她现在处理这句嚣板时比旧版拔高了五度音阶起调,更添几分震惊的味道。几段清板快板的节奏变化不复赘言了,且看伊在听到小梁被骂时的反应:“[]啊,怎么骂到我的头上来了?我有什么好给你骂的呢?”完全不同于尹师那种温文的惊讶,而是带点气血上涌,莫名的委屈和生气。“好气……好气也~~她口口声声骂玉书,不由我怒气难压制。”依然是嚣板,但这里的嚣板却比尹师略放一些,转连板一路走高,继续嚣板“你既无情我无义,后堂禀明娘亲知。”情绪激化到高处,转身就要去后堂,忽然转念一想,一顿,从刚才情急之下的激愤回落到理智状态,回归到对娘子的宽厚温情和体贴。这些情绪上的转换不但层次分明,起伏有致,也让人物得以立体呈现他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复杂心理变化。同样在后面的一试二探、旁敲侧击到点破隐情、咄咄逼人,再到半真半假的生气、得理不饶人的小儿女情态,忽收忽放,皆有层次,极为传神。看“露真”现场,台上演得忘我,台下笑声与掌声不绝于耳,真真教人享受到何谓看戏的乐趣。

“弃官”是我最为期待也是最没有信心的一折,主要是盘妻这样从头唱到尾的唱功戏,在经历了“露真”的飚戏以后,并无中场休息,换景抢装以后紧接着就来这么一折唱做极吃份量的重头戏,我不但担心伊唱不动,也要担心伊气势上的松懈,撑不起小梁在此处的傲骨铮铮。然而,当晚的小王,却给予我最大的惊喜,几乎以完美表现震撼了全场。那华丽而饱满的嚣板,那掷地有声的铿锵,那泰山压顶岿然不动的刚正坚毅,形神俱出。我在现场甚至有点恍惚,真不敢相信台上这个会是前一天还哑着嗓子的小王,整折唱腔中气充沛,声动八方,高音处饱满厚实又不失明亮的音色,无一瑕疵。表演上也非常聚气,父子对手戏终于飚起来啦,大丈夫终于“抗”上了,这么一折“弃官”,无憾了无憾了。(题外话:事后沉迷于听这场的录音,竟活活报废了一副耳机,忒震撼袅~~白马,要你赔!)

http://s2/bmiddle/0025A84xgy6GVxIoRCF51&690

http://s11/bmiddle/0025A84xgy6GVxILiPg1a&690

 若干花絮

上海场盘妻,观众从头high到尾,全场鼓掌超过五十次,叹为观止。因为央视录播,台侧另有一架摄像机拍摄观众席,观众一鼓掌,舞台上方同时会亮起一排灯打到观众席上,某油菜花筒子据此猜测灯光是声控的,便于统计鼓掌次数,日后好给演员排定座次。笑倒,太油菜了,其实那个灯光是由摄影师开机联动的。

“露真”以后的戏,老赵也不熟悉,于是俺当起了现场解说,老赵看得那个津津有味哦,边笑边赞,边打拍子边鼓掌,“失妻”那段弦下调伊甚至一起哼唱起来过戏瘾,不愧是嫡传同门啊。俺觉得,老赵对尹派、尹老的感情还是很深很深的。

某人“戏友”吞词那一刹,刚在跟人得瑟汇报伊今天完美表现的俺立马作昏倒状,跟老赵讲,伊也急了,谢幕一完就蹦上台去要求央视补录,据说那时候,某人完全不晓得自己哪里吞词了。最高境界,I服了you

上海观众太强大了,“空中剧院”也镇不住伊们的热情,热情高涨的拥台啊,竟然发生在演出未完之时。俺喜欢的“娘子啊~”“官人啊~”两句对唱完全听不清楚袅,小鸟扑也被黑压压人群挡住了,筒子们哪,俺可是三排观众啊,泪奔~~

结束时,俺如释重负地说:今天太完美了,担心死她的嗓子了。老赵答曰:放心,老先生会保佑她的。这次我真的泪奔了,先生,你必是看着的吧,你必是和我们一样欣慰得泪中带笑了吧……


【补】逸夫盘妻之影像拾遗

央视播出盘妻已经一周了,我才有勇气去完整地看第二遍。这次没有那么痛心,可能距离当时的期望值也遥远了,然,看至“露真”,依旧有抓狂的冲动。心中之憾,不吐不快。草草写一些拾遗,聊补电剪下消失无踪的佳妙之处。

“游春”——出场用全景,不错,但是出场亮相的定格甫士,应该给一个中景,将俩书僮和小梁一并摄入,而不是大秀小梁的上半身。“久困书斋不知春,忽闻黄鹂来报信”这两句用半身景不错,但是下两句“离了芸窗郊外游,果然景色胜武陵”有一个漂亮的圆场,起码该给个全身的跟拍镜。“极目云山拥翠微”这里切了近景,可惜太近了,扇子往上轻扬的一瞬都出镜了,下面三句是我最最痛心的,那精妙的身段啊全看不见了,“遍地芳草碧如茵”,这里不止有扇子的起落,也要看其轻盈的台步,在“新黄嫩绿柳含烟”之前,有一个我最心水的身段,扇合靴退,身段极美,这四句若是取全身的中景那该是多么流畅舒展的手眼身法步啊。扑蝶这里倒也罢了,搞笑的是镜头突然切去近景给书僮说:“都是你,蝴蝶不见了”,殊不知漏掉了“碧荫枝头响柳莺”之前华丽丽的侧扇远眺、收扇抡扇一气呵成的优雅身段,唉。

“惊艳”——谢梁的对眼神,还是拍得不错,“呀,莫非是,莲台观音显圣灵”,小梁呆怔,小谢含羞,摄影筒子啊原来您的镜头还是罩得下两个人的嘛。可惜才两秒,镜头又去HC小梁上半身了,您好歹也让我们看看美丽的云霞姐姐是怎么绝世风姿的嘛,这一段两人站位较近,完全可以一个中景拍两人的神情反应。最郁闷还在下面呢,小梁看神仙看呆了吧,这时候该给个全景把谢梁和兰桂梁宝全入境才有“笑果”啊,梁宝去重重拉了一下呆如木鸡的相公,可惜此时镜头在给“说话”的兰桂,汗。谢妹妹在心里赞叹君子的时候,其实小梁正在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恨不得眼珠子黏在佳人身上呢,好吧镜头继续谁唱拍谁,到了“君子啊,谢君隆恩来璧还”这句是对话了啊,小梁也彬彬有礼地还礼了,镜头就是慢一拍的切来切去,根本看不到两人在交流。佳人远去,小梁出神目送,此处镜头应该摄入三人,那俩书僮的顿足叫魂才有笑点嘛。至于临去的“桃花笑”,估计除了君迷也拍不出了,倒不必苛求了,想HC,看LIVE  

“托媒” ——书僮们的COS,梁宝都出画了,囧。COS完了,小梁重重执扇一拍,只有扇子入画了,再囧。这边厢小梁急急盘问:“请问刘师兄,不知令妹叫何芳名,今年青春多少,可曾许配人家呀?”那边厢刘师兄回敬一串反问:“喔呦梁师兄啊,侬一勿看相二勿算命,问得这样仔细做什么呀?”舞台上是一连串你来我往你进我退的身段台步,两人配合默契,可怜半身控的摄影追来追去只追了一个半人,腰部以下的就更别想看到了。同理,“望兄千万要帮忙”,扇揖看到了,台步又不见了,“哎,格么是帮啥格忙来?”这里亦为两人的对手戏,镜头只拍一人显然少了一番滋味。“今日飞仙从天降”,尤记当初看旧版盘妻,那白练般抛起又落下的水袖美煞人也,窃以为此处最好取中景,水袖连着倒退的靴步才会有动感美。“等候佳音”那一小段,实在可惜了,此时小梁的表情是十分丰富有趣的,先是有点小欢喜,然后踱步到左侧台位在那里默默荡漾、喜中带羞,结果听得刘兄是叫小姐出来相见,马上又羞又急,阻拦不及,又侧身过去手足无措状,被引见时还悄悄整个装理一理流苏,方才敛容施礼,低低唤一声醉死人的“世妹~~”,偷视一眼,慌乱地避开眼光。我看镜头实在是跟不过来了,连刘兄刚要说话被小梁一撞的细节都没拍到。大为可惜!  

“洞房” —— “洞房”基本上镜头还不错,精益求精地说,“日卧书斋愁脉脉,夜对冷月恨悠悠”这两句可以切一个全身,秀一下“棉花步”,“花朝月夕永不愁”的水袖翻甩得很齐整,唱段末句完全可以提早到从抖水袖开始渐远拉出全景。“感谢娘子恩情重”,这句未完时就该拉中远景跟拍,因为此处是幅度非常大的一个圆场台步,边唱边走,甚为优美。可惜剪辑到了左侧站定台位才切中景,晚了。另,梁氏母女的“撅嘴”绝对该给个特写,摄影大叔对她们实在太木有爱袅,居然拉了一个连面目都看不清楚的大全景,囧。  

“荷亭” ——这一折开始我就有些坐不住了。“荷亭”是名副其实的对唱戏,你一言我一语,虽然各人自有各人心事,但一人在唱时,另一人的神态表情不可或缺。镜头继续遵循谁唱拍谁的原则,切来切去切得我头晕。有几处表情细节镜头甚至跟不过来,比如“喏,我对她殷勤礼”这个向观众交代“喏”的表情,“这非常事你又何必知”的“事”字后一停顿小梁有个呼应的迫切想听的表情,“姻缘不愿配玉书”时小谢那种又羞又气的表情,“说话不顾羞和耻”时小梁那种百口莫辩又悔又急的表情,统统看不见,还谈什么心,交什么流?我尚自疑惑,罩住两个人的中景不是没有啊,偏偏坚持不了几秒马上且切去近景,看得人非常郁闷。到了那句“娘子转来娘子转来”,摄像果不出所料地追不上小梁的脚步,整个人都出了镜头,无语。撩袍下场那会呢镜头切去观众席袅,今次最郁闷的是舞台上的撩袍踢袍一个完整的都木能看到。  

“露真” ——不夸张地说一句,看电视版的“露真”,这出戏的魅力值要降低一半。“露真”是高潮戏,是对手戏,是飚戏。虽然盘妻是一本“唱功戏”,但它在剧情设置、人物表演、心理节奏上颇具看点,尤以“露真”中的互动为亮点。“隔墙有耳”这段镜头切换倒也自如,毕竟是你叹你的我听我的桥段。有几个镜头切得嫌慢,比如谢唱完“哭祭我屈死的爹娘在泉下”后,镜头应该及时切回外间感慨拭泪的小梁;“我恨不能手刃你这老奸雄”,此处镜头应该同时去招呼大为震惊的小梁,而不是等他唱了再切,镜头如此僵化,人物的动态心理变化都看不到了。小谢骂梁孙氏之时,小梁此时谨慎地四处观察一下,又走了一个圆场,换过台位,可叹镜头坚定不移滴锁住云霞上半身,小梁“伟岸”身影华丽丽贴着镜头闪过,实在很业余啊,切一个中远景就这么难吗?骂梁玉书的时候,镜头绝对不该只对着小谢,而忽略了门外委屈气忿的小梁,哪怕中间切一个表情也行啊。到了进房两人正面交锋开始,我基本就是焦灼不安状了。“请来见礼。”“家务常理不见也罢。”“请坐。”“随便坐吧。”这几句对话,两人坐位极近,即使近景,也可以拍全两人,想不通摄影为何要转来转去导致观众谁的动作表情也没看完整。怨念在谢云霞跪求的时候达到峰值,这段戏在现场实在High到了全场观众,当小谢娇语俏音唤官人时,我们的小梁同学早就把刚才的气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侧身、斜扇,心满意足地听娘子婉言相求,台下观众看到那个华丽的45度侧身坐姿几乎都笑翻了,掌声大作,可是电视上呢,我们只能看到谢妹妹在唱这句叫头,然后冷不丁滴切了一个巨大的小梁头像特写,扇子都看不全了还有啥45度呢,三次有趣至极的45度全部破产,连“梁玉书,任你把我怎处行!”后的拍扇、摊手也消失无踪了,其实这些精妙之处也不需要多高的摄影剪辑技术啊,一个两人中景偶尔切一个全身近景就能全部解决,难道我们看戏是看大头贴的么?ORZORZ  

“弃官”前半段的父子对手戏因为镜头关系依然少了许多看现场的震撼,后半段还不错,身段台步水袖基本都照应到了。“失妻”这段尤其要表扬,几个“棉花步”居然用到了渐变淡出切换镜头,后来转念一想,这一个人的戏当然也就照应得住了,咳。经过了“露真”的打击,我对于后面的戏份越来越不挑剔了。再次友情提醒摄像:①半身控是戏曲实况大忌;②对手戏请至少罩住两人;③机位要紧跟演员台步,镜头里常常出现半个人太败笔。④全景太远,近景太近,中景太少;⑤谁唱拍谁原则,可以休矣,至少对越剧而言。  

唉,我还是去看老版好了。T-T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