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练习题
(2014-11-12 07:27:44)
标签:
文化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 |
《登高》练习题
1. 文学常识填空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
2.对《登高》一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3.下面对《登高》一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急/天高/猿/啸哀
C.百年/多病/独登/台
阅读《登高》,完成14—16题
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4.有人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历来被推为律诗中的杰作,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试就其对仗工整做简要分析
答:
5.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感情基调如何?
答:
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不尽”二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
1.子美
2.C(“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不对)
3.C(应为“百年/多病/独/登台”,“独”应单读,“登台”是一个词连贯起来)
4.本诗前三联尤为突出是字字对,词词对,不仅词性相同,而且平仄相对,音韵谐和读起来有节奏感
5.深秋晴空如海,猿啸空谷传响,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无穷的落叶和不尽的长江,一幅壮阔图景极力渲染雄浑悲凉的气氛
6.不能因为这两个词扩大了诗的意境,有了它们,后面的“萧萧”和“滚滚”才有附着点,才能更显出秋之悲凉广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