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龄,我记忆里最深刻的一个场景,是电影<战地之恋>里的一个镜头,老播音员和新播音员站在同一个化装间里的镜子前,老播音员年老色衰,她无奈的对着镜子里的年轻惊艳的年轻播音员,缓缓的说,"总有一天,你会被后来者战胜".当时,我记住的是老演员哀怨的眼神,和密雪儿
菲佛令人无法抗拒的美丽.
当时的我很年轻,当电影演到这个时候,我的第一反映就是为年轻人的战胜感到畅快淋漓.,那种感觉就如同一个反面角色被当场毙命一样,我感到正常,感到理所当然,为那个老怨妇终于被赶下历史舞台而欢呼雀跃,就如同一场激烈的足球赛,你心理支持的一方大获全胜一样,令人无比满足.
时间如水,当我一年一年的长大,时间漫不经心的过去,当我从没心没肺开始变的多愁善感,当我如同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开始在生活的风沙里辗转"的时候,老播音员的那种眼神却越来越多的使我变的悲悯起来.
也许我从事的职业,可能比办公室里的颠簸也自由一点.也许可能是,我不需要竭尽所能的从冬天昏暗冰冷的早晨被闹钟叫醒,所以,我可能比别人多了
一点胡思乱想的时间,也把从天生略带一点的多愁善感发挥到了极致,所以我开始重复思考关于年龄的问题.
仿佛还没有从事这个我曾经一心热爱的工作几年,我还没有从一向"卖小"的自豪感和洋洋自得里被唤醒,猛然发现,我已经报道了4次电子百强评选,4次贺岁金条,3次央视招标,2次APEC和我数不清楚次数的科博会,我倒~~~~,这种每年一次的报道,往往在这个既定的时候提醒着你的年龄.每一次的重复,都无奈的宣告着岁月的流失,而身边越来越多的80后生在你身边雀跃欢呼的时候,你才猛然间发现那是你自己几年前的影子.
我并不是惧怕那句"总有一天,你会被后来着战胜",而是被老播音员的那种无奈的情绪所困.因此,逐渐的,我学会了用精神上的"别里科夫"战胜自己,当然还有鲁迅的阿Q精神.这种阿Q总能帮我找回那种洋洋自得.那个办法,就是一边努力一边和时间赛跑,还有就是想成功人士的年轻岁月.那种聊以自慰确实经常让人精神焕发.呵!
在采访中,我还是遇到很多社会精英,也有很多接触他们的机会,而他们有的时候也会不经意的谈论起年龄的话题,他们看到我,最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是,象你这么大的时候,我还在下乡呢!或者,象你这么大的时候,我才开始上大学.或者是,象你这么大的时候,我还在工厂里干临时工呢.最经典的是黄宏生,他的类似的语句是,象你这么大的时,我希望干的是,在海南当一个拖拉机手,可惜还是当不上!!!
这些成功人士很多起步之晚,成功之成,都足以让我大大阿Q一把.足以让我在自我安慰的迷途上越走越远,------既然成功的人象我这么大的时候,干的都是浪费时间的事,那我在此时干的事,呵呵,足够对的起自己啦!
当头打破这个谬论的是陈天桥,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去找陈天桥采访年终专稿,当时的上海下的绵绵细雨,31岁的陈天桥刚刚开完12个小时的战略部署会议,我和他一起在他的办公室里吃日餐盒饭,采访也有很多家常话题.刚刚称赞起他的年轻,他忽然抬起头问我,"你是哪年出生的啊",去年还是25岁的我,毫不犹豫的回答,"1979啊',往往这个时候,我的采访对象往往都说,"简直太小了",而天桥若有所思的说,噢,一个年代的.咱们差不多.我倒!!!!!!而天桥的下一句话说,象你这么大的时候,我才刚刚开始!!
而今年,我还是要做年终专稿,采访对象却换成了陈天桥的朋友江南春,32岁的江南春对我说,26岁,我创建的永怡传播销售额才1.5亿,和陈天桥不是一个数量级啊!我当场又失去了语言.
从那以后,我对和成功人士的年轻时代兴趣大减,而是尽量的鼓励自己多读一点点书,以便减少胡思乱想的时间.而书中仍然无法避免的是,关于人们对年龄的探索,最近读的一本书叫做<石油效应>,其中提到了石油大亨洛克非勒,他在26岁时,做出了一生最伟大的决定,他与当时的合作伙伴克拉克却发生了严重分歧,不得不分道扬镳。当公司散伙,洛克菲勒毫不迟疑地报出7.25万元,赢得了公司的所有权。因此,26岁的洛克菲勒拥有了克利夫兰最大的炼油厂,已跻身于世界最大的炼油厂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