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挺经》第一卷 内诚自养,慎独自生

(2012-01-11 19:39:44)
标签:

杂谈


    --“内圣”法
  
  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间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
  
  主敬者,外而整齐严肃,内而专静纯一,斋庄不懈,故身强。
  
  求仁者,体则存心养性,用则民胞物与,大公无我,故人悦。
  
  思诚者,心则忠贞不贰,言则笃实不歁,至诚相感,故神钦
  
  
  1.慎、敬、仁、诚修身要义
  
  【原文】细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约有四端:曰慎独则心泰,曰主敬则身强,曰求仁则人悦,曰思诚则神钦。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间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主敬者,外而整齐严肃,内而专静纯一,斋庄不懈,故身强。求仁者,体则存心养性,用则民胞物与,言则笃实不歁,至诚相感,故神钦。四者之功夫果至,则四者之效验自臻。
  
  【译文】仔细考察古人的工夫,其中成效特别明显的大约有四个方面:谨慎独处,则心胸安泰;端肃恭敬,则身体强健;追求仁义,则人们悦服;专守诚意,则神灵钦敬。慎独,就是说遏止私欲,连非常微小的方面也不放过,循理而行,时时刻刻都如此,内省而无愧,所以心里坦然。主敬,就是说外表整齐严肃,内心思虑静定专一,时时端恭庄严,所以身体强健。求仁,就是说从本体上讲,能保养心性,从运用上来说,有爱民惜物之胸怀,大公无私,所以人们悦服。思诚,就是说内心忠贞坚定,言语笃实无欺,以致诚与万物感应,所以神灵也钦服。如果真能达到上述四方面的修身功夫,这四种效验就自然而至。
  
  【评述】一个人无论是读书从政,还是做工种田,亦或是经商做学问,都离不开他修身养性程度的高低和掌握的好坏。古往今来,凡是能够成就大事之人,无不具备一定的素质,因此要在修身方面下工夫。
  
  慎独,就是一个人在无人独处的时候,对自己的行为要加以检束。
  
  曾国藩在临死前两年,对儿子曾纪泽、曾纪鸿提出了全面的修身养性的要求,其中第一条就是慎独。他说,慎独就会心安。自修之道,最难的就是养心。他还说,能够做到慎独,就可以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可以泰然处之,可以快乐、满足、欣慰、平静。慎独就是真诚,真诚就是快乐。难怪孟子说,反问自己是真诚的,就是最大的快乐;难怪荀子说,没有比真诚更好的养心方法了。
  
  居敬,敬,就是严肃认真。曾国藩对敬字还有一番特别的体验。朱熹是居敬而穷理,曾国藩是主敬则身强。他认为,恭恭敬敬就能强身健体,他常常感到,一天不敬不静,就会疲劳困乏。他说,庄重恭敬日益强大,安逸放纵则日益减少,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无论人多人少,不管事大事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那么身体之强健,是毫无疑问的。
  
  曾国藩从孔子所说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知命”、“知礼”、“知言”“知仁”。曾国藩着重谈了“知仁”。仁,也就是恕,就是自己想立就应让人先立,自己想达就应让人先达。使别人有所立,足以使自己有所立;达,四方通达而不违背,远近信之,人心归之。正如《诗》中所说:“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恶不服。”《礼》所说:“推之四海而皆准,达之谓也。”曾国藩说:我欲足以自立,则不可使人无以自立;我欲四达不悖,则不可使人一步不行,此立人达人之义也。孔子所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所云“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皆恕也,仁也。知此,则识大量大,不知此则识小量小故吾于三知之外,更加“知仁”。
  
  凡是一个严以律己的人,没有不待人忠恕的。人和人之间的冲突,不过是为了利害关系,一个严以律己的人,一定能把权利看得很轻,欲望看得很薄,在人与人交接中,他决不会待任何人有什么过度的苛求了。
  
  忠诚,不仅对人,也对事。对人忠诚是有信,对事忠诚是有恒。朱熹说:“人不忠信,则事皆无实(真实),为恶则易,为善则难,故学者(学习的人)必以是(忠信)为主焉。”人只有诚,并且通过诚,才能认识自己的真实本性,也才能认识其他人的本性以及整个世界的本性。
  
  曾国藩以大乘的“内圣”法行世,深得古代圣贤之精髓和开明君王的治世之道。以经时济世的儒家礼学为依托,他的人格修养、道德学问自有特殊的造诣,绝不是当时一般的汉学家、理学家、文学家所能比拟的。后来,他因战功闻名于世,被同时代的人称为“圣相”。
  
  “居敬主诚”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也是一个认知问题,不能居敬主诚,既不能认识自己,也不能认识他人,更谈不上认识整个世界。人不能居敬主诚,也就只是一个平凡人,当然做不了曾国藩所说的“第一等人物”。
  
  
  2.慎独自处,修炼“内圣”
  
  【原文】尝谓独也者,君子与小人共焉者也。小人以其为独而生一念之妄。积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懔其为独而生一念之诚,积诚为慎,而自慊之功密。其间离合几微之端,可得而论矣。
  
  盖《大学》自格致以后,前言往行,既资其扩充;日用细故,亦深其阅历。心之际乎事者,已能剖析公私;心之丽乎理者,又足精研其得失。则夫善之当为,不善之宜去,早画然其灼见矣。而彼小人者,乃不能实有所见,而行其所知。于是一善当前,幸人之莫我察也,则趋焉而不决。一不善当前,幸人之莫或伺也,则去之而不力。幽独之中,情伪斯出,所谓欺也。惟夫君子者,惧一善之不力,则冥冥者有堕行;一不善之不去,则涓涓者无已时。屋漏而懔如帝天,方寸而坚如金石。独知之地,慎之又慎。此圣经之要领,而后贤所切究者也。
  
  【译文】曾说过“独”这个东西,是君子和小人共同感受到的。小人认为自己是独自一人时,会产生一个非分的念头,非分之想积聚多了就会任意妄为,由此欺人的坏事发生。君子忧惧自己是单独一人时,会生出真诚的意念。真诚念头积聚多了就会处事谨慎,由此对自己不满意的德行下功夫匡正。君子和小人都是独自处事,两者的差距却可由此得到评论。
  
  自从《大学》穷究事物的原理并获得知识之后,过去的言论行为都可用作个人开阔眼界充实知识的资料,日常处理的琐事问题,更可深化个人的阅历见识。君子这样做了,他的心在遇到事情时,已能剖析公私的区别;他的心在联系道理时,又足以精辟地研究其得失。那么对于善事应当做,不善的坏毛病应去掉,早已经形象鲜明地认识到了。而那些小人们,却不能有实在的见识,去实行他所知道该做的事。于是办一件好事,唯恐别人不知道是自己干的,去办时迟疑不决。改正一件不好的毛病,侥幸别人可能窥视不到,改正得很不得力。背地里自己独处,虚假的情弊自然会产生,这就是欺骗啊!而君子,唯恐办一件善事不彻底,在晦暗中会产生堕落的行为;一个坏毛病不改正,就会像涓涓的流水长年犯错。暗室之中懔然不动邪念如同面对天神,主心骨坚硬如同金石。在自己主持工作的地方单独行事,一定要慎之又慎。这就是圣人遵奉的准则要点,也是后世贤人切实研究的问题呀!
  
  【评述】《礼记·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在古代,“慎独”是一种流行的内圣修养方法。内圣的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行动,警惕是否有什么不妥的言行而自己没有看到,害怕别人有什么意见而自己没有听到,因此,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总是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坚持慎独就是要每时每刻都不能放松在“隐”和“圣”上下工夫,即有人在场和无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允许有任何邪恶性的念头萌发,才能防微杜渐,使自己的道德品质高尚。慎独修养的方法,实质就是提倡高度的自觉性。
  
  除了工作和其他群体活动,人在大部分时间是一个人独处,他的心理活动基本上属于他一个人,与人交心谈心的时候是极少的,况且人在交谈时除了他所要表达的,还有他没有表达的,这没有表达的就是他自己的内心活动,“顾左右而言他”,可见说的与想的常常并不是一码事。所以人的内心世界是极隐秘的,难于觉察的,有些想法他不告诉别人,别人是无法知道的。交谈是如此,何况一个人独处呢?说人心叵测道理就在于此:人的心理简而言之就处于一种独处的状态。正是因为人的心理具有这种隐秘性,《大学》才讲“诚意”,有诚意才能交流、共事或生活,不然的话,就只能伪饰或欺骗。然而,在生活中谁都不承认自己是不诚实的,即使他真的在欺骗别人,他也要显得是真诚的。他能骗得了别人,可骗不了自己,他是自己真诚的惟一的审判者,所以君子才要慎其独也。曾国藩又认为,“慎独”是立诚主静的集中表现。只有自慎无欲,才能静,故“慎独则心安”。
  
  春秋时候,有一天,卫国国君卫灵公正与夫人夜坐闲聊,听到宫外车声阵阵由远而近,车行到宫殿门前的宫阙,声音就停了,过了好一会儿,才又有辚辚车声渐行渐远。
  
  灵公问夫人:“你能猜出门外乘车而过的是谁的车队吗?”
  
  夫人回答:“想必是蘧伯玉的车队。”
  
  灵公很奇怪:“为什么一定是他的车队呢?”
  
  夫人解释说:“按照礼的规定,经过君王之门应该下车,见到国君乘坐的马车应凭轼行礼,以免惊扰国君,这是为了多方面显示尊敬之心。真正的君子不会因是白天,众目睽睽之下张扬节操,也不会因天色昏暗就败坏品行。我听说蘧伯玉是卫国有名的贤大夫,仁义而聪慧,事奉国君十分谨慎,这样的人必不以暗昧废礼。所以我猜必是蘧伯玉。”
  
  灵公派人出去探个究竟,果然不出夫人所料,这个人正是蘧伯玉。
  
  蘧伯玉的言行赢得国君的承认和尊重。而他这种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还严格按照规矩办事的处世原则也影响了后人。
  
  关于“慎独”,《后汉书·杨震传》中也记载了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
  
  东汉名臣杨震为人非常正直,而且从小就以博学闻名。因不愿意与州郡官员同流合污,所以50岁时才出仕。后来,大将军邓骘听到他的贤名,举荐他为秀才。从此,杨震的才学得以发挥,经过多次升迁,做到了荆州刺史,又转为东莱太守。在去东莱赴任的时候,途经昌邑,正巧昌邑的县令王密是杨震在荆州时候举荐的秀才。
  
  王密见是老熟人,就在夜里去驿馆拜见杨震,一见面便拿出十斤金子表示感谢。
  
  杨震不悦,质问道:“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这句的意思是,我们是老朋友,我了解你所以才举荐你,你为什么不了解我呢?
  
  王密打圆场说:“暮夜无知者。”
  
  岂料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王密无言以对,只好惭愧地离开了。
  
  王密送给杨震金子,并不是贿赂,只不过是为了感谢过去的知遇之恩。王密说的“暮夜无知者”,其含义是“晚上,四周没有人,所以不会有人知道,接受了我的礼物也不会有损您的清名”,可是杨震义正词严地提出了有名的“四知”,表示根本不存在无人知道的事情,至少,天、神和当事者本人是知道的。
  
  “四知”使杨震做到俯仰无愧的境界。杨震本人也被称为“慎独”的典范。“暮夜无知”这一典故也世代流传。
  
  清代的思想家吕坤从这则故事中引申说:“'暮夜无知',这四个字是百恶之根。”大部分的恶念都是从“反正别人也不会知道”这种侥幸心理中催生的,而无数人的一生都毁于此。
  
  综观曾国藩的一生,他的“克己慎独之学”从不稍懈,坚持终身。这也使他在困窘潦倒时坚而不拔,在功成名就时谦而不傲;使他经受了阶级斗争的风暴,越过了满汉矛盾的险滩,走出了同僚倾轧的隘巷;使他学识渊博,为人清正,终身廉洁,晚节纯粹。
  
  态度谦虚,言行谨慎,是个人修养的一方面。古语讲“论言如汗”,汗指说出的话绝无挽回的余地,就像身体流出的汗一样,一旦流出来了,就不可能再回到体内。正因如此,做人必须修炼内圣之法,谨言慎行。就像从前,当周公的儿子伯禽受封为鲁国国王时,周公曾告诫他:“我身为宰相,碰到有人来访时,即使是正在进餐也得赶紧中断,尽量不要对客人太失礼。尽管如此,仍然担心有不周到的地方,或是疏忽了优秀的人才,现在你到鲁国去,虽然身为一国之君,也绝不能有任何骄傲失礼的地方。”这种谦虚的态度对于一个欲有所作为的人来说十分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