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园6号

(2012-10-11 11:02:33)
标签:

随园心砚

童年往事

祖父母

邻里亲情

分类: 往事依依

我家在随园6号住了十六年。


我的幼年和少年,几乎都是在那儿度过的。现在回忆起小时候的事,大多发生在那儿。


随园,位于南京市广州路与上海路交汇的东北角山坡上。上坡的路旁,有家打开水的老虎灶 坡上,一条东西向的宽巷子,垂直相交着一条缓坡状的窄巷子。随园6号在宽巷子的东端。


这是栋二层的花园洋房。前后有不小的院子。据说,过去是美国使馆的房子。这一说法无法考证,但从院子的门房和汽车库,一楼天花板上电扇吊钩看,这儿过去不是一般人家。


刚搬去时,整个院子就我们一家。随后,陆续又搬来三家。一楼正中是间较大的厅,我们称之堂屋。堂屋东面靠墙放着我家的八仙桌,我家八口人,平时都在堂屋吃饭。北面靠墙放着何家的八仙桌,但平时何家都在后面平房小饭桌吃饭。西面靠墙放着何家的自行车。何家老伯特惜爱自行车,总是擦得锃亮, 有次,弟弟将脸盆里的水溅到车上,引得何老伯大发脾气。堂屋东西各两间房,东边的北间住着我们三姊妹和弟弟,南间住着我父母,两房相通,平时走南间的门到堂屋,北间通堂屋的门锁着;堂屋西边的南间住着我祖父母,北间何家儿子媳妇住,两房相通的门锁着,到堂屋各走各的门。堂屋西北角一通道往后,通道右手是厕所,再是楼梯。


楼上三间房是阁楼,住着钱家。正中一间南面一排老虎窗,东西两间斜屋顶。厨房就放楼梯过道。


楼房后面,一排平房,三间。正中一间,我家厨房。东面一间略小,钱家储藏室。西面一间,何家老夫妇卧室,卧室与院子篱笆墙间加盖一披屋,为何家厨房。楼房与平房间,有带顶走廊相连。


大门旁的门房和汽车房,黄家老夫妇住。


进大门,一条带格纹的水泥路到楼前。左拐,进堂屋;右拐,绕着楼走,到后院平房。


楼前有两棵树,是我家搬来时就有的。正对堂屋的是棵不小的腊梅,记忆中比大人还高不少,开起来,满院子飘香。腊梅西边,是棵也不小的玉兰树,多杈,小孩子常喜欢向上爬。玉兰花朵大,夜晚,映着月光,象一盏盏花灯。腊梅的东边,隔着水泥路,还有棵不大的桂花树,细腿伶仃,头上顶着一小蓬叶冠,不知何时长出来的,从未开过花。大人们猜这是棵公树,但至今,我也未在养花书上看到桂花还有公母之分。堂屋门前有个小门廊,两边各一月季,一棵开粉色花,一棵是玫红花。除了冬天,月季花似乎总在开,祖母说,它们还有个名字叫月月红。春天时,月季会发出许多新茎,掐下尖儿来撕去皮可以吃,淡淡的甜。


我家从北京搬到南京的头两年,居所不定。搬到随园6号后,房子宽裕了,我祖父母也从老家迁来同住。


老人很勤劳,将院子里长满草的闲地全开垦出来。一年四季,院子里的地没闲过,一茬茬地种着各种蔬菜,路边和篱笆上还爬着瓜豆。1960年自然灾害时,粮食很金贵,院子里还种了小麦、玉米、高粱。那时,麻雀挺多的,为了雀口夺粮,还专门做了防雀工具。一根铁丝上串了几个装有石子的铁皮罐头盒,一头系在门房的墙上,一头系在祖母的窗户上。祖母在房中,过一会儿拉一下铁丝,叮叮当当一阵响,偷嘴的麻雀就吓飞了。


种植比较费事的是后院那垅山药。种时先挖一条较深的沟,下足底肥,又暄又肥的土,才利于山药生长。山药茎蔓生,发芽后,要顺沟搭一排人字形的架子供其攀爬。它也不辜负人,架上的山药蛋和地下的山药都努力的长。山药蛋是开一茬花结一茬,感觉长不尽收不完。用清水煮熟了吃,没啥味,口感也不好,引不起我们多大兴趣。收山药一年就一回。收了山药,总会做次拔丝山药,这可算道大菜,又香又甜,尽管有点粘牙,但特别受小孩子喜爱。那时,糖凭票计划供应,这道菜够奢侈,一年顶多就吃一回。挖山药是力气活,一般都是祖父干。对拔丝山药的期待,使我们小孩子都会围在旁边。有年竟然挖出个脸上带泪珠的小瓷人。这才听说,以前这儿曾是座乱坟岗子。


我家搬来后,还种了不少果树。种果树,有专门技术,又是剪枝、疏花、疏果,又是防虫打药。家里没人懂这个,所以除了葡萄,其余苹果、梨、桃的只能看花了。葡萄倒是年年结果,但还未等熟,就被我们这些小馋嘴今天一颗明天一颗揪光了。有一年,葡萄大年长势喜人。为了防虫叮鸟啄,可能也是防我们小孩子偷嘴,祖母特地给每串葡萄都缝了纱布袋,就象现在果园用纸袋包苹果一样。这个法子真管用,纱布袋始终一串串鼓鼓地挂在葡萄架上,装满了我们的期待。一天,大妹忍不住用手捏了捏纱布袋,想试试葡萄是否熟了。一声大叫,惊动大家,原来,纱布袋里装的全是石子,而且满架皆是。不用说,肯定是调皮的弟弟与他的一帮小兄弟干的。


有一年,祖父母回老家。回来后,院子里多了些花草。有洗澡花、指甲花、薄荷、香草等等。薄荷用处多,夏天晚上乘凉时,蚊子咬了,揪片叶子揉揉,止痒;用薄荷和竹叶煮水,搁点糖,作夏日凉茶,防暑降温。洗澡花,傍晚洗澡前后开,香味不浓也不淡,这种花总是长在房前屋后,与人亲近。指甲花,学名凤仙花,乡土气较浓,听祖母说,将花儿揉搓后用叶裹在手指上,可染红指甲。那时,不知是不是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影响,一块玩的那么多女孩子,没人去尝试。

 

祖母的南窗下,有个几平米的鸡圈。叔叔帮着用木条和多孔铁皮做了个很时髦的鸡窝,二上二下,坡顶,楼下,卧室;楼上,下蛋用。这儿住过许多代鸡,印象最深的,是只威风而漂亮的大白公鸡,特别厉害,见人就冲上前来,隔着鸡圈栅栏伸着脖子瞪着眼,发出威胁的叫声。在一群母鸡中,俨然是护花使者。那时,喂鸡的任务是我们小孩子的。要把煮熟的糠菜倒进鸡食盆,必然要进鸡圈。每次进去前,我们都十分紧张,如临大敌,手里挥舞着棍子,嘴里发出吆喝,进去倒了就跑,出来才松口气。有次,弟弟在鸡圈附近系鞋带,眼睛余光忽见一片白色飘下来,虽然低着头未看清是什么,但出于对大公鸡的恐惧立刻本能地飞脚踢出去。就这样,大公鸡一命呜呼,真是生于威风死于威风。开始,弟弟有点傻眼了,当我们围上去,一片欢呼,他立刻有了英雄感。祖父母知道这只大公鸡的厉害,也只好不责怪了。


鸡窝的西边,还有只兔子笼,里边总养着几只兔子。祖母经常给它梳毛,梳下的毛竟然织了件毛衣。兔子每年春天都生小兔子。生小兔时,为了保温,用只柳条筐给它在厨房里做了个窝。


隔壁8号的门口,住了个装假腿的老头,人称老瘸子。据说他曾是国民党的军人,解放军打过来时,没爬上逃跑的卡车,掉下来被卡车压断了腿。他酷爱猫,家里总养着几只,每周还给猫吃鱼松。这在当时,是非常奢侈的。因为嘴吃刁了,所以这些猫经常在左邻右舍偷嘴。春节前,人家挂在墙上晾晒的鱼和肉,春天新养的小鸡,只要没了,赶到他家,准会在床下发现残骸。老瘸子对此从无歉意。这些猫们,当然是越惯越坏,有恃无恐,竟发展到公然抢小孩子手上拿的麻雀,把孩子吓得哇哇哭。有年春天,猫发现了我家厨房柳条筐中的小兔子,血淋淋地全部干掉。第二年春天,有天我到厨房去,还未进门,柳条筐里跳出只猫,窜上后窗台,逃之夭夭。这年没养小兔子,但它还惦记着,真是贼聪明。


我家还养过羊,但时间不长,估计是随园10刘爷爷家羊的后代。刘爷爷解放前在山东老家任过县长,解放后赋闲在家。他养了好几只羊,产奶不少,除了自家吃,还供应给邻居。每天早上,祖父到后篱笆墙那儿一声,不一会儿一瓶奶就递过来了。随园到五台山体育场就一站路远。体育场那一带,那时还比较荒,旁边长了挺深的草。刘爷爷常到那儿去打羊草。当他穿着大背心,推着自行车上随园山坡时,车后柳条筐里总是堆着冒尖的草。有趣的是,有次打羊草,一只野鸡飞出来,刘爷爷拾回一窝鸟蛋。刘奶奶把鸟蛋用布裹起来系在腰间,竟孵出一窝小野鸡。小野鸡与小鸡差不多,只是腿长些。因不会养,都夭折了。文革开始后,刘爷爷家的羊也不再养了。


祖父很大气,院里其他几户搬来后,他主动将辛勤开垦出来的菜地分给各家。于是,各家各户都有了自留地,想吃什么就种什么,急需时到地里摘了烧烧就吃。在那个不宽裕的年代,就是这点自留地,让各户省了一些菜金,多了一些方便。随园6号的邻里关系,也始终十分融洽。


时,父母上班早出晚归。我们兄弟姊妹放学做完作业后,祖父就带着我们劳动。还记得,夏天的傍晚,晒了一天的菜都蔫了,只要不下雨,就得浇菜。一桶桶地抬水,一勺勺地泼水,饥渴的土地似乎总也喝不饱。有时,我们偷懒,泼湿地皮,想蒙混过关,但祖父说,浇水一定要浇透,做活一定要认真。这句话,我一直记住了。


现在很难想象,大城市的花园洋房,院子里竟有如此丰富的农家景象。但那时就是这样的。


自小与动植物的亲密接触,使我养成热爱自然的习性。还记得,院子里有不少我种的植物。小时养蚕,到处找人要桑叶,后来我在院子东面种了棵桑树,小伙伴们都不再为桑叶发愁。桑树长大后,夏天能给父母屋的东窗遮荫,桑椹还能解馋。父母屋的南窗下,我种了棵栀子花,开花时那个香啊,真是醉人。文革时,学校停课,除了完成父亲给我们几个孩子布置的作业,闲暇多了,院子里也多了不少我种的花草。有紫色的鸢尾,黄色的风信子,等等,等等。春天的雨后,我还在胜利电影院附近买过山民从山上挖来的兰花,开起来是淡淡的幽香。腊梅树旁,我铺了几平米砖地,上面放着盆盆罐罐,养着我从江东门外池塘里捉来的小鱼小虾小蟹和乌龟。第一次养金鱼,是花了26钱从菜场挑担人那儿买的。广口罐头瓶里一红一黑两只,一根水草袅袅地在水中,瓶底铺了一层黄沙。那只小黑鱼很活泼,喜欢含一口沙,再悠悠地喷出来,自娱自乐地做游戏。我特别喜欢它,常常趴在旁边一看半天。观察花草动物,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的日记内容也因此生动了不少。


光阴荏苒,离开随园6号已三十六年。期间,曾回去过一次,人大了,觉得院子和房子都小了。后来,那一带拆迁,老邻居们都搬走了,就再也没回去过。但那些童年的趣事,仍历历在目,种花养草的爱好,也至今未变。也许从那时起,爱美的种子就在我心底扎下根,使我一直喜欢行于山水,并用镜头记录美好瞬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窗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