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为什么会逼婚,子女多大会逼婚,为什么会在春节逼婚?
(2015-02-11 19:11:48)
标签:
情感 |
答:如果把婚姻看作一个从开始寻找适合配偶人选到领取结婚证的动态过程,父母在其中扮演四种角色:策动者、催婚者、牵线者、把关者。这四种角色互相交替发生,又因不同家庭的特点有所差异。其中,大多数人在学习或者工作中遇到恋爱对象,情感受父母策动的只是少数。只有很少的受访者的感情发展到领取结婚证的程度,所以父母的把关只是在部分受访者身上体现。在剩女的经历中,父母饰演最多的角色是催促和牵线。
大部分父母认为,结婚是人生必须经历的事情,并把个人的幸福与结婚等同起来。有的父母认为,女人结婚意味着找到可以依靠的人。这种依靠,可能是经济上的依赖,也可能是生活上的互相扶持。女儿找到老公后,遇事可与丈夫商量,他们就不用操心了,这样照顾女儿的义务就从父母身上转移给丈夫。而男人结婚,成家立室,是成人的标志。另外,在父母的观念中,婚姻也等同于生孩子,结婚的重要目的就是传宗接代。而生孩子,就意味着老有所养了,所谓养儿防老。不过,虽然父母认为女人结婚就是有人照顾了,但国内外的研究早已证实,在家庭里,女人并不是被照顾者,而是照顾者,男人用来吸引女人结婚的“我会照顾你一辈子”,只不过是弥天大谎。
有的父母,是子女开展感情生活的策动者。即女儿还没考虑谈恋爱,父母就会通过提醒、为女儿介绍相亲对象而策动女儿的开展情感生活。而策动的时间点,一般是父母认可的女人适婚年龄,对完成大专、本科或硕士、博士教育的受访者来说,就是完成学业、参加工作后。具体的年龄因学历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接受教育的年限越长,父母越能接受女儿迟婚。这表明,在父母眼中,学业相对于结婚享有优先的地位。读完初中或中专的受访者参加工作时尚未满20岁,婚姻策动的时间点会在20岁之后。父母的策动,是部分未婚女性关注情感生活的重要动力。没有父母的关注和策动,任由其按生活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序,有女性年届30岁都仍未考虑谈恋爱。
如果子女大龄未婚,父母也会有压力。传统的观念认为,父母负有帮儿子娶老婆,把女儿嫁出去的任务,如果没有按时完成任务,他们会自认为为失职,产生内疚感,同时也要承受来自亲戚朋友的舆论压力。父母和朋友会常常谈起各自孩子的婚姻,自己的孩子还没有结婚的人,就遭受非议,从而产生压力。由于文化相近,在亚洲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现象。比如在韩国,如果一个女人没有结婚,其他人就会认为,这个女人的父母失职,没有为他们的女儿找到伴侣。
父母一般会在什么时候开始逼婚呢?父母会在儿女特定的年龄段逼婚。对于女孩子来说,父母逼婚的时间点受生育周期、男性择偶偏好等因素影响。父母大多担心女儿超过适婚年龄,以后找不到合适的丈夫,又或者可能年龄太大导致高龄生育。而对于儿子,父母会参照老家男性的结婚年龄,如果当地的男人一般都在25岁结婚,父母也会希望自己的儿子和其他人一样。如果儿子在大城市打拼,没办法遵循老家的习俗,父母也会适当放松对儿子的年龄要求,但是30岁基本是最后期限,我们常说“三十而立”,绝大部分父母希望儿子最迟能在30岁结婚。
在逼婚的时间点上,由于剩女舆论的影响,有些父母在孩子尤其是女儿还在读大三大四就会叮嘱她们积极结交男朋友,为将来结婚做准备。也有的父母会认为刚毕业就结婚太早,即使有亲戚朋友想牵线搭桥,父母也会孩子挡住。有的父母会等孩子的工作稳定之后,才开始催孩子结婚。如果孩子正在谈恋爱,父母也会催促结婚;如果没有男朋友,父母就会催促找男朋友,最终目的仍然是结婚。不过,即使已超过当地普遍认可的适婚年龄,如果女儿还在上学,比如读研究生,父母也会暂时不逼婚。 父母的逼婚频率类似一个以30岁、31岁和32岁甚至是33岁为顶点段的开口向下的抛物线。随着女儿的年龄逐渐接近30岁,频率会越来越高。
什么样的情况会刺激父母逼婚呢?研究发现,逼婚多发生在逢年过节、父母与子女相聚的时候以及一些特定的时刻,“啥时候请我喝喜酒?”是绕不过去的话题。父母在节假日逼婚,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离开原生家庭的子女多数在节假日回家看望父母,父母有机会面对面地和女儿谈论婚事。另外一个原因是,节假日尤其是春节,是传统的阖家团聚的节日,这个时候年轻人的婚嫁问题容易受到关注。除此以外,与父母分隔两个城市的剩男剩女有时会接父母到自己所在的城市同住。这段时间内,父母逼婚的可能性也很大,因为每天见面是非常便利的逼婚时机。另外,能够刺激父母关注孩子婚姻状况的特定时刻,就是亲戚朋友子女的婚礼或生育,亲戚越多,刺激他们的场合或事件越多,父母逼婚的频率会越高。
因此,关于父母逼婚的时间点,可以粗略地分为平淡期、频密期和高潮期。平淡期就是平时,父母想起来才会和你说一说,催一催。频密期就是节假日,在离家不远的城市工作的人,一般会在节假日回家探望父母,父母通常乘机给子女安排相亲,于是就有了“每逢节日被相亲”一说了。什么时候是高潮期呢?就是春节了。为什么呢?因为父母与子女见面的时间太少了,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一年只回一趟家,又是面对面,方便沟通交流,父母当然会趁子女春节回家催婚。当然,沟通好的,相安无事,沟通不好的,容易起口角,拌嘴,甚至是冲突,春节也过不好。
不过,对于和父母一起住的未婚青年来说,这三个时期的区别并不明显,父母逼婚是24小时都可能发生的事。试想一想,你和父母住在同一屋檐下,父母只要想到你的婚事,心里着急,马上就可以揪住你说,完全没有距离作为屏障。所以,和父母一起住的未婚青年,逼婚的压力是最大的。
父母的逼婚分工和原生家庭内夫妻的社会性别角色分工关系密切。一般来说,母亲承担了主要的逼婚责任,因为母亲的家庭分工是照顾家庭成员的生活,而子女的婚嫁属于家庭事务的范畴,所以母亲视帮助女儿找到丈夫为自己的责任。也因此,母亲是最主要的逼婚者。不过,也有的家庭,父母都不会催促。
一般来说,父亲很少参与逼婚,但情急之下爸爸也会参与其中。爸爸的逼婚方式较比母亲更婉转和迂回,这种情况在女儿和父母的感情都非常好,尤其是和父亲的关系比较密切的家庭比较常见,有的父亲甚至会比母亲更急。我的一个朋友的爸爸这样暗示她的,“明天谁谁的女儿或者儿子结婚了,我要送1000块钱,你什么时候能帮我把这钱送回来啊”。
在母亲生病或者已经去世的家庭,逼婚的任务由父亲承担。这种情况下,父亲的逼婚一般不如母亲般紧迫,剩男剩女们因此可获得相当大的自由和空间,压力也不大。父母在农村的人,爸爸的见识比妈妈广,所以对女儿的升学或就业等人生中的重大事件提供较多意见和指导,所以最后也会由爸爸承担了逼婚的责任。
在父亲再婚的家庭,继母和孩子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也不会像亲生母亲催得紧,甚至是不会催促,只是父亲偶尔催一催。父母离异的,如果和双方都保持良好的关系,双方都会逼婚。有的家庭,父亲的角色是决策者,所以父亲对母亲的逼婚行为有决定性的影响,主要是以爸爸的意见为主。如果爸爸不主张逼婚,就没有逼婚压力。
(摘自罗爱萍、王蜂、江宇合著的《中国剩女调查》,经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