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剩女成长记
避孕套的历史可以追述到17世纪的英国,而第一粒女用避孕药胶丸是上世纪50年代来产生的。避孕套的历史比避孕药悠久多了。但是,现在公认的,将生育自主权还给女人的发明不是避孕套,而是女用避孕药。为什么呢?因为女用避孕药允许女人最大程度的行使自己的意志,而不是依靠男人的配合来避孕。避孕套男人可以拒绝戴,可以不戴套强奸女人,也可以假意戴上中途又脱掉,还可以故意提前扎破来暗算女人。而女人已经服食了避孕药的话,男人是没办法把药的成分从她的血液中拿出来,迫使她怀孕的。
女人“不依靠男人的配合就能避孕”的愿望古已有之。印度曾经是文明古国,古印度并不是像近现代的印度一样崇尚多子文化的,被戏称“阿三”的,而是有着先进的避孕文化。古印度文化认为,少子小家庭比多子大家庭更令人享受,有一个道德高尚的儿子强于有100个平庸的儿子。中国古代只信送子观音,没有信“避孕神”的,但古印度女人会拜避孕神。她们会雇巫师,求丹药,挂灵符,拜神仙,以求行房不怀孕。这些先民梦想的灵丹妙药,今天的女性已经唾手可得。
但是,避孕药在很多中国女性心中,还处于被妖魔化的地位,致使避孕药还没有发挥解放中国女性的最大作用。中国传统认为,是药三分毒,没有病的情况下长期服药,本来就令人觉得害怕。而且,传统上,女性的身体有很多忌讳,比如经期不能吃冷食,生完孩子不能洗头等,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信的人还是很多。在这个诸多忌讳的女性身体内,要注入激素干涉它的内分泌,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使不得的”。
西方宗教势力是不希望女性使用避孕药的,他们希望女性生多少孩子是听天由命。在美国,有些宗教势力掌权的企业,包括一些医院,给员工上的健康保险,不给女性的避孕花费报销,但会给男性吃伟哥的花费报销。这些宗教势力会在西方打着学术,科普的旗号讲避孕药不好,安全套无用等。这些声音被中国方面误当作外国专家言论翻译过来,吸收到宣传中来,也在加剧中国女性心目中对避孕药的妖魔化。
长期避孕药的确存在副作用,但不是在每个女人身上都会发生;而且,避孕药对女性健康还有附加的正面作用。长期避孕药的正面作用包括:使经期规律化,减少经期不适,减少骨质流失,改善痤疮症状,降低子宫癌,肛肠癌,卵巢癌的机率,减少贫血,降低风湿性关节炎和良性乳腺病的机率。它们的副作用包括:使乳腺癌的发病率稍微升高(但不如堕胎史带来的乳腺癌发病率升高多),增加静脉梗阻和肺梗阻的机率,增加偏头痛和抑郁的机率,对于吸烟的女性来说,还可以增加心梗,中风和高血压的机率。单看癌症的话,避孕药可以降低三种癌的发病率,却只增加一种癌的发病率,可以说是一种抗癌药而非致癌药。
女性是否使用避孕药,需要她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习惯,病史以及家族病史来作决定。比如,如果你有子宫癌,肛肠癌,卵巢癌的家族史,使用激素避孕药就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可以帮助你降低这些病的发病率。反之,如果你有乳腺癌的家族史,就应该慎用激素避孕药了。如果你吸烟,那么最好戒烟后再使用避孕药。
中国在避孕药副作用方面的研究是很不足的,中国人这方面的知识多来自于外国的研究,而西方女性吸烟的比例是很高的,比如美国女人的吸烟率就不低于男人。西方研究说避孕药增加心梗,中风和高血压的机率,那是由于尼古丁和避孕药在女人体内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中国女人吸烟率没有那么高,就另当别论。
其他的,让女人可以不依靠男人配合就成功避孕的方式还有子宫帽,上环和绝育手术。子宫帽虽然安全可靠,但是要正确使用却不容易,摘戴比较麻烦。而上环这种方法,是依靠让女性体内持续处于发炎状态来避孕的。发炎不一定是细菌病毒造成的,无菌无毒的异物在人体内也可以引发人体的炎症反应,避孕环就是这样一种异物。无菌性炎症不一定对每个女性来说都造成实质性的健康损害,但是可以肯定,除了避孕的作用之外,上环给女性带来的其他作用,都只可能是副作用,不可能像避孕药那样附带其他正面作用。而绝育手术,只适用于永远不再需要生育的女性;绝育后再作逆转手术,效果是没有保障的。可以说,服用长期避孕药(包括口服,外用,植入皮下等形式)是女性保卫自己暂时不生育的权利的最可靠,最简便的方式。
男用的长期避孕药,已经在研制中。一种是口服药片,已经在老鼠身上试验成功,一种是注射剂,在灵长动物身上已经试验成功并预计2017年上市。男用避孕药的上市无疑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福音,让男女更平等的分担避孕责任。但是,那时候,如果男人对你说,亲爱的,我已经用药了,你不用担心怀孕,你就信他的话吗?女性要保护自己的不生育权,就永远需要女用避孕药这个选项。
剩女成长记:是《中国剩女调查》第一作者罗爱萍和第二作者王蜂运行的博客和微信公众号。该书用详实的调查,击破污蔑恐吓剩女的种种谎言,旗帜鲜明地支持剩女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作为《中国剩女调查》的延伸,我们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情感、友谊、亲情、职场、进修、养老等方面的经验、感悟和认知,也会不定期举办分享会或讲座,希望把单身女性连接起来,互相支持,互相打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