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总结
(2011-03-05 18:36:41)
标签:
杂谈 |
我仍然在思考上周四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试图找到答案。于是又翻出一篇朋友给我的论文,这次真的很仔细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我想我大概能得到一个答案了,虽然局限于一篇文章。很想立即和老师和同学们分享我的思考所得。很期待下周四。能让学生很期待上课,是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呢?这一年总共修了7门课,老师的教学水平与本身的科研水平真的没有必然联系。7门课,每门课的任课老师的教学都各有所长。如果他们的长处都集于一个人身上,很无敌。以下尝试总结老师们的优点:
1.上课语速要适中,以满足英语听力水平参差不齐的同学。有一门课,老师的语速太快,同学们很是郁闷,但竟然没有人提意见,结果硬生生就结束了。
2.presentation要提具体的问题,不能光指定一个偌大的范围,否则对学生来说就是小扁舟流落大海,最后随便抓点,这样很容易打击学生的信心。
3.小组讨论中,老师的调动很重要。有一门课,分两组讨论,每组人不多,但是效果很不理想,虽然课程本身比较抽象,但和老师调动不够也有关。有个老师,差不多20人上课,有时候分组讨论,有时候不分,但每次讨论气氛都不错,有时候更是很激烈。这个老师的调动方式是偶尔提问,或者提醒。有门课,上课学生不多,老师直接参与讨论,他激发学生的发言积极性的方法是不断提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有学生开始发言,基本上讨论就能起来了。而且,这个老师观察比较仔细,即使他正在说话,看到有人想发言的样子,他说完之后会立即请学生发言。不过,这门课有自身的优势,因为讨论涉及的大多是时事或者大家都有感受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学生通常都有自己的看法。但这门课有个缺点就是没有在handbook上列明每节课的reading list。我基本上是不做课前阅读的。课堂上的讨论是敲门,课后如果继续阅读,就会有新想法。小组讨论中,有一两个爱发言的同学很重要。有一门课,我被分在第二个讨论小组。小组里没有爱发言的人,基本都是慢热型。无意中参加了另外一组,发现有个同学噼里啪啦,其他同学的情绪很快就起来了。这个时候,老师的参与也就很重要了。就像前面说的那个老师那样,不断提具体的问题,其实就是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4.营造平等的氛围很重要。这个时候老师基本上是没有权威的,如果老师要建立权威,一般是依仗自己进入这个领域的时间较长,对这个领域了解得比较多,以自己的想法为标准答案倾轧学生初疏的想法。学生的创造力基本被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