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相径庭”如何用?
(2017-11-11 08:54:41)
标签:
语文异见杂谈 |
“大相径庭”如何用?
宋桂奇
《语文月刊》2017年11期
2017年3月2日《南方周末》“三八国际妇女节特别策划”共辟六个版面,发表了三组照片。B12版“编者按”有句云:“三位个性、经历、风格大相径庭①的女性摄影师,在同样大相径庭②的时间与空间中拍摄着与她们大相径庭③的女性对象,这本身就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行为。”(序号为笔者所加)愚以为,此中三个“大相径庭”均属误用。
“大相径庭”原作“大有径庭”,语出《庄子·逍遥游》:“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唐人成玄英《庄子疏》云:“谓接舆之言不偶于俗,多有过差,不附世情,故大言不合于理耳也。”由此可知,“大有径庭”的本义是“指过分偏激”。据刘洁修先生考证,至迟在南宋,“大有径庭”便有了后起义——“表示两者截然不同,相差很远”,如刘克庄《与竹溪林中书书》:“录示飞跃亭诗,篇篇有飞跃意,与卷中诸贤高谈阔论,谆谆然解费隐字及勿忘勿助长数句,与飞跃全无相关者,大有径庭矣。”故此,清代学者王先谦在《庄子集解》中即引宣颖《南华经解》之说,对“大有径庭”予以新解:“径,门外路;庭,堂外地;大有,谓相远之甚。”(详见《汉语成语考释词典》216页)
“大相径庭”用例最早出现于明代,清代已较为普遍。如“南宋陈简斋、陈放翁、杨万里、周必大、范石湖诸人之诗,虽则尖新太露圭角,乏浑厚之气,然能铺写情景,不专事绮缋,其与但为风云月露之形者大相径庭,终在元人上”(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嗟乎!几何不与吕公论世尚友之旨大相径庭也哉”(清厉鄂《〈江西诗社宗派图录〉跋》)、“你我但私去与他一较,看是如何,若是其才与我辈仿佛,不至大相径庭,明日旨意下了,便可赴阙应诏”(《平山冷燕》第十二回)、“然与鄙见复有大相径庭者,其治小学重形体而轻声类”(清章炳麟《与人论朴学报书》),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成语的“大相径庭”,所用均为“大有径庭”的后起义,故释义最为详尽的《汉语大词典》也仅列出一个义项——“谓彼此相差极远或矛盾很大”(缩印本1312页),广有影响的《现代汉语词典》亦类此——“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第6版246页)。
由此可见,若想正确运用“大相径庭”,就得满足这样两个条件:一是对象只能有“两个(两类)”;否则,便有违辞书“两者”“彼此(双方)”之释义。二是“两个(两类)”对象须存有具体内容上的比较;否则,便无法体现“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这从上述明清用例中自能得到印证。明乎此,我们再来看前引例句:
①中,将其用于“三位”女性摄影师的比较,可谓其误明显。
②中,若将例句压缩,则是——“三位女性摄影师,在大相径庭的时间与空间中拍摄”。由于拍摄者为三人,自意味“时间与空间”至少有“三个”,亦是其误明显,不赘。除此,似还存搭配不当之病:如果说由于“径庭”本属“空间”之比,可以将“大相径庭的空间”视为成语返源用法的话;那么,“大相径庭的时间”则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因为,毫无特质的“时间”根本就不存在具体内容上的比较。
③中,其主干是——“三位女性摄影师,拍摄着与她们大相径庭的女性对象”。显而易见,这是将三位摄影师与她们的拍摄对象进行比较;此中看似满足了“两类”“有具体内容之比”这两个要件,但若联系具体语境,这个“大相径庭”则仍属误用;第一,既然三位摄影师“个性、经历、风格相差很远(大相径庭)”,又怎能将她们视为“同类”?第二,三位是在不同“时间与空间”拍摄,据常理自可推知她们拍摄的并非同一对象,这便意味着,“女性对象”至少有三人(事实上,其中一位的拍摄对象多达十余人),难道这些“女性对象”都属“同类”人(事实上,同一位摄影师的拍摄对象就在个性和经历等方面多有差异)?既然摄影师和她们的拍摄对象均非“同类”,又怎分“彼此”,如何比较?
准上所述,则例句中三个“大相径庭”,就应依次改为“相差甚远”、“不同”、“大不相同”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