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劝学》中的三个疑点辨析

(2016-11-09 09:52:08)
标签:

语文异见

杂谈

《劝学》中的三个疑点辨析

宋桂奇

《语文月刊》201611

荀子《劝学》(节选)第一节云: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在研读这段文字时,笔者发现有三个疑点,兹不妨提出并作辨析如下,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是句号还是逗号?

中学语文课本中,人教社旧版(高一册)新版(必修3)、苏教版(必修一)均在“其曲中规”和“虽有槁暴”之间标上句号,粤教版(必修4)则为逗号。笔者以为,应以粤教版逗号为是。

众所周知,这段话中共有五个比喻。对此,配套使用的人教版、苏教版“教参”中均有明言,请看人教版必修3《教师教学用书》“课文鉴赏说明”中的相关文字:

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直木“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根据同样的道理推论,人只有经过“博学”(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学习对改造人的品性也起着决定作用。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木要改造成“中规”的轮,就要“”;金要利,就要“就砺”,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2006年版,89页)

既然“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是一个比喻整体,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将它中途断开?就笔者所见,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二册,中华书局)、朱星主编《古代汉语》(上册,天津人民出版社)、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简编本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章诗同《荀子简注》(上海人民出版社)、徐中玉主编《古文鉴赏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等诸多大学教材和选集、辞书,均标作逗号;这也能表明,粤教版的逗号更为可取。

二、如何理解“輮以为轮”这个比喻?

前引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将五个比喻分为两组:一是“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一是“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而在苏教版《教学参考书》中,却又有不同的分法:

1段从学习的意义论述“学不可以已”。“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能够发展提高,实现超越。“以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再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已”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荀子认为学习的意义重大,人的学识和道德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君子”的天赋本性,也与常人一样,要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也只能通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已”的方式。荀子认为学习的意义十分重要,所以学习不能停止。(2012年版,53-54页)

此中则是将“輮以为轮”独立出来,分五个比喻为三组。由此可见,专家们对这个比喻的理解亦不尽相同,似更有为之辨析的必要。

也许是受到课本句号的误导,两版“教参”编者均认为,“輮以为轮”是“说明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可谓其误明显!为便于理解,不妨将这个比喻分为“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和“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两部分——前半部是说“輮直木为中规之轮”(这可以“说明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后半部则是“(直木輮为轮后),不能再回到原来直状”;而整个句子的语意重心显然在后半部,怎么可能是“说明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呢?又,两书编者均认为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旨在“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能够发展提高”;既然已经说了“发展提高”,还有必要再说“改变原来的状态”吗?都“发展提高”了,难道还没有“状态改变”?这种逻辑的混乱,亦昭示着编者对“輮以为轮”的理解并不正确!

在笔者看来,由于“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是个比喻整体,意即“直木輮为轮后,就不会再变直”;故而,它说明的就应是“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就不会再回到原来状态”。如此一来,它便可在前面两个比喻的基础上,将论述深入一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变化,能够发展提高”,亦即“学习可以让人有所提高”;“輮以为轮”则进一步说明“事物经过改造,就不再回到原来状态”,亦即“提高后,就不会再下降”;所以,我们要“学不可以已”。你看,既思路清晰,又逻辑严密,显然较“教参”之说为优。

三、“故”能解释为“所以”吗?

“故木受绳则直”之“故”,各版教材均不加注,“教参”则无一例外地都将其译为“所以”,如人教版“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92页)、苏教版“所以木材经墨线画过(再用斧锯加工)就直了”(66页)。笔者以为,这个“故”绝非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如果“故”可释为“所以”,那么,“因为‘木直中绳……’,所以‘木受绳则直……’”这个说法就能成立;但问题是,仅就字面而言,此中的强加因果亦是显而易见!如果联系整段内容来看,前三个比喻为一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学习可以让人有所提高”,“輮以为轮”进一步说明“提高后,就不会再下降”;这三个比喻均是着眼于“(普通)人”,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暗寓其中。第二层则是由“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引出“君子……无过矣”一语,其着眼点已由“(普通)人”变成“君子”,欲以“学习能让君子越来越完美”来证明“学不可以已”之理。由此可见,这五个比喻蕴含着“学习不仅可以让普通人变成君子,且还能让君子越来越完美”之意,在语意上是逐层推进的,并不存在什么因果关系!

除此之外,文中还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数语,此中“故”,各版教材亦不加注,“教参”也都译作“所以”。由于对此语的理解没有任何分歧,故辩明此“故”或更据说服力。不妨再引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相关解析:

先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可以兴风雨;积水成渊,可以生蛟龙。所以有这样的功效,全赖于“积”。同样,人如果能积善成德,就能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境界。接着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河。正反对照,说明“积”与“不积”效果完全不同。(同上)

既然“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与“不积跬步”“不积小流”属“正反对照”,“说明‘积’与‘不积’效果完全不同”;那么,“积”之二喻与“不积”二喻在语意上,便只能为并列而非因果!“吃青菜有益于健康”与“不吃青菜有害于健康”,二者间不构成因果,大概算作常识了吧?至于“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与“不积”之间,则更是明显地不存在因果关系:此二喻是从反面着眼,以说明不积累则一事无成,同样的道理,人如果不“积善”就不能“成德”,就不能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之境;也就是说,“不积”二喻是从反面服务于“积善成德……”这一中心句的。二者间如存因果关系,也该是“积善成德……”为“果”、“二喻”为“因”;若释“故”为“所以”,岂不是典型的“因果倒置”了?

准上所述,则这两个“故”便不可能是表因果关系的连词。笔者以为,此二“故”均为发语词或曰句首语气词,与“夫”相类。关于这一用法,虽包括《汉语大词典》在内的众多辞书均不曾提及,但亦有不少学者予以指出:杨树达《词诠》中认为,这类“故”“皆上无所承,故为提起连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100页)。裴学海《古书虚词集释》“‘故’犹‘夫’也”、“提示之词也”条下,更有较为详细的解说:“‘故’‘夫’为鱼部叠韵字,故‘故’训‘夫’、‘夫’亦训‘故’。”(中华书局2004年版,315页)段德森《实用古汉语虚词详释》则与裴说有异,认为这类“故”是“助词”,“用在句子开头,表示要发议论,有引出话题的作用,与‘夫’近似,这是连词‘故’进一步虚化来的。”(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780页)李靖之、李立《文言虚词诠释》又认为这类“故”为“语气词”:“上无所承,表示发议论。不必译出。”(中国劳动出版社1994年版,480页)——考虑到中学语文教学中,习惯上将用于句首的“夫”“盖”称作发语词或句首语气词,故笔者倾向于二李之说。至于用例,上述著作中多有列举(《文言虚词诠释》中即举有“故不积跬步……”之例),恕不转录。兹再举《劝学》(课文删节部分)中几个明显之例(按:《劝学》中用作语气词的“故”多达16例):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气色而言谓之瞽 。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 ,谨顺其身。

教材其他文章中,亦不乏此类用例。如:

③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者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④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逍遥游》)

③中“故”“夫”对用,④中“故”“夫”连用,考诸文意,均不是对前承接原因继而表示结果,而只是引发议论;故这两个“故”只能是句首语气词,不必译出。可各种“教参”却均译二“故”为“因此”或“所以”,殊不足取!

 

 

附言:此文对《〔劝学〕》中一个难句再辨》中观点有所修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