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侍萍为何要“将谈话进行到底”?
(2015-09-14 08:42:46)
标签:
语文异见杂谈 |
鲁侍萍为何要“将谈话进行到底”?
宋桂奇
《语文报•高中教师版》2015年9月1日
“鲁侍萍与周朴园相认”这一环节中,二人的谈话多次出现可以中断的情形;每每这时,鲁侍萍总是主动导引甚至直接发问,以使谈话继续进行。细读之后,学生找出了如下数例:
(1)周朴园 那你走错屋子了。
鲁侍萍 哦。——老爷没有事了?
(2)周朴园 ……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3)周朴园 哦,很远的,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鲁侍萍
说不定,也许记得的。
(4)周朴园 ……活着的多半是不知道的,或者忘了。
(5)周朴园 哦。
(6)周朴园 好,你先下去。让我想一想。
鲁侍萍
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老爷,您那雨衣,我怎么说?
(7)周朴园 你告诉她在我那顶老的箱子里,纺绸的衬衣,没有领子的。
鲁侍萍
老爷那种纺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
师:同学们读书非常仔细,很好。那么,鲁侍萍非得要“将谈话进行到底”,其目的何在呢?
生:和周朴园相认,必须的。
师:那和周朴园相认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生:为了见周萍。课文中就有“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这句台词。
师:这个理由很充分。其他同学呢?
生:老师,我这里有一个资料,上面有曹禺的一段话,可以回答你的问题。
师:那你念给同学们听听。
生:“侍萍在周家曾经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吃得好,穿得也好,又有爱情。以后是一落千丈,过了三十年的痛苦生活。这种初恋当然是不会忘怀的。为什么侍萍在周朴园下来以后不马上走呢?她是想看看,看看她三十年前那么爱的人怎么样了,看看现在的周朴园对她是什么态度。结果是想象中的多情的大少爷,一下子变为现实中面目狰狞的资本家。她完全没有想到周朴园会说出这样的话来,这是她的幼稚。”
师:这段话出自夏竹先生的《曹禺和语文教师谈〈雷雨〉》,如果有同学没听清楚,可以看看大屏幕。
生:看了这段话,我突然觉得,鲁侍萍要和周朴园相认,是因为她还爱着周朴园——如果不爱,她就不会关心这个人怎么样,更不会在乎这个人怎么看自己。
师:这个推论符合常情常理,如果有文本为证就更好了。
生:课文中有证据的:“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如果不爱他,鲁侍萍能说出这么酸溜溜的情话来吗?
生:周朴园本性暴露后,鲁侍萍虽然“有的是恨”,但她指斥的对象却是“你们”而不是“你”;听对方说还记得自己生日,保留着以前的习惯,她马上表示宽容和理解——“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傻话请你也不必说了”;这些地方,是不是也可以证明,鲁侍萍还爱着周朴园?
生:鲁侍萍还有一句话——“为着她自己的孩子她嫁过两次”,也就是说,她后来的两次婚姻都不是因为爱;这就表明,周朴园不仅是她的初恋,还是她一生中唯一爱过的男人!对这样一个男人,肯定会刻骨铭心。所以我也认为,鲁侍萍对周朴园还是有着爱意的。
师:“曾经沧海难为水”,因为对周朴园还有着几分爱意,因为想见到儿子周萍;所以,鲁侍萍执意要和周朴园相认。嗯,合情合理。不过,老师还有一个小问题:鲁侍萍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表明自己身份呢?
生:如果一开始就表明身份,周朴园的心理就不能得到充分揭示,人物形象也就不能像现在这样丰满。比方说,听对方说话有无锡口音,周朴园就打探“梅家小姐”消息,这就说明了他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而当对方说小姐和孩子都还活着时,他“忽然立起”问她“你是谁”,这种内心的紧张,又表明了他的自私,他在乎的还是自己的名誉、家庭等切身利益。
师:有道理。不过,这似乎是曹禺先生的意思,而不是鲁侍萍的。
生:曹禺先生也说了,鲁侍萍是想“看看现在的周朴园对她是什么态度”。要了解到真实的“态度”,当然得暗中观察;一旦亮明了身份,周朴园还会真情流露吗?
生:我还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鲁侍萍如果主动亮明身份,该怎么说?“朴园,我是侍萍。你现在还喜欢我吗?”这还不把人吓死啊!
师:这个是太夸张了。如果这样呢?课文开头周朴园有一问——“你是新来的下人?”这时,鲁侍萍若用后面的这句话回答——“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不行。周朴园肯定感到很突然,说不定还会斥责她“假冒伪劣”呢?
生:我也觉得不行。这时,鲁侍萍还不知道周朴园对自己是不是真的怀念,她绝对不会这般冒冒失失。
生:鲁侍萍的性格是要强自尊的,这就决定了“相认”不会突兀生硬,而是水到渠成:“旧衬衣”,可以说触及到了鲁侍萍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使她回忆起30年前那段甜蜜而浪漫的时光,于是情不自禁地说出绸衬衣上绣着的“梅花”和“萍”字,最终才帮助周朴园完成了对自己身份的确认。
师:鲁侍萍之所以执意要“将谈话进行到底”,是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完成“相认”;同学们的这种理解,符合人情人性。不独老师,恐怕曹禺先生也会投你们一票的。
附言:此文曾投《语文学习》“镜头”,未用。